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仡佬族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2012-12-29胡洁娜

新闻爱好者 2012年5期

  【摘要】古歌《叙根由》乃仡佬族民间文学中的一部神话史诗,是目前已知的仡佬族口头文学遗产中规模最大、篇幅最长的古歌。《叙根由》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仡佬先民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们所形成的以安定生活为前提、勤劳自立为基础、平等共生为主旋律的和谐社会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和谐社会;安定生活;勤劳自立;平等共生
  
  仡佬族作为贵州土地上的古老民族,有着“开荒辟草”的不朽功绩,他们向以朴素坚忍著称于世,质朴、勤劳、坚忍、与世和谐被公认为仡佬族突出的民族性格。古歌《叙根由》乃仡佬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中的一部古朴雄浑的神话史诗,它常常出现在祭祀仪式的祭奠唱词里,广泛流传于贵州境内仡佬族雅伊支系,被仡佬民众奉为“行为准则”,成为“历史和生活的教科书”而世代相传。《叙根由》是目前已知的仡佬族口头文学遗产中规模最大、篇幅最长的古歌,是仡佬族超度亡灵的祭祀歌,在独具民族特点的宗教活动中宣扬与保留了族人崇尚的社会风尚。其主题是追溯仡佬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自我、民族迁徙等历史,其风格情调是赞颂先人征服自然的斗争精神,崇拜力量、智慧与勇敢等优秀品格。“客观存在的民族生活本身具有不同于别国、别民族的特殊性,因而作为生活反映的文学作品,也必然在题材上、内容上带有一定的民族特征。”[1]68颇具民族特点的《叙根由》真实地再现了仡佬先民的生活场景,吟唱了一曲古朴雄浑的山地赞歌,传递出他们明确的质朴之美,表达了仡佬族对平等和谐理想社会的审美理想,展现了他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所谓审美理想,伯林斯基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理想是从实际生活中激发出来的,为智慧想象所创造的,可能实现的现象。”[2]仡佬族对理想社会的勾勒,立足于民族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试图建立一个以安定生活、勤劳自立、平等共生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社会。
  安定的生活环境乃和谐社会的前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不仅对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格言和生活准则。相对于汉民族,仡佬族对于生活的期冀没有那么高,仅对安定生活、掌握稳定的生存技能有着简单的向往。生活于贵州高原的仡佬先民面对着连绵不绝的山石,勤劳地耕耘着贫瘠的土地,可以说这个坚忍的民族自诞生之始就与险山恶水紧密相连,就开始了与险恶自然环境抗争的旅程,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仡佬族唯有将生活的美好蓝图描绘为以安定生活为前提的理想和谐社会。
  阿利没有地方住,阿利没有落脚处,挖高处来填矮处,矮处填得宽宽的,挖平沟儿铲窄处,铲高处来填矮处,矮处填得宽宽的,阿利要往箐林去,斧头拿来狠狠磨。阿利砍树作柱头,最先砍是什么?最先砍下中柱。然后砍下是什么?然后再砍下檐柱。……阿利修好柱头啦,最先要修整什么?最先要修整中柱。然后再修整什么?然后再修整檐柱。……藤子牢牢捆面榨,茅草密密盖屋顶。造房子来是房子,修居室来得居室。……
  建造住房是农家的大事,也是农耕民族步入定居生活的重要标志。《叙根由》第三章《砍树造房》叙述了修造房屋的过程,描绘了平基、伐木、建房、盖房等一系列劳动场面,既向后代传授了劳动经验,又显示出仡佬族先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诉求。
  仡佬族在民间有着“打铁仡佬”之称,炼铁、铸铁成为很多家族村寨世代沿袭的传统工艺。《叙根由》第六章《挖矿炼铁》对于仡佬先民如何炼铁、铸铁、锻铁作了神话解释,在圆圆脑壳像“榔果”、洁净耳朵像乔叶、亮亮眼睛像小米、凸凸鼻子像荞壳、宽宽牙巴像谷壳、利利牙齿像花生、抻抻舌头像谷叶的金飞蛾的指引之下,先人阿利发现了铁矿,挖回铁矿,找来匠人,开创了这项冶炼生产。
  一对野猪在拱泥,一对野猪拱这里。拄着拐棍见野猪,阿利用拐棍去抠;阿利拿拐棍来抠,那里抠出铁矿石。阿利要挖铁矿啦,阿利拿什么去挖?阿利拿锄头去挖。……阿利拿什么撬矿?阿利拿拐棍撬矿。……阿利拿什么去背?阿利拿背架去背。……阿利要去找匠人,阿利要去请匠人。寻师找到大定府,那里没有铁工匠,只好掉头回家转;寻师找到水城府,那里没有铁工匠……寻师找到金沙凹脚,那里没有铁工匠,只好掉头回家转;寻师找到龙嘎凹脚,打铁仡佬会炼铁,要把匠人请回来,该把匠人接回家。阿利要炼铁啦,最先炼出什么来?最先炼出铁水来。然后炼出什么来?然后炼出铁鼎罐。铁锅他也铸好了,铧口他也铸成了,锄头他又打成了,镰刀他都打够了,尖刀统统打齐了。
  《叙根由》以无比的民族自豪感赞颂先民战胜自然的功绩,表现出对冶炼生产的重视。从祭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仡佬先民为了获得铁矿、炼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制成的铁制品也全是生产劳动的必需品。以上足以显现在险恶的自然社会环境中,如何生存是一个原始民族所要思考的最大问题,习得民族延续的劳动技能成为仡佬民族刻骨铭心的记忆。种种记述均表现出安定的生活环境在仡佬族人心中的重要性,足以显见他们将其视为和谐社会的前提。
  勤劳自立的社会道德准则乃和谐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曾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一方面肯定“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去向大自然索取,会产生人类需求欲望的满足与自然界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仡佬族时时致力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致力于改善艰苦的生活环境,其民族文学所表达的审美理想,也不忘讴歌勤劳美,赞美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敢与崇高。仡佬族人民崇尚勤劳的审美意识源自其实用性需要向审美需要的转换。人的生存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生需要劳动,勤劳则是对劳动的质量和数量的评价,也就是说勤劳这一质量能使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当这种价值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并能同时导致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时,勤劳这种基于民族整体发展和根本利益的功利性观念和活动就构成了影响审美发生的重要条件,就有可能从实用性需要转化成为审美的需要。就仡佬族而言,由于其所处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其劳动的成本显然较在其他自然环境要高得多,因而勤劳自立就成了民族生存下去的必备的重要质量。《由海的浪荡儿》是《叙根由》中的一章训诲歌,它生动、形象而又艺术地采用夸张的手法写了一个不务正业、成天东窜西跑好吃懒做的浪荡儿。
  由海名声是坏的,由海名声是邪的。他有一个浪荡儿,总是窜天又窜地,总是窜上又窜下。做客他要跟着去,做鬼(驱鬼逐疫的活动)他也跟着来。再苦他都吃得了,再酸他也喝得来。他说他爹很不好,他骂他爹太恶辣。他跟家族外去啰,他跟家族内走啦,那里只留他身影。
  这个浪荡儿四处游荡,败坏了父母的名声,遭到族人的讨厌与唾弃。这个故事鞭挞了社会中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不良现象,表现了仡佬民族对懒惰人的鄙视,从反面印证仡佬族对勤劳的赞赏。
  第十一章《猫呼呼借窝》是一篇寓言式的训诲歌。猫头鹰不愿自力更生,没有自己固定的家,曾经向山岔子、喜鹊、乌鸦、岩鹰借窝寄养自己的崽崽,均遭拒绝,后得到铁鹞的接纳,谁知小猫头鹰却成为铁鹞的腹中之物。寓言语言幽默风趣,讽喻人们要勤劳自立,切莫依赖别人。仡佬族在困苦的生活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着,没有勤劳的质量是不可想象的,勤劳自立乃他们生存的基本质量,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础。
  
  平等共生的人际关系乃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和谐社会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和追求的理想社会。仡佬族的和谐社会理想从不同维度表达了本民族对平等共生、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的期冀。
  首先,强调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告诫族人处理好家庭关系。《叙根由》有不少篇目警示族人要处理好家庭关系。例如第五章《婆媳不和》篇就将婆媳不和这一社会现象视为罪过加以鞭挞,告诫后人切莫效尤,要与人为善,表明了仡佬族的是非观与伦理道德观。此篇堪称是教育人们处理好家庭人际关系的训诲歌,描绘了一幅“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家庭和睦图景。
  其次,探寻大家族与种族间的和谐相处。在《叙根由》的十二篇唱词中,《找草果》的第二、三、四部分,一共出现八次,要求族人与家人和睦,与苗族、汉族友好相处,表现出家庭、社会、不同民族间的和谐相处之于仡佬族人的重要性。《找草果》篇的第三部分是一些祭祀唱词,引领逝去的人跟着祖太、爷爷、奶奶等亲人走,并且告诫“你不必羞羞涩涩,你不必碍脸碍面;不必羞见家族外,不必羞见家族内,不必羞见朋友,不必羞见汉人,不必羞见苗家”。要求他和自己的家人朋友、不同民族的人友好相处,嘱咐他“你不要搞坏一寨,不要搅乱一堆;好好去同坐一寨,和睦地同坐一堆;快快邀约一同去,快快相约一路走”,流露了希望家庭、社会和谐的愿望。《找草果》的第四部分同样是祭祀用语,也是叮嘱逝去的人不要留恋活着时候的事物,千万“不要亏剋(相克之意)师人(祭师),不要亏剋陪坐人(副祭师),不要亏剋家族外,不要亏剋家族内,你不要亏剋亲戚,你不要亏剋朋友,你不要亏剋汉人,你不要亏剋苗家”,以求得逝去的人与现实世界中本民族、他民族的和谐相处,表达了对社会生活安定和谐的期盼。这种和谐社会的雏形透露了仡佬族独特的社会理想与审美情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外部自然的亲和、协调与互补,如顺应自然规律,支配利用自然;二是人的生理结构、心理功能与人的快感、美感的同构与吻合。”[1]174这样的和谐统一即是指实现“种的尺度”与“内在的尺度”的统一。草果的朴实无华与人的质朴坚忍紧密联系,草果的平凡普通更表达了仡佬先人期盼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存愿望。
  最后,期盼各民族团结协作,达到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仡佬族的和谐社会理想最高境界就是实现各民族间的团结协作、和谐共生。《叙根由》第四章《打虎、擒獐、射羊》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先民早期狩猎场景,其中重点记述了各民族间集体协作打猎的情景。
  阿利喂有一对猪,老虎说要捉去吃,阿利站在高处问:“你说什么要吃猪?我要取你牙巴呢!”老虎站在矮处答:“你取牙巴请搬兵。任你阿利去请兵,随你阿利去搬兵!”阿利请得汉人来。阿利把谁请了来?阿利请了苗家来。阿利把谁请了来?阿利请了彝家来。阿利把谁请了来?阿利请了布依人来。
  可以看出,仡佬族与邻近的各族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当需要合作时,立即会形成合作联盟。
  于是,汉人扛了枪炮来,苗家背了弩弓来,彝家披了披毡来,布依人吹起牛角来,接着,汉人在破头围堵,苗家在垭口围堵,彝家在山冲围堵,布依人在岩边围堵,终于,汉人打中它脑壳,苗家射中它前膀,彝家射中它腰杆,布依人砸中它肋骨。
  仡佬族、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友善地共同行猎,靠着彼此协作,获得了胜利品。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互惠互利,达到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综上,《叙根由》为世人呈现了一个质朴、勤劳自立、与世和谐的仡佬民族,再现了他们坚忍、奋进的社会生活,展现了仡佬先民所期盼的以安定生活为前提、勤劳自立为基础、平等共生为主旋律的和谐社会的初步构想。
  (本文受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仡佬族文化研究基地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凡西.伯林斯基文学批评集[M].北京:生活书店,1936:3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