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艺术区对当代艺术生活的影响
2012-12-29李义淳
新闻爱好者 2012年5期
【摘要】本文旨在简要论述网络艺术区的概念及其形成、发展过程。论述网络艺术区与传统艺术区的区别与优势,以及网络艺术区在当代艺术品传播、市场与流通的价值,并分析网络艺术区对当代艺术生活的影响方式和影响意义。
【关键词】艺术区;网络艺术区;当代艺术;艺术生活
一、艺术区与网络艺术区
艺术区是由艺术家村落发展而来的,艺术家村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一些青年作家、画家和诗人为了摆脱城市文明,逃避现代社会,聚集在乡村,共同生活,实践艺术,并逐渐形成传统,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欧洲的艺术村落分布广泛,典型的艺术村落如法国的枫丹白露、亚威农等地。90年代,欧美的青年艺术家逐渐放弃群居,走向个体创作,艺术家村落在西方衰落,部分艺术村落转为季节性聚会。
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受到来自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一些追求自由创作的职业艺术家开始在北京郊区的圆明园和宋庄等地聚集,形成“画家村”,即所谓的“东村”和“西村”。
从2001年开始,一些艺术家将北京大山子地区原国有798电子工厂闲置的厂房改造为艺术展示和创作的空间。在此期间,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进入繁荣时期,当代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国际知名画廊、文化机构和批评家纷纷涌入798地区。该地区邻近著名艺术院校,形成了集艺术工作室、画廊、美术馆及演艺于一体的艺术区。
继798艺术区之后,北京地区逐渐出现了酒厂艺术区、环铁艺术区、上苑艺术区、索家村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黑桥艺术区、一号地艺术区、奶子房艺术区,加上原有的宋庄艺术区,称为北京十大艺术区。艺术区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的存在无疑为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和收藏家构建了一个开放而良性的艺术环境,艺术区能够帮助艺术家收获各种当下的文化信息,把握前卫艺术思潮,激发创作灵感;便于批评家把握艺术创作的最新动向与艺术家及时接触,发展新的当代艺术理论。艺术区内的美术馆、画廊基本上是一些专门性美术馆和画廊,艺术区使一些展示场所更靠近艺术家工作室,更便于展览和推出艺术新作、新人。
北京周边地区的艺术区内聚集了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并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群体,以及观念相对自由开放的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还汇集了尤伦斯艺术中心、佩斯画廊等一些国际著名的艺术机构。他们在艺术样式和艺术取向上趋向前卫,作品以现代艺术的面貌呈现,逐步确立了艺术区在当今国内乃至国际的前卫文化地位。共同建构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具活力的部分,在公众的当代艺术生活中日益扩大着自己的影响。艺术区具备原创、观摩、批评、策展、展览和艺术品交易等功能,这些功能基本包括了当代艺术生活的各个方面。
20世纪中期人类发明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不仅将人类既有的文化艺术作了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并且引导产生了新的艺术样式。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参与的互动平台,其宽泛性、包容性、公开性特点,使更多人的生活融入新的时代文明。网络介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艺术生活。它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当代艺术生活,进而诞生了新的艺术生态。20世纪中期以来,网络间与艺术生活关联的信息无所不在,一些国际知名的艺术网站应运而生,其中包括Arts Economics网站,业务包括艺术研究咨询服务和出版;Artfacts网站,主要内容涉及艺术展览、艺术家、艺术机构的信息动向等;Artnet网站业务包含艺术家个人信息、艺术作品在线拍卖以及画廊动态、艺术品价格数据库等;Artprice网站内容包括艺术品评价、艺术品数据库等。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和市场迅速扩张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艺术网站异军突起,逐渐担当了媒体的主力,成为艺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国内艺术网站主要分为以下类别:综合艺术网站、美术馆和画廊网站、展览和艺术博览会门户网站、艺术品交易网站、艺术院校网站、艺术家官方网站、公共艺术论坛、艺术协会和机构网站、艺术家个人网站等。其中较有影响力的综合艺术网站有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网、美术同盟、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等。
如今的艺术网站在功能上涵盖了艺术区的几乎所有功能,而其巨大的辐射能力则远远超越了艺术区,因此被称为“网络艺术区”。如开创于2000年的雅昌艺术网,网站立足于艺术咨询平台,由艺术综合频道群、行业服务子网群、互动社区和英文网组成,“利用资讯、交流、交易、搜索平台有效地拓展学术、市场、教育等领域”,致力于“打造全艺术主流新媒体”。开设有《新闻频道》、《画廊·拍卖》、《画廊推手》、《展览推荐》、《尚品生活》、《艺术投资》、《艺客空间(博客、论坛)》、《评论·专栏》、《专题·视频》、《图书》、《交艺网》、《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等栏目,目前登记专业会员逾50万,浏览量达到日平均80万人次,在中国互联网协会评测的全球中文互联网排名中位居前400名之列。
艺术中国网是由中国互联网中心领导、由国务院新闻办管理的对外传播网站,也是中国网旗下的专业网络艺术媒体,开设有《热点关注》、《新闻中心》、《艺术沙龙》、《名家档案》、《视频》、《展览推介》、《DIY》、《独家专访》、《艺术讲坛》、《好书连读》、《民俗》、《影像记录》、《论坛》等栏目。艺术中国网以“经典艺术、国际视野、大家格调、主流声音”为宗旨,秉承“新文化、大视野、全资讯”的媒体精神,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图文报道、论坛互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把握当代艺术业界的脉搏与动向”,力求通过精心整合的及时新闻和翔实的背景资料,集各方学术视野,向世界及时全面地介绍中国当代艺术。
二、网络艺术区对当代艺术生活的影响方式
所谓艺术生活主要是一种精神生活,从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和当代艺术的思潮来说,当代艺术生活包括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品交易等多个方面,在后现代艺术理论看来,艺术创作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和审美影响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艺术品交易、收藏的角度来看,艺术生活也包含有一部分经济生活的成分。
网络艺术区首先带来的是艺术交流与传播的便利。与传统艺术区相比,数字技术的天然优势可以使数字图片与数字本身制作艺术作品(比如3D动漫和数字影像),艺术家通过网络发表作品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参与论坛,个人网站、主页和博客等。通过网络上传,网络艺术展览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时空局限,甚至成为艺术家作品的形成方式。
艺术家博客和艺术家主页不仅能使公众及时了解到自己所关注的艺术家的创作状况,还能够了解艺术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状况。由于艺术家是将个体经验通过网络渠道直接与公众交流的,必然有利于在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产生有益的共鸣。而艺术家将自身感受与公众及时共享,最终也会成为公众共有经验和情感的一部分,进而扩大社会群体之间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了解。
近年来每逢大型展览,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广州国际艺术三年展等,门户网站就会成为主要的宣传手段。展览方通过门户网站发布公告、公布进度、公示结果,不仅扩大了展览自身的影响,也使展览的评选更加公平透明。
艺术论坛是网络建立的自由讨论空间,它带来的是文化权利的公平分配。艺术家与公众可以利用论坛这个工具,发表作品、交流思想、获得咨询,拉近艺术家与公众、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论坛所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包括理论研讨、创作观念和艺术教育等。论坛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发表作品的机会,这反映了互联网接纳所有普通公众的理念,其形式也反映出超越社会偏见和阶层界限的文化理想。网络时代,有才华的艺术家再也不会像他们的先辈一样轻易被埋没。论坛的出现为一些重要展事的评选设立了一个场外的舆论氛围。
近年来,网上艺术品交易已经开始出现发展势头。除了一些专业艺术品经营机构的网站,各主要艺术综合网站也都开设了艺术品的交易网页,如雅昌艺术网的交艺网等。网上艺术品交易在欧美等国已经相当常态,但是国内网上艺术品交易的规模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代艺术作品的市场几乎是空白。如果网络艺术区一如既往地抱持高度的文化责任,那么当代艺术在未来成为艺术市场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类别是可以期待的。
艺术教育是公共艺术生活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一般说来,“民间诞生艺术,学院产生学术”。而来自民间最前卫的艺术观念被相对保守的传统学院接受,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网络的即时咨询能力,使学院及社会有更多机会目睹前沿艺术的发生,学院与艺术创作前沿沟通的频率加快,在民间艺术中加入更多学院精神。其积极的一面是将优秀的艺术推介给学院,促进学院艺术教育作出新的变革。同时,由于信息的传递过于迅速,使学院可能因此接触到一些负面艺术信息和观念,影响艺术教育的健康运作。
三、网络艺术区对当代艺术生活的影响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是在当今文化的边缘地带产生的,网络艺术区的产生逐渐将当代艺术呈现于艺术生活的主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有其特殊的外向型背景。在它的诞生初期,模仿与复制成为最简易的途径。由于民间基础相对贫弱,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性和原创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其后果是当代艺术逐渐失去前卫意识,在精神层面出现泡沫化。网络艺术区的出现将当代艺术面貌更加宽泛地呈现于现实社会的话语氛围之间,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引起公众对艺术的讨论,摆脱权威势力与世俗偏见,使艺术品的评价能够超越意识形态与市场的困扰,更加平面化与社会化,促使当代艺术更加严肃与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发展之路。当代艺术具有批判性和多元性,网络艺术区在面对当代公众艺术生活时也自然担负起愉悦、启迪或警示大众的公共职责。网络独辟蹊径的文化观念也有助于促进文明的进步,培育和造福艺术家及民众的文化生活。网络艺术区的主办者主要来自民间,它的形成对于艺术评价机制的完善、艺术生态的平衡会产生催化、调和的作用,便于鼓励艺术家以个体身份对艺术事件进行多元化探索,便于确立艺术家的独立性。[1]
网络艺术区的出现,是技术革命带动文化进步的典范。它通过技术性完成公众性,实现了对当下文化丰富性、公众性的一种召唤。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艺术区在未来的发展还将进一步促进艺术走进大众文化艺术生活,网络艺术区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流通手段,它作为播种机,将使当代艺术观念根植于民众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林.拒绝操控——关于当代艺术的公众性[J].当代艺术,2008(10).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