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以水为特色的校本课程
2012-12-29韩利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2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性。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还未被社会充分认识的情况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变得无章可循,需要学校师生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如校园环境、周边环境、社区的关系、家庭等。但学校师生面临着如何打通各个环节,更便节地把各种教育资源充实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这仍需不断努力和探索,寻找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 了解社会问题,走进社会大课堂
我校地处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紧邻社会大课堂资源——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我校认为这是一个可利用的资源,可以开发成一个学生研究、实践的学习活动基地。由此,学校与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合作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如知识竞赛、参观交流等。学校把污水处理厂的师傅请进校园,作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在“世界水日”,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厂区,进行实地参观并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学生带着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研究问题,通过采访、实验、考察等研究形式实施研究方案,并在活动后进行展示和交流。污水处理厂也非常重视这项活动,总是将最新的科学知识通过展板、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宣讲,开阔学生的视野。
■ 解决身边问题,走进社区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关于水的主题研究。学生们结合家庭的用水情况展开调查,发现问题,利用各种方式解决问题。学生们设计了小报、倡议书、宣传卡等向社区居民进行节水宣传。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小水滴”学生社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管理,社团成员分工明确。在校内,学生运用“水”的知识撰写舞台剧,利用水文化节和各种纪念日进行展示活动,让学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和关注水资源的问题;社员们拿起相机和笔,担任小记者和小编辑,为“小水滴”社团编辑月报;同时,还建立了“小水滴”的邮箱和博客,通过网络进行节水宣传。
一个研究项目必须要落实到课程,才能有实施的保证。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编写了校本教材——《生命之源——水》,并确定了三-六年级的研究专题:生活中的水、走进水世界、送“水”进社区、保护水资源。同时,在此基础上,在数学、语文、音乐等9个科目确立水文化教育的相关主题,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进行实施,每周均为1课时。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关于水的环境问题,并设计实施方案与解决方案。活动方案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研究机会,将环境行动经验融于学习生活中,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培养了学生处理生活周围环境问题的能力。■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