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的误区及评价缺失
2012-12-29姜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2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探索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学校多样化发展新途径。这两个纲领性文件都将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放在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将成为当前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很长时期以来,应试教育中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各级各类高级中学的追求目标和办学途径日趋一致,均以“精英教育”为目标,以提高高考升学率为竞争手段,大家都在拼生源、拼分数、拼排名、拼各类示范校,竭力争取在高考升学率的排行榜上有自己学校的一席之地。然而更多的高级中学和高中学生在此过程中成为“陪绑者”,不但磨灭了学校自身的发展特色,也付出了牺牲学生个性发展的代价。
我赞同“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个观点。如今我们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明确了高中特色化办学的思路,就是要开拓一条良性竞争、个性发展的真正的素质教育之路。一大批在高考升学竞争中难以立足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个性办出特色,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色办学之路,使“一般的学校不一般、普通的学校不普通”,以此来适应不同能力层次、不同爱好特长和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的诉求,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普通高中教育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既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也是每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 高中特色学校创建和发展的五个误区
然而,在推动优质特色高中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部分学校存在着一些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出现了一窝蜂式、大跃进式和拔苗助长式的做法,长此以往将会贻害无穷。
1.必须校校有特色,甚至要一校一品
现今对于特色学校的建设出现了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全力引导、协调推动,学校积极谋划、踊跃争创,学生、家长和社会逐渐认可、乐于接受的良好态势。但是也出现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学校创建“下命令、定指标”,必须“校校创建、一校一品”的极端化的拔苗助长和大跃进式的倾向。学校也一窝蜂式地挖空心思、弄虚作假、生搬硬套地找特色、造特色、抢特色,以求得经费支持和特色称号。殊不知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探索、历史积淀逐步形成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趋利行为。一所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既要有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来引领和指导自己的办学行为,也要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以及学生的广泛参与和社会舆论的普遍认可。
2.特色就是不追求高考升学率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的精英人才,因此也必然需要一些培养精英人才的学校。而一些学校在现今教育和考试的体制下能够“杀出重围”,“鹤立鸡群”,是因为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备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师队伍、突出的学生群体、耀眼的高考成绩……这不也是特色学校吗?高素质必然包括高成绩,卓越的升学率不也是一种素质教育的结果吗?以偏概全地否定抓高考质量是不对的,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取得的。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一批“精英教育特色”的高级中学,这是科技发展、国家富强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不同层次需求的需要。
3.把“学校特色”混同于“特色学校”
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特点和特色、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特点不能等同特色,局部不能代替整体。如果不能着眼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的整体方略,甚至不能着眼于学校整体发展和历史传统的整体思考,只开展几次活动、设立几个社团、开设几样课程、研究几种课题、获得几项奖励,就称为特色学校,是以偏概全,但可以称为“学校特色”,而不能称为“特色学校”,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特色学校要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清晰的特色理论作为支撑,就像学校的“魂”一样,统摄学校所有人的思想,引导人们的各种办学行为。
4.特色需要创新就不必继承
发展特色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继承。要坚决摈弃“新事物”一出现,就全盘否定“旧事物”的行为。打造特色需要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经过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特色文化的逐渐认同。从学校的实际优势和物质条件出发,从学校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出发,才有可能成为特色学校。学校特色创建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且要改革创新、发扬光大,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特色人才。
5.特色秀于外而虚于内
很多学校把特色学校当做一件漂亮的“皇帝新衣”,当做一种作秀的形式和载体,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特色发展。这一方面与当前评价学校的机制和标准有关,就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依据,太过看重考试分数,使校长们面临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和校长对特色学校的认识局限有关系,有些校长把特色学校的创建当做是一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而没有把它同学生的发展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联系起来。同时,也和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学校创建“下命令、定指标”有关,校长完不成任务,找不出特色,只有虚与委蛇、表面应付。这种局面若不得以纠正,势必会出现特色学校创建的“浮夸风”,将后患无穷。
■ 特色学校评价缺失——高中特色学校建设误区产生之重要原因
我认为出现这些误区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特色学校评价机制和体系的缺失,没有真正地建立起一套与高中特色化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多样化、特色化的评价标准和机制,来保障、监督和促进高中特色化办学的规范建设和健康发展。政府积极鼓励学校办出个性特色,学校竭尽全力抓办学特色,但在现行的评估体系里,学校特色建设只是区区一项考核指标,难以体现学校特色创建的价值,更谈不上对特色学校的评价和考核。所以,充分考虑特色学校的特点,单独建立起一套与特色学校建设相适应的全新的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特色性评价,将会给特色学校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会促使学校积极主动地根据自身实际确定特色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使评价成为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内驱力。
目前,高考已成为高中教育的指挥棒,也成为高中办学的风向标。用一套万能的评价标准评价形态各异的学校,只能促成千校一面,直接影响高中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虽然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进,但只是末梢摇动,以高考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依然根深蒂固,人们必然还是按照高考的指挥棒行事,从而把特色学校创建看成是“形式”。因此,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力推动特色学校建设的同时,还要及时建立符合特色学校实际的、发展性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机制,为学校的特色发展保驾护航。良好的评价体系和机制有利于学校管理者正确认识特色学校的本质和内涵,避免虚假浮躁、急功近利,追求实际和成效,走出特色学校建设的误区,精心提炼、准确定位,营造良好的氛围,建设优秀的特色学校。
建设特色学校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其深刻意义在于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人们走出一条真正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的特色发展之路,促进学校按照“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名牌学校”的良性发展轨迹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和辉煌,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建设的进程,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