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域优势 创建现代学校特色
2012-12-29孙孟远刘加良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2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杨镇一中作为地处农村的北京市示范高中,立足自身优势,本着“在自我超越中成就美好人生”的育人目标,在建设北京一流、全国知名、具有办学特色的学校的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认为教育首先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北京市示范高中,学校高考成绩相对突出,每年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在20人左右,重点本科上线人数达500多人,普通本科上线人数达上千人。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我们要让农家子弟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优质的教育,全面发展学生。
从某种角度来说,学校育人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育人模式可以丰富多彩。我们经过反复深入地分析研究学校的实际情况,最终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即“立足农村学校优势,创建现代学校特色”。
我们把打造学校特色作为学校的发展点,确立了“在自我超越中成就美好人生”的育人目标,并以此作为校训,有机整合周边资源,深入挖掘自身育人潜力,探索实践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
学校把“打造书香校园,培育优秀人才,创建教育特色”作为办学目标,以“全面发展,全面创优,全面示范”为指导思想,以“科研引领,深化课改”为突破口,在管理、体育、民族团结教育、美育方面都有建树。
深入实践“人文管理,和谐育人”
我们传承学校“人文学科见长“的历史,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凝炼出“人文管理,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我们把“人文管理”的精髓概括为“尊重、激励、服务”六个字,即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关爱人、发展人。我们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教职工在尊重的氛围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构建成熟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享受求知的快乐;设置52个社团、33门选修课,让学生有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重视利用周边资源,创设人文环境,对学校师生施加影响,从而激发其创新和创造能力,最终达到和谐育人的目的。
学校紧扣“和”“梦”两个字创建校园文化,三个广场分别取名为“和谐广场”、“和乐广场”、“摇篮广场”,莲花池取名“梦湖”,亭子取名为“人和亭”,还创建了古朴典雅的百米文化长廊等,通过这些告诉学生,要传承中华民族“和为贵”的做人思想,努力追求人生最大价值的“梦想”。
我们认真编写校史,创建了大型的校史馆,图文并貌展示杨镇一中60年办学实践中的沧桑历史,并把学习校史作为高一新生入校的第一堂课。在建设现代化的综合大楼、体育馆、教学楼等的同时,大力保护校园内蕴含着深厚文化的历史文物,比如历史悠久的古庙、碑林,百年银杏树、古井,以及古朴典雅的学校东门,让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感受历史的沧桑,传承热爱故土的民族文化。
我们充分利用周边农村资源,把顺鑫农业、燕京啤酒、现代汽车城等企业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充分感受高科技文明;组织学校文学、航模、绘画、摄影等社团走进田野山川,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地捕捉美;我们的特色德育活动比如学生远足、班干部拓展等,都设置在山野乡村,让学生融入大自然,充分享受大自然;我们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因地制宜,造福当地百姓,比如研究“大桃裂口的防治”、“农村雨水收集和再利用”、“湿地生物链的保护”、“水龙头节水改造”等。
充分利用空间优势 发展体育教育事业
学校在校园内建有两个标准运动场,两个大型户外篮球场,一条现代化的室内跑廊,一座集游泳和各种球类、棋类场馆于一体的大型体育馆。
我们的运动口号深入人心,比如“运动让梦想成真,生命因体育而精彩”,“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等。
学校以“让每个孩子拥有一项体育技能”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游泳课、形体课以及网球、足球等各种球类选修课;成立各种群众体育社团;开展课间操、运动会、冬季长跑、拔河比赛和各种球类比赛等体育常规活动。
同时学校特别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我们组建了高水平教练团队,并与清华、体师等高校联合,精心打造学生特长。我们的田径队曾代表北京参加全国性大赛,荣获团体第一,队员高懿美同学两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获得好成绩;篮球、乒乓球队也曾远赴亚欧参加比赛;我们现有一级运动员十多名,每年都向清华、北大等高校输送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实施“尊重共融,和谐发展”的民族团结教育
作为民族团结教育传统校,我们大力宏扬农村师生热情朴素的情怀,本着“以人为本,民族团结”的原则,营造和谐共融的氛围,以尊重、博爱的胸怀建设各民族大团结的幸福家园。尤其从2005年学校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以来,我们更是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
除新疆预科班外,我们不单独设立民族班,有意淡化民族和地域差异,大力宣传56个民族是一家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不分民族,严格要求,让各民族学生在平等的理念下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在生活上,我们从细微处做起,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用爱心促进各民族师生的融合,各民族的重要节日,比如汉族的春节、中秋、重阳,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肉孜节等,都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品味各民族的风俗文化。我们坚持活动育人的原则,创设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努力做到教育无痕,通过讲座、报告和日常的德育,加强品德教育;通过学科教学、外出参观等渗透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通过激励、帮助的形式,鼓励各民族学生自主创立社团,增强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让各民族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增进友谊,促进各民族学生的融合。
各民族学生在我们学校都能够和睦相处,从未发生一起民族纠纷事件;在新疆2009年7·5动乱期间,我们的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不仅表现出了很高的政治觉悟,而且还团结亲属及周边群众,对维护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受到教育部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表扬;各民族学生每届都有人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以不断超越自我为信念,不断进取,学业成绩优异,尤其是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在高考中99%的学生考入优质大学,2010年民考民类北京最高分均出在我们学校。我们的民族团结教育经验曾多次在全国交流。也正因为如此,今年北京市政府特意在我校设立“新疆和田班”,作为北京市援助新疆教育的窗口单位。
实施“以人为本,创美育人”的美育
学校非常注重通过美的形式塑造学生美的心灵。我们以美术、音乐教学为核心,以深挖学科美育资源为重点,广泛开设文学、舞蹈、棋类、音乐、美术等艺术社团,实施“三年百场名人讲座”措施,开展“彩虹读书”活动,创设“感恩系列教育”活动,挖掘周边山川旷野大自然的美的内涵,整合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大力提升校园育人环境和丰富育人内涵。
6年来,浓郁的人美、环境美、书香浓的氛围已经形成,优美的校园和彬彬有礼的师生成为我校的名片,北京市美育现场会曾在我校召开。
杜威曾说过,教育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目的。我们坚信教育是创造人幸福的过程,不断超越自己创建学校特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幸福事业的过程,我们就是想通过不断的努力,让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幸福,同时为师生未来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