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辈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2012-12-29张渝鸿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2期

  朋辈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辈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朋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朋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 当班干部害了我
   案例分享:
  高一女生小文(化名)来访的直接原因是与班主任产生强烈冲突后情绪失控。在稳定了小文的情绪后,我了解到,冲突的原因竟然是由于老师推荐小文担任班长。小文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担任过班长,在小学还当过少先队大队长。基于这样的背景,老师希望她能够为班级做一些贡献,但是老师的好意被小文断然拒绝。老师以为小文是怕影响学习,就继续做她的工作,谁料想小文却突然情绪失控,说:“都是因为当班干部害了我,不要再逼我了!”老师一时间也无法理解小文的表现,于是就建议她来做心理辅导。
   分析解读:
  随着辅导的逐步深入,问题慢慢地浮出水面。小文认定“当班干部害了她”是有原因的。在初二的一次班会中,老师为了让班级更有凝聚力,开了一次主题班会,会议的主题之一是希望大家给班干部提提意见。可没想到,一直有着“老师助手”的优越感和“干部经验”的小文,竟然成了众矢之的,大家对她的意见简直是“罄竹难书”。小文感觉委屈,当时就提出辞去班长一职,又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担任班长。然而曾经的风光早已烟消云散,她每天都生活在矛盾和恐惧之中,一方面担心自己记录同学的违纪行为不够认真负责,被老师批评;另一方面又怕自己的言行得不到同学的认同,被同学排斥与孤立。自从班会以后,她才意识到自己没有真正的朋友,同学们还给自己起了很多的外号,她曾经的骄傲和自我认同,被那次班会彻底地粉碎了。由于这种痛苦感和对同伴关系的担忧,小文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越来越不自然,学习成绩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竟然和自己的理想高中失之交臂。
   专家建议:
  很多小学、初中阶段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进入高中甚至大学以后,往往会暴露出的一些心理问题,究其根源,竟然会追溯到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的朋辈关系问题。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在学校被同伴拒绝的学生比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学生更容易辍学或参与不良行为活动,甚至犯罪,在青少年时期或成年早期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由此可见,拥有良好的朋辈关系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小文的心理辅导,一方面要帮助她改变认知:因为当干部,所以才没考上好高中,没有好朋友;另一方面要帮助她消除对朋辈关系的恐惧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小文心理问题的起因是在青春期来临之际,感受到自己朋辈关系的严重缺失,并且在问题出现时,没有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导与帮助。不和谐的朋辈关系固然与小文本人的人格特点有关,同时她的初中老师对问题的简单化处理,也使小文因同辈关系引发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在问题出现时,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正确疏导,这种恐惧和猜测的情绪就不会一直干扰着小文,更不会对她的学习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了。
   对朋辈关系的研究是学生社会化进程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早期的研究发现,朋辈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包括心理社会适应及行为表现的诸多方面,这些研究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朋辈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线性关系。近年来,对该领域的研究更加全面、细致地考察了朋辈关系对青少年学业、行为、情绪及人格发展的影响。我们作为教师和父母,应该更加认真地对待学生的同辈关系,关注学生在同龄人关系中的心理感受,帮助他们解决因此而产生的困扰,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 友谊带来的焦虑
   案例分享:
  心仪(化名)是从“一模”考场直接送来的高三女生。考试开始前心仪就感觉到手冰凉,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就去了三趟洗手间。考试铃声响后还不到5分钟,她又感觉自己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她努力让自己深呼吸,可是一种可怕的濒死感出现了,眼前变得特别明亮,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监考教师把她扶出考场,给她喝了些糖水,看她血压稳定了,才送她来做考前焦虑的心理辅导。依据心仪的症状,在排除生理问题后,通过考试焦虑量表测量以及后期的沙盘观察,我判断孩子的确存在严重的考试焦虑。然而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导致焦虑的主要原因除高考压力之外,另一个主要诱因竟然是朋辈关系,而且是同性同伴间的关系问题。
  随着咨询的进展,心仪向我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
  老师,我感觉自己很难受,每天看着别的同学三两成群,开开心心有说有笑地在一起,感觉自己就像是个透明人一样被漠视被抛弃。我自从上高中起就和小静成了好朋友,每天形影不离同进退,这份友谊让很多同学羡慕不已。小静聪明上进,人也很厉害,经常保护我、照顾我。她的成绩一直比我好,我为了能配做她的好朋友,暗下决心一直不断努力。上高三以后的第一次月考,我考得特别好,当我开心地把我的分数告诉小静时,没想到她竟然一句话也没说就转身走了。后来我才知道,她这次没有考好,排名竟在我后面。我知道自己伤害了她,事后赶紧向她道歉,责怪自己光顾开心,忽略了好朋友的感受,还特地拿了妈妈的一瓶香水送给她。小静当时虽然表示替我高兴,但是我知道她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对我了。为了保住我们的友谊,再次考试时,我就没有全力以赴,小静又和我和好如初了。但是好景不长,这学期开学后的摸底考试,我不小心又考得比她好,这一次她真的翻脸了,我们现在如同陌路。这种感觉让我非常痛苦,我不想失去她的友谊,可是我也不想放弃自己的未来,您能理解吗?我妈妈安慰我说:“没有好朋友又不会掉块肉,再说她这样对你也能算朋友?至于这么难受吗?只要努力学习,成绩比她好,将来自然会找到好朋友的!”可是老师您知道吧,我宁可掉块肉,也不愿意失去好朋友啊。
  分析解读:
  在我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清楚看到:93%的同学内心都渴望拥有和谐的朋辈关系,拥有自己的好朋友。类似心仪这样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以我的咨询案例统计,人际关系问题排在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一位,其中朋辈关系问题远远高于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所有心理问题中占六成之多。据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不完全统计,在学生咨询的问题中,有50%以上涉及到人际交往问题。社会焦虑和抑郁、孤独感、社交恐惧、幸福感等情绪体验常常伴随着同伴交往过程,遭同伴拒绝、被同伴孤立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社会焦虑和孤独感;受同伴欢迎、被同伴接受则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尊与幸福。友谊不仅使青少年有了群体归属感,也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国内研究表明,同性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母。
   也正因如此,心仪才会为了友谊而辜负父母的期望,用“不重要的”学习成绩,去换取“特别重要”的友谊。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毕竟对未来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一模”又恰恰是预测高考分数的重要参考,影响着高考志愿的填报。面临这样的两难境地,原本就有很大考试压力的心仪,就更加难以承受了。所以她心力交瘁,夜不能寐,不知所措。过大的心理负荷使她最后晕倒在了考场上。中学生交往的需求欲望十分强烈,他们会为结交到好朋友而开心,反之也会为失去朋友而忧伤。
  专家建议:
   美国心理学家伯奈认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采取了不正确的交往态度造成的。他认为,人们的交往态度有以下四种模式:(1)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这是心理自卑者与他人的交往关系。(2)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这是表面自信实际虚弱的外强中干者与他人的交往关系。(3)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这是否定一切的悲观者与他人的交往关系。(4)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这是乐观主义者与他人的交往关系。所以,本案中的心仪,应该是以乐观心态,积极地行动,去赢得真正的友谊,而不应该用贬低自己去换取所谓的友谊。友谊是建立在平等、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和理解基础上的,只有真正的友谊,才能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
  
  
   ■ 孤独让我寂寞
   案例分享:
  来咨询的是一个高二的男孩子,名叫向军(化名)。咨询的内容是关于自己的情感问题。孩子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我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有时感觉自己是一个大骗子,在欺骗人家的感情;有时又觉得自己很伟大,甚至牺牲自己的感情,在给一个人幸福!我有时觉得我是在欺骗她的感情,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并不是真的爱她;每次看着她对我说那三个字后期待的眼神,我总是觉得自己很坏、很卑鄙。可是有时又会觉得我们是有感情的,课间在一起说说话,偶尔课上有一个眼神交流,放学时拉手并肩走路的感觉也挺好的。更重要的是,当我提出分手时,她满眼的泪水让我不忍这样残忍地对待她。可是再看看她期中考试的成绩竟然下滑了20多名,您说我该怎么办啊?”
   分析解读:
  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了解到最初向军和女孩子交朋友时,一方面是因为女孩子本身不错,加之女孩对他攻势猛烈,知道他不吃早饭,每天都给他带早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信,相信谈恋爱基本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他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定力,认为学习时可以做到什么都不想。当然也是有虚荣心在作怪:班上不如我的哥们儿都混上了女朋友,我为什么比他们差啊!其实在发生“早恋”情况的学生中,真正因为爱的情感而萌发恋爱行为的还是少数的,多数是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同步而导致的填补孤独感和异性吸引的心理需求。
   研究表明,在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由于生长发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