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探讨
2012-12-29叶声翠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2年5期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现场。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模式,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之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氛围。而实际上,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不仅表现在教学的气氛上,还表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上。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走进教学语境,走进教学思维空间,走进教学现场,才能完成教学的飞跃。尤其是对高中美术教学而言,没有现场的表现力和张力,很难将美术的美感和灵魂彰显出来,很难在课堂上将学生引入美术的天堂,将学生的所有美术因子调动起来,因此,布置教学现场,让学生走进现场,是高中美术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一、布置现场,营造氛围
教学现场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对教学现场的布置。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氛围具有相当高的敏感度,良好的教学氛围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启发他们心中的灵感,而尴尬、枯燥的课堂氛围,哪怕是教师一句不妥当的话,都很可能毁掉整个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现场也就是课堂氛围的布置上,首先需要从自身出发,以宽松、有教学效果的教学态度去面对学生,要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是一个自由发挥想象力的舞台。
如,在关于建筑艺术的相关鉴赏中,教师应该把鉴赏的权力放给学生,而不是用一种专家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评价。苏州园林的美,名不虚传,但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也是艺术多元化的原因所在。对学生而言,不喜欢苏州园林式的建筑,很正常,也许他们更喜欢哥特式的建筑,这是对建筑美的不同看法。而这些看法会影响到他们的作品创作。因此,教师如果没有营造和谐的教学现场,没有让学生走进现场,那么,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不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那么,教学就是失败的。
二、执行现场活动,增强学生判断能力
营造良好的和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是完成教学的第一步。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是最关键的。教师需要表现出美术的魅力和价值,学生需要表现出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和观点。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具有执行力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获得新的观点。当然,在获得新观点之前,学生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判断力。
那如何才能让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判断力呢?
第一种,让学生聚焦目光,认真思考,品读出美术作品的内涵。如,笔者为了加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深度,以《思想者》为观察对象,让学生对线条、色彩和情状进行观察,找到艺术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思想张力,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以速写的方式,创作出一幅作品,要求形似而神不似。这样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判断出作品在外在和内在表达的深刻之处,让学生学会判断分析,并在实际中,践行自己的判断。
第二种,通过比较,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事实上,在美术领域中,比较是一种发现美的过程。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完美,是因为她残缺,而这个作品本身就是比较的结果:残缺美与完整美的比较。最终,是残缺美赢得了人们的眼光。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说区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智慧。”这也就是说,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够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异同,那才真正的比较。而这样,学生才可能有所创造。如,以“苹果”为主题的素描,学生如果不能用一种比较的眼光去判断和分析,不能提炼出自己笔下的“苹果”与一般意义上的“苹果”的异同,那创作出来的作品,肯定是没有张力,没有可读性的。
三、课后反思,更上一层楼
教学现场的布置和执行策略,至关重要。但是,教学是一个体系,美术教学更是如此。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学生很难对艺术的表达方法和手段,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很难能够在课堂上就完成完美的作品。艺术需要时间去沉淀,学生的学习过程亦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一再强调学生课后思考的重要性。如,在课堂完成习作之后,学生还应该在课后与同学的作品进行对比,还需要与美术大师的同类作品进行对比,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发现自己的独到之处。
而只有这样的发现,才能完成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最终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才能让艺术拥有生命力,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
课堂教学需要的是现场的张力和感染力。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教学现场的布置技巧,不断地探索现场活动的执行方式,不断地开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江都市邵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