APP下载

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的策略

2012-12-29覃小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期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种能力。可见,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问卷、询问、课堂听课和查阅教案等方式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因而不愿意提问题;教师上课讲解多,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很少,所以学生不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出提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因而学生没有提问与质疑的时间、机会和习惯;教师不注意指导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学生不知如何或从何处提问题;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已基本把问题讲清楚,没有必要再提问;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顾虑和障碍,怕提不出好问题丢面子,担心提问出错导致老师指责、同学笑话,因而有疑不敢问、不愿问;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从未提过问题,学生的课堂提问意识与能力低弱……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制约着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的策略
  学生提问意识,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学生提问能力,是指学生顺利完成提问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包括观察、比较、分析、思维、想象、语言表达、掌握提问方法和技巧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与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提问兴趣,使学生乐于提问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探索的内驱力,才会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善于创设能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培养和提高学生提问质疑的乐趣与能力。
  (1)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要加强课堂所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问题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乐于探求的动力。如教学 “24时计时法”一课,教师先播放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预报,然后问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从节目时间表中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这时,学生们纷纷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15时、16时30分、20时?为什么我们在平时最大用到12点?为什么钟表上最大只有12时……学生的探求欲望油然而生。这样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要善于提供富有思考性的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悬念。如在教学“一个数是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教师很快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是3的倍数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3)创设矛盾情境,使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困境,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在探索新知识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与能力。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当学生已理解并掌握了1平方厘米的大小后,教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小纸片测量出自己课桌桌面和教室地面的面积。一时间,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老师,纸片那么小,量教室地面的大小怎么量呢?”也有的说:“面积还有更大的单位吗?”这里,教师就有意设置了矛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针对性。
  2.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要提供提问的方法指导,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除在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处提问外,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寻找提问点,让学生真正学会提问题,提高提问质疑的能力。
  (1)从课题中提问
  课题是教材重要的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思考,提出问题。如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教师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与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面积单位有多大?比长度单位大吗?”……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提出问题的勇气与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又能通过问题解决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教学目的。
  (2)从插图中提问
  现在的教科书图文并茂,插图形象直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其中又蕴含着一个个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这对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并内化信息,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字词中提问
  这里的字词,是指重要文字、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的重要文字、关键词语和句子中提出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通过具体例子引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概念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个概念的重要文字和关键词进行提问。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围成是什么意思?如果把“围成”改为“组成”可以吗?任意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这样引导学生提问质疑,并让他们自己释疑、验证,对三角形概念的认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4)从比较中提问
  这种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找出不同认知对象的结合点和不同点,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探索出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口算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接着出示这样两组题“1/5+3/5、5/6-1/6、4/7+2/7、7/8-3/8”“1/2+1/4、1/2+1/3、3/4-1/6、7/8-2/5” 让学生提问。学生通过比较、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一组题目有什么共同点?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点?同分母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减,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比较和联系中进行探索,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的过程和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5)从求异中提问
  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从同一材料中,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教学“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出示“3/4○5/6”这道题,在学生通过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和化成小数找到比较方法后,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思考、比较方法提出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几种不同的问题:可以画线段图比较吗?可以先与“1”比较,再找出比较方法吗?可以把它们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比较吗?这样引导学生提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从联想中提问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或想象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感官的时空限制,扩大感知领域,把以前认识的事物与所要学习的新事物相联系起来,从而促使有意义学习的产生,促进新规律和新方法的发现,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在一节练习课上,教师拿出一个大土豆,让学生提出求土豆体积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提出了几个问题:可以把土豆煮熟后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从而求出它的体积吗?可以从土豆中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它的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求出大土豆的体积吗?可以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中,看水面上升那部分的体积,从而求出土豆的体积吗?联想与想象,既拓宽了学生的提问和解题思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品质。
  (7)从错误中提问
  在课堂上,学生答题和解题常出现错误,教师可以打破常规,利用这些错误去引导学生提问题。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在巩固练习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题“0.97÷0.32=3……1”让学生判断。有的学生判断为正确,有的学生判断为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马上就更正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和以正确的问题作向导提问题。这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你是怎样发现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如果要使计算正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挖掘潜在的智力因素,既能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意识。
  (8)从反思中提问
  引导学生课后反思提问质疑,有助于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教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一课,将要下课时,教师让学生结合全课小结自我反思提问质疑:“我们习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或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种说法错在哪里呢?”“我们在计算几何题时容易忽略单位统一,这次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没有?”“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还要提醒自己和大家注意什么问题呢?”这样让学生反思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避免犯错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9)从生活中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并进行巩固练习后,可安排一小段时间,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周围情境或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找出一些实例来沟通生活与课本知识的联系。如教学“比例尺”一课,进行巩固练习后,让学生提问,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从武鸣县城到南宁市区有多少千米?现在要把它画在作业本上,该怎样确定比例尺较合适?该怎样画?这样既能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
  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的策略和方法远不止于本文所提到的这些内容,还有待于大家进一步探研、实践和总结。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