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体育教学要抓住“关键点”
2012-12-29张朋炬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2期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广大体育教师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笔者认为实现高效体育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兴奋点;精心设计,找准结合点;删繁就简,突破重难点。
■ 激发兴趣,抓住兴奋点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感知常常与具体形象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持久,体育教学只有通过饶有兴趣的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各不相同,因而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如低年级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要求以直观、形象为主,而高年级的学生对具有情节性和竞赛性的活动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合适的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考虑到学生各项技能的落实。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游戏、竞赛、音乐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体验运动的乐趣。例如:在耐力跑教学中可采用“象征性长跑、蛇形跑、星形跑、梅花形跑、8字形跑”等多样形式;在投掷教学中可以创设“打靶、打坦克”等军事化游戏;在队列、队形的教学中采用“反口令”的游戏;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采用“青蛙过河、跳远接力”等游戏活动……这些充满乐趣的游戏能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情境中获得体育技能的提高。
■ 巧妙调控,抓住结合点
1.运动技能与运动兴趣的结合点
运动技能和运动兴趣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都是体育课程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然而有的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过于强调兴趣,就不是体育课;而有的教师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尽情地玩,体验运动的兴趣,无需掌握运动技能,就此出现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这种偏离体育课程改革精神的倾向我们必须克服。从根本上说,运动技能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手段,是体育课的核心内容;而运动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情感的流露和表现,是体育运动魅力的展现。它们二者有时是协调统一,而有时却又是矛盾对立的。这是因为体育教学中有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如球类、游戏等,教师可以把这些项目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发挥其固有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体验运动兴趣的同时,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而对于趣味性不强的内容,如田径、体操等,教师则要深入研究教材、创新形式、改变教法,把这些内容游戏化、情境化、竞赛化,使之充满情趣。
从本质上说,学习运动技能和体验运动兴趣是不矛盾的,教师要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要使二者形成完美的结合,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结合点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和安排,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蓝本,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生成是教师利用学习策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调控、加工所产生的新内容。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及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教学信息,随时发现课堂的生成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引导,适时调控,从而让体育教学出现生机和活力。如在投掷教学中,有位教师在准备部分采用了“持轻物投远”的游戏,预设练习时间是6~8分钟,游戏开始后,学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于是,教师把游戏的时间延长到15分钟,虽然比原来预设的时间多了不少,但是对于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来说,不影响学生的发展,这样的处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如果此时,教师一味遵循预设的时间,而让学生停下来,其结果可想而知。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调预设,又不受其约束,让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生成之中,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使预设与生成形成完美的结合。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点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新课程实施以来,这种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有所加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二者是和谐统一、互为依存的。教师主导是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学生主体是学生对教师的有效占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同时存在于课堂的,二者的结合点是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课程资源,改造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如运用现代搏击操、踏板车、独轮车、滑轮、滑板、短式网球、保龄球、三门球、国标舞、壁球、橄榄球、攀岩、室内足球等众多新兴的体育项目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4.民主与纪律的结合点
民主与约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自由与纪律,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自由与纪律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太多的自由空间,纪律就无法保证;而过分要学生遵守纪律,自由就相应减少。成功的体育教学并不限制学生的自由,而是在有组织的活动中,使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动”的时间不断增加,“动”的空间逐渐扩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但是,体育课堂教学是有组织、有纪律、有秩序的活动场所,它的自由必须有适当的纪律约束,否则就会演变成“乱”,同时潜藏学生安全隐患。如教学中有的教师把传统的四列横队(纵队),改成了随意性站立;有的教师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删除讲解、评价等环节,美其名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试想这样的课堂能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有效学习吗?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构建自由、开放、动态的课堂,但这样的课堂同样应该是规范的、有序的课堂,不能为了自由而对学生听之任之,毫无约束。
5.学科整合与专项学习的结合点
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课程之间要加强联系,相互沟通,形成课程的综合化。因此,体育教师要勇于突破陈规,挖掘理想的教学资源,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把体育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激发学习兴趣,掌握运动技能,使学生从中体验运动的快乐,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教与玩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把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活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可以把其他学科和体育教材内容巧妙地结合,为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以利用长征的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以此鼓舞学生坚持长跑的信心和勇气;同样,障碍跑的教学可以与“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场景进行整合,使体育课堂呈现“红色”气息,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超越自我的信心,在锻炼中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
■ 删繁就简,抓住突破点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基础、以运动技能学习为重点的教学,通过掌握技能增强体质,达到健身育心的目的。而运动技能的学习无疑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效突破运动技能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删繁就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动作结构和用力环节相似的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共同的规律性,把相似的内容进行整合,或依据难易程度重新排列组合,从而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首先要根据运动技能的特点,找出类似的动作结构,合理安排;其次要依据教学内容以同类型的动作为基础,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相互诱导的原则安排教学顺序;第三要把相关联的运动技能教学安排在同一单元内,一个为主教材,另一个为副教材,使它们相辅相成,交替出现,加快动作技能的掌握;第四运用迁移教学时,要采用诱导和对比的方法,把已有的技术动作轻松地迁移到新技能的教学中,使学生尽快掌握和提高新技术。如在进行鱼跃前滚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相似的动作技术来逐步完成鱼跃前滚翻技术动作学习,依次设计练习为前滚翻—远撑前滚翻—鱼跃前滚翻—自创鱼跃前滚翻,这样通过相似的技术学习逐步突破教学重难点,巩固技术动作,达到预期的目标。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这门艺术的传授者。教师要在行走中思考,不断提升教育智慧,以“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为己任,做执教的智者,让学生在智者的引领下健康成长。■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