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2012-12-29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2期
事件回顾
(一)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发生了一起幼儿园校车与一辆运煤重型卡车相撞的特大交通事故。事故造成数10人遇难,近50人受伤。
(二)在2011年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之后仅一天,江苏省徐州市丰县首羡镇发生一起运送小学生车辆侧翻事故,事故造成15名学生死亡,11人受伤。
(三)2011年12月19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袁富路与杭富路沿江公路交叉口,一辆接送西湖区周浦中学学生的中巴车,在由南向西左转弯时,与一辆由北向南直行的公交车发生碰撞,导致18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
(四)2011年12月21日,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离城16公里左右的猫猫冲小学,用马车当校车载20余名小学生上学,途中与一辆货车相撞,造成2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2人死亡。据公布的受伤学生名单显示,这些受伤的小学生中年龄最大的12岁,最小的仅有8岁。
接连不断的校车事故引起了广大网友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纷纷发表评论。有人认为,这些事故的发生源于当地对校车监管的缺失,甚至是空白;也有人认为,目前,全国各地校车的安全性能普遍不好,一些地方政府有钱买公车,却没钱为孩子们购置安全性能好的校车……
校车惊魂何时休
|| 网友声音:
网友(龙猫):我希望孩子们能有安全的校车坐,平平安安上学,高高兴兴回家。请每个司机多加强点安全意识,为了下一代,注意点吧!
网友(开心):学校应配专用校车接送,严格按照交通规则行车,7岁以内小孩必须强制使用儿童汽车安全座椅!这是保证孩子安全的基础。
网友(木鱼):安全不仅仅是要规范校车,还要加强驾驶员的责任感,安全驾驶最关键,一名不合格的驾驶员坐在驾驶室,我们的学生能安全吗?
网友(aKing):不是什么车都能称作校车,不能再让马车与三轮车之类的运输工具充当校车,危及孩子的生命安全。
|| 政府举措:
(一)甘肃省校车事故发生后,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成立了省级专项督查工作小组,开始对学生上下学交通展开安全专项督查工作。教育部通报的情况显示,河北、吉林、山东、浙江等地提早开展了安全检查。湖北襄阳对办理了校车标志的校车及驾驶人进行逐一检查、逐一登记、逐一核对、逐一检验,逐台逐人建立档案;对未办理校车标志,用于接送学生的车辆,进行“四不漏”检查,即“不漏一校、不漏一村、不漏一车、不漏一人”。
(二)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强调,要预防和避免儿童各种意外伤害,特别要加强校园治安、消防安全和校车交通安全工作。他要求法制办在一个月内制订出《校车安全条例》,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
(三)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了《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2011年12月11日全文公布,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四)工信部发布公告,公开征求《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校车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幼儿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幼儿校车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四项国家标准的意见。这四项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由全国汽标委客车分标委组织修订。此次征求意见的最大亮点是幼儿校车首次进入国家标准的制定行列。
|| 地方应对:
广东省教育厅紧急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地在已开展的校车安全大检查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对全省校车进行地毯式排查。广东省所有在编校车均建立了校车档案,已有近80%的在册校车安装带有卫星定位功能的汽车行驶记录仪。
江西省教育厅派出6个督查组,采取听汇报、个别访谈、现场察看等方式,对全省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开展督查。
福建省制定了《福建省学校安全管理条例》,已将校车管理纳入该条例中并加以明确规定。草案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运载学生车辆的交通安全管理,依法制止和查处超载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
青海省西宁市要求各地立即集中进行一次校车驾驶员、中小学生及家长交通安全教育。教育驾驶员增强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教育中小学生坚决不乘拼装车、报废车等非法运营车辆上下学,提醒步行上下学的中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 专家建言:
朱之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要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的校车制度,不能照搬别国做法。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以免出现短期内学生无校车可坐的情况。发改委已会同十二个部门共同研究了工作方案。目前,已成立四个研究小组,从校车的生产、校车的配置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研究包括:完善校车标准,制定鼓励企业生产校车的政策,合理配置校车资源,多渠道筹集校车资金,以及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的办法,校车运营线路设计,等等。
李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对校车的需求很大,很多孩子上学远,家长没空接送,但校车的供给没有及时跟上。我在江西、湖南、四川的一些农村调研的时候,经常见到一些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在接送孩子,孩子们把车挤得满满的,那些家长也很无奈,但是没有正规的校车,只能让孩子坐那种车。正规校车的缺乏,才造成“黑校车”泛滥、超载等违规现象严重,给孩子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袁桂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校车的需求是巨大的。如果认识不到校车问题的紧迫性,类似甘肃庆阳的事故一定还会发生。对于校车的发展,政府应该承担主导责任,积极推动校车工程的实施,为普及校车提供资源,并对日常运营实施严格监管。政府还应推动相关立法,一方面让校车在行驶中享有一定“特权”,尽可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为监管校车运营提供依据。
新闻:衡量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绿色指标”,不仅要注重学业质量,更要考量取得这些成绩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兴趣等。上海市教委透露,历年大规模测试数据分析显示,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和学业质量间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分析显示,小学生每天做作业时间适宜1小时左右,中学生每天做作业时间2小时左右,其学业水平明显高于基本不做作业和做作业时间过长的学生。
(来源:《解放日报》)
点评:减负如搬山,政府要真搬。
新闻: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非常注重早教。近些年,早教行业开始日趋成熟而且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机构的特色,各个机构纷纷推出了免费的体验课,一到周末,家长就带着孩子奔波在参加免费体验课的路上。
(来源:《广州日报》)
点评:频繁“蹭课”未必好。
新闻: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普惠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学生。消息一出,赞誉声一片,但是,一部分担忧之声值得重视:转移支付过程中的截留、挪用甚至贪污,国家多项补贴被“吃空饷”、学生营养餐曾出现的质量……都还历历在目,这些财政补贴,能不能真正“补”到孩子身上,还值得担忧。(来源:《人民日报》)
点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新闻:各大网站流传着一组7分半钟的视频,前一部分从妈妈的视角讲述孩子的成长,第二部分则转入成年后孩子的视角看父母,有66万网友争相观看。简单的画面、质朴的语言,无声地撞击着观看者的心灵。不少网友看后泪如雨下,后悔自己不够尽孝,并呼吁大家要善待父母。 (来源:《北京日报》)
点评:孝敬父母要趁早。
□栏目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