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介入和引导低年级同辈群体交往的策略
2012-12-29梁晓周智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2期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小学生同辈群体是指小学生在日常交往和互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友伴群体,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学校是学生同辈群体交往的最重要的场所,可以说这是孩子真正相对独立的社会化交往的开始。群体的成员年龄大致相仿,群体是自发形成的,对好友相似的品质期待是构成同辈群体的基础。
■ 低年级同辈群体的特征
低年级小学生刚刚步入校园,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之中许多人不得不与原来的伙伴和朋友分离,开始认识新的伙伴和朋友。调查显示,他们之间的交往开始呈现以下特征:
包容性。与高年级学生同辈群体交往的规模相比,低年级学生认为他们拥有好朋友的数量超过9个以上的人的比例远远高于高年级。这表明,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亲近同伴,即心理兼容越大,对朋友更包容。
开放性。调查显示,中高年级同辈群体基本比较稳定在同年级交往,少部分学生会经常和跨年级学生交往。而低年级学生中,有47.1%的学生除本班级好友外,有跨班好朋友。访谈表明,同年级的好友大多是同一个小区的,或者在幼儿园时是同班级同学。有21.3%的人除了本班级好朋友外,喜欢和比自己年级高的人交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校里安排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做眼保健操、课间操,或者帮助低年级学生大扫除、出黑板报,这使得有些低年级学生会特别喜欢或者崇拜能干的高年级学生。
制约性。低年级是小学生开始同辈交往的起步阶段,由于年龄小,受到各方的关注多,家长和教师的保护和管束也比较多,因此,即使他们在交往对象上可能会跨越班级,但活动的范围相对中高年级受到限制,局限于学校、班级范围内。空间的限制使得他们的交往活动相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隐蔽性小,更容易观察和把控。
随意性。调查显示,低年级学生同辈群体成员聚集在一起活动,其主要内容按照频次排列,在前四位的依次为:一起玩耍(50%)、聊天说话(25.7%)、一起完成一个任务(27.9%)、一起学习(18.4%)。这表明,一方面,同辈群体的形成是自发的随意的过程,其要旨在于满足学生的各种活动需要,如游戏、聊天等兴趣爱好以及与人交往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同辈群体的活动离不开整体的教育价值导向和学校教育的内容。在低年级中,一起游戏玩耍和体育活动、聊天等一些随意性的活动行为成为最主要的内容。
不稳定性。调查显示,低年级学生同辈的形成标准模糊,交往更为随意,规模较小,往往三三两两,会经常更换好朋友,受情绪、兴趣爱好的变化、座位的安排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都很大。
可塑性。问卷中调查学生对同辈群体成员品质期待的测试显示,按照频次排列在前三位的是:诚实不说谎、关心别人和乐于助人、学习好、守纪律。进一步的访谈表明,在对好朋友的品质期待方面,低年级学生很容易受到家长与教师所倡导的主导标准的影响。
■ 教师介入和引导低年级同辈群体交往的策略
集体活动培养策略。组织活动是最好的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集体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主题班队会,小队活动,也可以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春游、秋游)中给学生创造多方交往的机会。
本学期我组织了几次集体活动,特意为有交往心理障碍的学生设计了特定的角色,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努力让他们体验到愉悦、成功的心理感受,从而促进他们交往的积极性。在这次年级组织的运球接力赛活动中,参赛的两组同学中有不少同学并不是自告奋勇,主动报名参赛的,而是经常躲在一旁不引人注目的同学和平时好打闹不受欢迎的学生,他们平时不主动与同学交往,有的自顾自在一边观看别人活动,有的因为经常欺负他人缺少玩伴。这次,我有意让他们代表班级参赛,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交往、合作。无论比赛是输、是赢,重在激发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分享合作的愉悦。而其他的同学,则让他们充当拉拉队,为比赛的同学呐喊助威。
又如,每周三各班轮流担任绿领巾广播台播音任务,我这次也特意挑选了不擅长表达的十几位同学参加了绿领巾广播台播音的工作。他们都很惊讶,没想到自己会被选上,大家又高兴,又激动,还略带点紧张的心情。一接到任务,我就安排能力较强的班干部协助他们一起寻找播音资料,收集大家最关注的消息报道,然后,请小干部指导他们在班中一次次排练、试播,这不仅给小干部能力培养的机会,更是给予那些弱势群体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和同辈交往。尽管精心准备了好多天,可正式播音拿起话筒时,他们的声音还是有些颤抖,这或许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锻炼,既是表达能力的锻炼,也是胆量的磨练。播音结束后,同学们回到教室,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还评出了本次活动的四名最佳播音员,相信下次的播音会有更多同dTW3XWjmC5Pp5TIFmhf6PeCY7wfBucktePSVlHQoAhA=学积极参与,并成为最佳播音员。
此外,本学期搞的几次主题班队活动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活动中同学们能相互帮助,团结合作。活动重在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让每个人都体验了自主的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一次次活动使孤僻的孩子找到自信,愿意结交更多的朋友,使落后者也找到了自身的特长或闪光点,有了前进的勇气。
——周智红
岗位意识培养策略。该策略是通过在班级设置各种岗位,让学生承担岗位责任中培养其交往能力。除去学校教育体制常规设立的诸如大队长、中队委员、小队长等干部岗位,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级管理需要多设置一些不同角色的岗位,如图书管理员、卫生监督员……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上岗,给学生创造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同时也是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有些学生胆小、自卑,自认为很多地方不如别人,我就有意改变他们在集体中的角色,让他们担任小组长或者班内的图书保管员等角色,使他们觉得班级需要自己,自己也有能力管理班级,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我班有个应同学,刚来学校时,总是哭丧着脸,害怕进学校,对长辈很依恋。我还关注到她平时下课时总是单独一个人玩,不主动和同学交流,就连春游活动聚餐同学围坐一起时,她也和组内同学保持一点距离。通过与家长沟通,和本人交谈,了解到孩子从小在老人身边护着长大,很少去幼儿园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孤僻,缺少与他人主动交流的欲望。于是,我有意识地给她安排了小岗位:一开始,我让她管理班级图书角,担当图书管理员。没想到她工作起来尽心尽责,及时整理图书,可当同学不及时归还时,我看到她走近同学身边把手伸过去想一把抢过来。于是,我在她耳边悄悄地告诉她该如何与同学沟通,请她照着我说的话,主动和同学交谈。无奈之下,她只能照着我说的做了。尽管她那声音是轻柔的,但看到她主动开口和同伴交流了,我由衷感到高兴。后来,我又鼓励她参加了组长竞选,没想到因为平时她自觉守纪,被同学们推选为小组长了。看得出,她脸上也多了份灿烂的笑容。打那时起,我经常看到她在校门口面带微笑地和家长告别,还提醒家长赶快离开。在担任小组长期间,我又多次指导她该怎样管理?她公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渐渐地,她也与同学交往正常起来,大家还会邀请她一起参加活动。
——周智红
团体游戏培养策略。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如“老鹰捉小鸡”、“撒渔网”、“贴大饼”等传统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此外,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需要更密切合作的游戏,如放风筝、“同舟共济”、“照镜子”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促进交往、增进友情。
角色扮演培养策略。教师可以模拟现实生活创造一些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角色扮演中学会了解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学会接人待物,从而达到促进和改善交往的目的。
比如,创设医院情境,安排学生分别做医生、护士、病人和家属,进行情境表演;创设“逛超市”情境,安排学生分别饰演超市管理员、服务员、售票员、顾客等进行情境表演;诸如此类。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角色扮演,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促使他们学会不同情境下的交往需要和技能。
兴趣小组培养策略。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大多是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或者引导其他学生发现或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加入到某个兴趣小组,在小组中更好地交往。
我班王泽轩同学从幼儿园起就有收集各种军事武器图片的爱好,我发现之后,便在班级宣传了他的事迹,之后不久,班级形成了一个以王泽轩为组长的军事武器研究小组。参与其中的另5名男生有2人是因为本身也喜欢,另3人是带着羡慕和从众心理加入的。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这个小组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做剪贴画等形式经常一起活动,不断丰富对这一领域的了解,后来又有几名男生加入了进去。
——梁晓
任务合作培养策略。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具体任务,组织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如分小队合作完成班级黑板报,让学生在小队长带领下自发商议承担不同任务:找主题资料,版面设计,画画,文字书写,等等,在合作中学会交往。
语言训练培养策略。人与人的接触、联系、交往都离不开语言,语言的表达对于交往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对学生交往中的言行训练是必要的。教会学生在师生、长辈、平辈等不同人交往中,学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礼貌用语。如与人见面时面带微笑,点头或敬礼,向人赠送物品或接受物品时用双手等;在与同学交往中敢于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我组织班级一年级学生进行每日“自我介绍”活动,每天中午午会课时间,请一名学生上台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而在这之前,我会让他们事先准备好,提前一天先单独辅导,尤其是注重对不善言词的学生进行辅导,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敢于说话的勇气和说好话的信心,从而学会交往的本领。
——梁晓
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变“讲台”为“展台”,从而锻炼了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周智红
学科渗透培养策略。交往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要善于与相关的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如语文课可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课本剧表演,从准备到角色排练到共同表演都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如体育、自然、美术、劳技等课程本身就有很多需要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利用起来。
问题解决培养策略。学生在日常交往中总是会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纠纷问题,当问题出现时,通过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帮助小学生自己主动解决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该策略并不是简单的向小学生讲大道理,而是在考虑学生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具体事件具体对待,从而教会学生以后遇到同类问题如何正确处理。
心理辅导培养策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队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如“我爱我的小伙伴”、“做个受欢迎的人”、“当我被误会时”、“合作多快乐”、“我赞美别人”、“我朋友多多”等心理辅导。
同时,对有交往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消除学生心理阴影,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愉快地融入与同伴的交往中。
■ 教师介入和引导低年级同辈群体交往策略的再思考
由于低年段学生尚处于同辈群体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更显得重要和必要。但是,教师在引导和介入学生同辈交往中要把握好分寸尺度,不能将同辈群体彻底工具化。因为同辈群体的形成不是为了学校教育而设立的,其存在本身有着“自然”的价值,它是儿童社会性存在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一条重要机制。
教师与同辈群体的交流应当凸显教师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善意关怀,教师的介入和引导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社会化交往,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而不是尝试将学生同辈交往的活动牢牢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中。教师不应把自己视为“全能的神”,或者由于教师权威的膨胀而把自己的交往观、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对学生进行过多而不当的介入,甚至是强制性的规定,如此,不仅不利于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的交往,更有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和影响。
要积极倡导和促成积极型的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并保护其良性发展,同时,要抑制和转化消极型的学生同辈群体,促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遇到消极型同辈群体,教师不能光看表面现象,而是要深入源头,找出原因,同时积极与家长联系,制定教育策略,共同转化学生,促进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