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阳区:有效整合 特色推进 彰显北京精神

2012-12-29王颖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2期

  2011年7月,朝阳区参加了北京市志愿服务手册项目组。我们精心选择了八里庄学区和朝阳师范附属小学等不同的项目学校,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基地学校,为朝阳区整体推进工作提供不同的研究范式。基于整合的推进思路,我们紧密结合朝阳区的实际,继承、发展朝阳区在奥运期间形成的志愿精神财富,深入挖掘学校不同特色,将志愿服务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结合,与课程结合,与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结合,不断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了解志愿服务知识,学习志愿服务相关技能,从小根植志愿精神,提高责任意识,彰显北京精神。
  
  ■ 整合课程资源
   北京市编写了《志愿服务教育手册》,为了更好地使用手册进行教学,我们围绕手册首先组成了课程研究团队,一方面挖掘寻找手册和品德与社会、手册与综合实践等国家课程中的结合点;另一方面将朝阳区《中小学礼仪礼节礼貌教育》地方课程的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志愿服务岗前礼仪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国家课程与北京市地方课程、朝阳区地方课程形成整体,将志愿服务教育有机整合,融入原有的国家和地方课程。
  
  ■ 整合活动资源
   志愿服务是学校进行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可持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组依托朝师附小形成了教师培训手册,依托八里庄学区开发了学生行动手册。两本手册将志愿服务类的德育活动整体提升为校本类主题实践课程,规定了不同年级教育目标、服务岗位、课时建议(服务时间)以及评价要求。通过这种整合与提升,进一步规范了志愿服务教育,为朝阳区长效、可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
  
  ■ 整合社会资源
   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建设为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创设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为了将基地资源转变成学生的服务平台,我们尝试从中选择了两类实践基地进行实验。小人国儿童职业体验馆成为学生学习提高志愿服务技能的学习、体验基地;另一类是志愿服务基地,例如:农业博物馆、钱币博物馆、电影博物馆等,成为学生践行志愿服务的场所。学生作为小小博物馆讲解员,将大课堂课程实践学习的成果,用讲解员这种独特形式回馈社会,一方面为大课堂课程实践提供检验评价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从小根植责任意识,践行志愿精神,很好地诠释北京精神中的“爱国”两个字。
  我们还积极寻找更多的校外资源,例如:利用《法制晚报》的优思公益实践营为学生开展公益活动搭建桥梁,为学生社会志愿服务提供更多的场所,让志愿服务教育有更丰富的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