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良好习惯 为学生铺设通向成功的阶梯

2012-12-29刘红叶李建文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2期

  中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又一个关键期。特别是初中阶段,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强,对青少年人生的成长具有特殊意义。培养初中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使他们顺利度过初中“危机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3年我校将“四个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学校的育人特色;2009年制定了《北京市三帆中学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实施方案(试行)》;2010年底,我们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学校的习惯培养方案。依据实施方案,我校全体教职工、学生家长及学生全员参与,创造性地、持之以恒地开展习惯培养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了培养工作系统化、教育活动系列化、评价反馈科学化,使学生习惯培养工作得以有效落实。
  
  ■ 培养工作系统化
   培养工作系统化是指在习惯培养的实施内容、实施途径、培养方式、操作手段、规范化要求、组织管理等方面形成密切联系,形成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1.提出习惯培养校本化三级指标体系
   我校依据《纲要》的精神,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我校学生实际,从培养合格公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习惯培养的校本化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健身习惯,合称“四个良好习惯”;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界定;三级指标(即评价要素)具体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二级指标,明确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
   2.确立培养的基本原则
   在培养方式上,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在习惯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习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重视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训练、体验、内化,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操作手段上,遵循渐进强化的原则。良好习惯的形成遵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觉的建构规律。良好习惯的培养要循序渐进,通过行为训练和强化来进行,经历提出目标、确立规范、树立榜样、强化训练、引导矫正、总结评估的过程。
   在培养内容、方式上,遵循尊重差异的原则。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和不同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和选择适宜的培养方式,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在实施途径上,遵循课程与活动结合的原则。课程与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渠道。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具体实施,更要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要求学科教学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学生“四个良好习惯”的培养,每位教师要成为学生良好习惯的指导者。
   3.制定具体措施
   学校健全良好习惯的培养体系:制定《北京市三帆中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工作职责》;形成校本课程和测评工具;完善测评反馈、评选、奖励等制度;建立家长学校,落实家长学校的讲座课程;学生处把习惯培养列入每学期工作计划;组织学生学习《北京市三帆中学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实施方案》;协助年级组策划和组织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值周评比加强日常管理,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每学年组织好测评、反馈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良好习惯示范班、良好习惯标兵的评选,大力表彰先进。
   年级组依据学生处习惯培养的计划和要求,结合各年级学生特点,提出相应的策略并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指导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通过巡检规范学生行为;每学期期末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一次学生自主培养良好习惯交流活动,树立榜样。
   班主任落实学校、年级的要求并具体实施相关的教育活动;每学期前两周组织学生学习《北京市三帆中学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实施方案》,组织学生选择个人习惯培养目标,制定学生自主培养良好习惯计划;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强化行为训练;每学期的期中、期末组织两次总结、交流、评价活动,填写《北京市三帆中学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记录手册》。同时,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和班集体建设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有班级特色的习惯培养教育活动。
   任课教师通过教学各环节侧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依据学科特点,挖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积极参与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评价。
  
  ■ 教育活动系列化
   教育活动系列化是指将专题讲座、主题活动和常规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培养措施,使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活动形成系列。
   1.系列讲座
   我校注重通过讲座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愿望。多年来,学校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组建了强大的专家团队,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讲座。如家庭教育:孙云晓《关于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给家长的四句话》、关鸿羽《良好习惯成就孩子美好人生》、宋少卫《<道德经>与家庭教育》、王宏《理解与沟通——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培训:芦咏莉博士《提升心理教育能力,做专业的班主任》、林丹华博士《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识别》、王海燕教授《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理解与实践》等;学生讲座:钱理群《鲁迅是谁》、多丽丝·奈斯比特《梅琳:我的中国》、闵乐夫《把握青春的脚步》少男少女课堂、卫杰检察官《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等。
   2.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层面培养良好习惯的活动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已经形成传统的教育活动;第二类是针对习惯培养新创设的专题活动;第三类是由学生社团组织自主开展的活动。
   传统活动中融入培养良好习惯的内容。如艺术节、科技节等竞赛活动多设置集体类项目,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道德习惯;在嘉年华、心理游园会等体验类活动由学生承担活动的组织管理,培养学生讲礼仪、守规则、讲秩序等道德习惯等;远足和贯穿全年的体育嘉年华、超级联赛等体育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坚持锻炼、科学锻炼、身心健康的健身习惯等。
   专题活动强化良好习惯养成的训练。例如:“用礼仪沟通心灵,让文明变成行动!”的礼仪名片活动。活动时间贯穿初一年级上下两个学期,分成三个阶段:包括邀请专家开展礼仪讲座;通过学校电视台与广播站、板报、班会等宣传礼仪知识,营造礼仪教育氛围;学生送出“礼仪名片”等。经过三个阶段的行为渐进强化训练,大多数同学的礼仪行为得到提升。
   搭建自主教育活动的平台。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重阳节走进社区敬老院慰问老人;在周末走进太阳村看望服刑人员子女;在假期走进博物馆做义务讲解员;学生电视台、广播站的采编团队及时发掘身边的教育素材,报道身边的好人好事;每周国旗下讲话的“名人名言解读”、“学论语讲修养”引导学生审视自身行为,提升个人修养。这些自主教育活动都渗透着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内容,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3.有效的管理措施
   建立课堂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管理责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每个教师的责任,规范的课堂管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十分重要。我校将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制定了《北京市三帆中学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及任课教师职责》,明确了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的职责,要求全体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四个良好习惯”,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养成习惯的指导者。
  
   采用可视化管理,创新管理手段。可视化管理是以直观的方式将评价结果及时呈现出来的具有激励、示范作用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是我校在习惯培养上的一种创新举措。如良好习惯标兵在校服上佩戴徽章,代表了对学生优异表现的积极肯定;良好习惯示范班会在教室门上张贴标识,增加了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维护班级的荣誉;课间操当场亮“牌”,以不同颜色图案及时反馈,提醒学生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整体学习状态和表现贴评价卡,鼓励学生认真上好每节课。
   丰富学生自主管理方式,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积极性。班级形象展示是我校激发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自主培养良好习惯的新探索。班级形象展示活动将值周工作由被动安排变为自主申报,由单一值周管理转变为综合教育活动组织展示,内容包括升旗、国旗下讲话、佩戴标识展示礼仪形象、记录校园里发生的好人好事、文明班检查评比、制作班级展板、组织特色活动等。通过这项活动,不仅落实了学校的日常管理,同时搭建了班级的展示平台,促进了班集体建设,更重要的是在班级形象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评价反馈科学化
   2009年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共同开发了习惯培养测评工具,这个工具具有量化记录、反馈调节、总结反思、目标激励等重要功能,工具的使用使我校学生习惯培养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校利用测评工具每学年进行两次电子化测评。测评前要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进行充分地动员和培训,使每一名参与评价的主体都清楚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掌握电子化平台的使用方法,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测评过程中安排专人监控评价过程,使测评工作能及时顺利完成。测评结4blhBpLphXInJg8aB9tf/cS82BNmdod4jzBh/lEFcGs=束后形成各层面的反馈报告。学校认真解读反馈报告,并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年级、班级都要在数据分析之后写出反思报告,包括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对策以及感到的困惑等。同时,学校会向全体教师和家长、学生反馈测评结果,让所有评价主体都能了解学生习惯养成的情况,明确下阶段工作的方向和各自的任务。
   测评工具的使用可以对学生的习惯形成进行定量分析,直观地反映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对我校客观、科学地评价培养良好习惯的效果有重要的作用。两年来我校进行了四次测评,形成学校、年级、班级各层面反馈报告共63份,班主任反思文章55篇,开展报告反馈、反思改进和学习交流活动12次。在学校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年级组和班主任调整制定了习惯培养改进计划。以上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校习惯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避免了培养过程的盲目性,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育反思和教育管理能力,改善了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多年来,我校在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实践,将习惯培养工作推向了具体和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未来几年,我校将通过健全良好习惯的培养体系,形成富有成效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使我校学生的行为表现、综合素养进一步提高;使我校教师形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使我校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达到领先水平,最终打好学生发展的基础,为学生铺设通向成功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