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鲜明的中国元素
2012-12-29彭安玉
唯实 2012年8期
作者简介:彭安玉(1962- ),男,江苏江都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校刊部教授、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伦理。
摘 要:由于封建主义的政治文化传统、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经济体制的变革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和谐社会构建的严峻现实。在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权力的运行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帮助他们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拒腐防变的“防线”。中国古代不仅有一整套的道德规范,而且还有一整套道德养成的机制。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国家推进当代干部道德建设,必须用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机制。我们应当善于借鉴历史的经验,赋予当代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鲜明的中国元素。
关键词:领导干部道德;道德建设机制;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148-04
领导干部道德简称官德,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为官者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廉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风廉政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由于封建主义的政治文化传统、改革5NpVH9n3AjIpD/4vsXcT+/gRqhM980oeDVc9t4pRv1E=开放的大环境和经济体制的变革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领导干部道德素质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和谐社会构建的严峻现实。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中,教育是基础,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因为只有从灵魂深处打牢打实坚固的道德屏障,从内心不想贪、不愿贪,才能自觉地做到防微杜渐。无疑,在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帮助他们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拒腐防变的“防线”。
中国具有四千多年连续发展的灿烂文明史。古代一整套的道德规范,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融进了中国人的血液中,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内化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将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与当代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奇效,让领导干部在自己熟悉的价值取向中认同社会主义官德规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不仅有一整套的道德规范,而且还有一整套道德养成的机制。中国古代传统美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与其有一套好的做法与机制不无关系。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国家推进当代干部道德建设,必须用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机制。我们应当善于借鉴历史的经验,赋予当代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鲜明的中国元素。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此略作阐述。
1.敬畏信仰
人要有所遵循,必须要有所敬畏。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已经有了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禁忌的恪守。后来,又相继出现了道教、佛教等形形色色的宗教信仰。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又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
信仰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为了信仰,成千成万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慷慨牺牲。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共产主义的旗帜点燃了希望之光,“共产主义的幽灵”激荡起了冲击旧世界的惊天巨澜。
如果说西方人对信仰的敬畏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的,那么在伦理代替宗教的古代中国,农耕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结构决定了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人伦之道,而且寄托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承载了人们在维护和恪守现实社会规范中实现个体、家族乃至社会生命之绵延不绝的终极价值。义字当先、家国至上的社会价值观,是传统中国宗法社会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强大精神动力。孔子的“仁者爱人”①及“义以为上”②、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⑤、戏剧《七品芝麻官中》清苑县知县唐成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世代相传,深入人心,化为了中华民族的血肉,铸就了炎黄子孙的灵魂。在这些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下,中华民族从来不乏埋头苦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构成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原有信仰和道德价值观的权威性有所下降,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来势汹涌,人们信仰层面的敬畏之心有所缺失。现在一些巨贪大盗在悔过书中寻找堕落的根源时,几乎都提到了对理想的失落、对信念的动摇。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的信任,特别是对共产主义能否实现感到怀疑。一些地方宁可花钱建寺院、塑佛像,也不愿意修缮烈士陵园,更有甚者,为了所谓的经济效益竟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搞什么狗展。人们往往看到眼前利益,却对未来感到迷惘,精神的家园近乎空白。
借鉴历史的经验,推进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必须首先重塑对信仰的敬畏之心。我们可不可以在全国建设一批“共产党员教育活动中心(或基地)”,在中心陈列党旗、党徽、红色书刊音像资料,播放《国际歌》?我们可不可以定期在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帮助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寻找精神上的归属?我们可不可以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祭扫革命烈士墓节,以充实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2.从严治吏
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治国就是治吏。吏者,民之师也。吏者,民之表也。这些都是讲官吏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这种特殊地位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是不可低估的。正因为如此,“明主治吏不治民”才成为中国古代坚信不移的治国理念。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古代一直以“儒术”作为社会的核心道德价值。为了树立这一核心道德价值,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官吏这一群体的核心道德建设。
中国古代学校是造就官吏的重要场所。读书、考试和做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使官吏在入仕前的学校教育阶段就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中国古代以儒家典籍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在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著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为政以德”、自省、慎独、修身、崇义、贵廉、重民和成仁等思想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出学子们的高尚品德和君子人格。
在从政之后,对官吏的道德建设抓得更紧,并有一整套相应的措施予以保证。其一,经常训诫,使廉政道德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官吏的心田,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就不想贪、不愿贪。中国古代对官吏的道德教化,可谓苦口婆心,诸如皇帝亲自接见新任官吏并谆谆教导,循循善诱;通过送箴言、刻石铭、著书立典、谈心等方式劝谕官吏;要求各级官吏特别是朝廷重臣管束好子女。其二,旌表廉吏,千方百计弘扬正气。历代奖劝廉吏的方式颇多,诸如在全国范围内通报表扬、奖励俸禄、赏赐实物、御宴嘉奖、破格提拔等等。其三,推崇清廉,为廉吏立传。将清官廉吏的名字书于历史,世代相传,是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二十四中的《循吏传》、《良吏传》、《良能传》以及宋人费枢的《廉吏传》,都是为清官们立下的德政碑。其四,以贪为耻,善于运用典型案例进行廉政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河决口于江苏铜山境内,灾情惨重。当听说河款有被侵贪迹象时,乾隆震怒,立即下令严查法办。结果查出治河拨款积年亏空十万多两白银!事实查明,乾隆下令将决口的主要责任者何煨、张宾在灾区当众处决,其他的治河官员革职治罪。至于亏空的巨额银两,则勒令历任治河官员一年内如数补齐,否则处斩。乾隆查处本案动作迅捷,而且公开处理,对官吏震动很大。其五,率先垂范,努力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一级带一级。
审视历史,我们看到:那种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民风淳厚的社会风气,一般出现在吏治清明的盛世;相反,强盗横行,人相虞诈,民心不古的社会风气,又总是出现在吏治腐败的所谓衰世、乱世。
3.循序渐进
《大学》提出了道德体系建设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所谓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君子首先要加强自身德性修养(即“明明德”),继而推己及人,以德化民(即“亲民”),而且“明明德”与“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所谓八条目,是通往至善的路径,即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对不同群体的道德体系建设也有层次性,对蒙童,则教之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对商人则强调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对妇女则训以端习妇礼,相夫教子,敬奉公婆,和睦持家;对军人则讲究报效国家,奋勇杀敌;对官员则倡导廉洁奉公,忠君爱民。总之,由易到难,区别对待,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做法。
借鉴这一做法,我们推进当代干部道德建设,也不能脱离现实、超越阶段、拔高层次,或“一刀切”、“大呼隆”地不分道德主体的实际状况,生硬强求不同层次、不同对象都一下子接受同一标准。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道德建设,就应循序渐进,从落实“基本道德”(不作恶、不害人、不犯法)入手,进而提倡“积极道德”(行善、互助、友爱),支持“功利性公正性道德”(通过合法手段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再激发“理想道德”(大公无私)。对领导主体的道德建设要有相应的层次性。因为领导干部有高级、中级、低级之分,不同层次的干部道德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层次的领导干部,所从事的工作不同,道德建设也应该有所侧重,如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更要强调清正廉洁、遵纪守法,从事组织人事工作的干部则更要强调任人唯贤、客观公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对干部的道德要求也应该有所区别。唯有适应人们在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目标追求上的层次性,在尊重差异中积极扩大价值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努力增强道德共识,才能提高核心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劝导向善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对人性论展开了讨论,形成了“人性恶”、“人性善”等不同观点。其实,人无定性,随化而迁。古人是懂得这个道理的。然而,中国封建社会还是鲜明地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这是非常高明的。在“人性善”理论指导下,中国古代理直气壮地弘扬人性中的光辉,表彰道德楷模,抨击丑恶现象,在全社会形成了鲜明的道德导向和激励机制。
借鉴中国古代劝导向善的成功实践,在当代干部道德建设中,要少宣传或不宣传人性恶。既然人的天性就是恶的,那还讲什么善良、正直、友爱呢?宣传或鼓吹人性恶,在实际效果上只能让人坚信“丛林法则”,进而践行“丛林法则”,尔虞我诈,甚至谋财害命。在干部道德建设中,我们要努力挖掘人性中的闪光点,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鞭笞坏人坏事。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并通过报告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政府要净化干部成长的环境,时刻做好他们的道德教育工作。继续在党员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形成服务人民、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勇于进取、竭诚奉献的良好官风。总之,要通过机制建设,鼓励领导干部向善,让“好人”成为人人羡慕、人人仿效的榜样。
5.培养耻感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培养人的羞耻之心。《孟子•尽心章句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五代史•冯道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所谓名节之士者,知廉耻、修礼让,不利于苟得,不牵于苟随,而惟义之所处。”《礼记•中庸》更认为:“知耻近乎勇。”通过耻感教育,让人们明是非、懂荣辱、知进退。这是中国古代在道德建设中行之有效的又一做法。
借鉴中国古代的有效做法,我们应该继续在广大干部中大力宣传为官之德,并善于将社会主义官德的内容具体化、通俗化、形象化、生动化,渗透到戏曲、书籍、影视、网络等一切载体中去,让社会主义官德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6.潜移默化
作为一项净化心灵的艰巨工程,中国古代的道德建设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按照接受教育的先后,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养成就有学前教化、“小学”教化、官学教化、书院教化和社会教化等阶段。学前教化主要通过胎教、父范母仪、耳提面命、讲故事等形式进行。“小学”教化特别重视教材的编写。在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的启蒙教材往往都是由当时的大学者直接或间接编写的,如南宋大学者王应麟编有《三字经》,周光嗣编有《千字文》,清人李毓秀编有《弟子规》。这些教材通俗易懂,易读易记,其中不乏道德规范,让蒙童在读书识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道德教育。社会教化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在聚族而居、安土重迁的古代,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乡里、宗族和家庭。通过这些社会组织灌输核心价值观,从而将教化延伸至社会的最基层,是中国古代的一贯做法。在乡里教化中,早在先秦就设有“三老”,专掌教化。宋代,乡约成为乡里教化的重要形式,其核心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欲相交”、“患难相恤”。凡入约者各人进修,互相勉励。宗族及宗规、族约也是进行教化的重要载体。宋朝人真德秀制订《家塾常仪》强调“古今孝悌、忠信、长厚、退让”等道德教育。⑥宗规、族约常于宗祠内集会讲习。明人王孟箕所订《宗约会规》规定,宗族成员每月聚会两次,专门讲解仁义礼智信等伦常以及《大学》“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写诫子书是我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嵇康在《家诫》中叮咛儿子“守之无贰”、“坚执所守”,“慎言语”。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专讲诚信,通过“伯石让卿”、“王莽辞政”的典故告诉子孙“巧伪不如拙诚”之理,认为伯石、王莽“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世,可为骨寒毛竖也”。他告诫子孙:“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借鉴中国古代的经验,我们应该将当代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贯彻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处处做有心人,通过讲故事、编教材、订学规、写家训、赠官箴等等形式,让社会主义官德如春风化雨,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干部的灵魂,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注释:
① 《论语•颜渊》。
② 《论语•卫灵公》。
③ 《孟子•梁惠王上》。
④ 《后出师表》。
⑤ 《过零丁洋》。
⑥ 《谷诒汇》卷十一,明崇祯七年刻本。
责任编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