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冲突”“开放”“实在”中追寻科学高效课堂

2012-12-29俞海娟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2年5期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活动的“主角”。但新课程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它要求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时候教师应该是“导演”。所以,我们科学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任务,具体活动形式和内容可由学生自己去构思。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样,学生才有充分表现和发展自我的空间,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高效课堂。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阐述一些体会。
  一、创设“冲突”,疏导思维
  科学的很多概念、原理、规律,都是通过不断的发现、探索、研究而获得的。在科学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是思维纵横交错、矛盾发展转化的结果,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疏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科学概念,把握科学规律。
  如,在讲力的时候,很多学生认为在拔河比赛中获胜方用的力大于败方用的力,在这种潜意识的作用下,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情境,让两名学生到前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拉,让学生发现。结果学生发现两边的力竟然相等,这与学生的潜意识产生了激烈的认知冲突,正是这个冲突,使学生好奇、冲动、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引领“开放”,扩大空间
  在科学教学中,很多科学教师总是把自己的课设计得井井有条,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甚至不允许学生有半点的“杂念”。但是我们知道,“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知、一次传授,而更多的是学生的一次体验、探究和感悟”。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新观念、新思路。只要我们给学生足够大的空间,学生的开放思维就会得到足够的发展。
  如,在学习《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我是按照浙教版教材的编写思路,按部就班的探究,不敢把课堂放给学生,怕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分析方法,怕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差太远,怕学生想不到找比值,于是,我让学生从1V、2V、3V入手,找到对应的电流,从而找到规律。然而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感觉到就是为了验证规律的正确性而已,是一种人为探究。而真实的科学探究并非如此,人们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并不是有规律的,刚开始是茫然不知所措的。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开放空间,让学生自己寻找数据,自主发现规律。
  三、探究体验,亲自感知
  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教师都是在纸上“展开探究”,但是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学生往往又无从下手。因为学生毕竟缺少真实的实验操作经历。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探究情境。
  如,在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探究当在凸透镜上出现了一个小黑点或者一个苍蝇之类的物体,在光屏上像会受到什么影响?如果学生不是亲自去做,很多学生会认为在光屏上会出现所谓黑点的像或者苍蝇的像。所以学生真正需要的是提供一个真实的探究情境,这样学生在探究中能够亲自体验,亲自感知。
  四、呼唤“简约”,凝练有效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简约是教学简洁美的特征,说白了就是教学内容要简单明了,凝练概括,少而精。然而,我们的科学课堂中也出现了很多误区:教学过程设计得非常“严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教学形式五花八门,再加上盲目的合作,盲目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很大,好像是枝叶繁茂,但学生真正掌握的却很少。所以,我们呼唤简约的科学课堂,就是把丰富知识教得简单化,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让科学散发简约的魅力。
  如,在学习“酸碱盐”的时候,由于内容繁多,我根据内容加以提炼,把“一个电离概念,两瓶指示剂,三种酸碱盐,四大化学反应”用“1234”来串讲,学生听起来很容易接受,从而帮助学生围绕简练的教学内容,抓住本章的核心内容。当然,我们所说的简约不是单纯的简单化,而是一种教学策略,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科学其实很有趣。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江藻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