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问题是记者走基层的责任
2012-12-29廖海泳
新闻爱好者 2012年5期
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新闻记者要认真发现问题,及时反映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难点、热点问题尽快得到解决。这不仅是新时期记者走基层的重要内容,更是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许多新闻单位都各显其能,活动开展得声势浩大,轰轰烈烈,播报的新闻生动活泼,让人耳目一新。诚然,记者们深入基层,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感情表达真知灼见,撰写并刊播了一些鲜活生动、具有较强感染力的作品。这的确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所结出的丰硕成果,也是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加赞扬的。但笔者发现,不少记者在走基层中存在着应付差事的现象。其表现在所撰写的文章中,不仅深度不够,更重要的是介绍当地一般性工作的内容多了,反映存在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困难太少,极少有问题新闻。笔者认为,仅仅是深入基层,把镜头、话筒对准群众,把版面留给群众,歌颂各地的大好形势和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拼搏精神、安居乐业的喜悦心情,还未能完全尽到记者的职责,也未完成记者的使命。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群众遇到一些问题、难题,记者及时反映诉求和愿望,更受群众欢迎。同时,及时发现问题,真实地反映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有关方面尽快解决问题,才能让记者走基层真正走出成效。
为民解忧是记者走基层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句话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同样,新闻记者在走基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任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替弱者发问,代弱者传声,为弱者分忧,这就是“铁肩担道义”。肩负着社会责任的记者,不仅要反映时代的风貌,更要把群众的疾苦和诉求反映出来;要敢于仗义执言,竭力为民解忧,而不计较个人得失。
记者在走基层中,怎样做到牢记使命、仗义执言、为民解忧?笔者认为,除了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之外,还必须做到“四不”和“三要”。“三要”,即要亲身体验百姓的苦与乐,要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要认真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四不”,即不向当地领导机关打招呼,不要有关部门人员陪同,不要对方给予的金钱和物质,不带着“创收”任务走基层。
不向当地领导机关打招呼,不要有关部门人员陪同,直接到最艰苦、最偏远的地方,一头扎进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是近年来,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被一些记者所淡忘,他们动辄通知所采访地方的上级机关,要求对方找新闻线索、提供车辆、安排接待人员等。记者单独下基层,排除了一切干扰,就容易发现问题。在没有领导或有关部门人员的陪同下,群众敢讲真话、实话,记者也能了解到实情。去年8月,新乡日报社记者到深山区采访时,没有向任何部门打招呼,在不通车处跋山涉水4个小时,来到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中,吃、住在山民家中。记者了解到山区急需发展经济却无致富门路的情况,根据当地风景秀丽、易发展旅游业的特点,写出了《岸掌——美丽而贫穷的眼睛珠》一文,发表在《新乡日报》头版头条位置。文章提出了怎样解决山民“守住金山讨饭吃”的问题,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不要对方给予的金钱和物质,拒写“人情稿”;不带着“创收”任务走基层,拒写“关系稿”,是记者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无金钱和物质的诱惑,无“创收”任务的压力,记者就能一心一意地投入采写活动中。
亲身体验百姓的苦与乐,是记者肩负社会责任、完成历史使命的前提。满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就能真正了解到百姓的喜怒哀乐。在采访中,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更受群众欢迎。
树立了吃苦耐劳思想,强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牢记使命,淡泊名利,做一个讲良心和具有正义感的记者,在走基层中就会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就能主持正义、伸张正义。
在走基层中提升发现问题的水平
提出问题必须先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水平、是能力,也是一项基本功。同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的良好心愿,有不怕吃苦、淡泊名利的作风,有不畏权势、仗义执言的胸襟,但有的记者在走基层中,能够发现问题、找准问题,而有的记者却苦于发现不了问题,找不准问题,更找不到问题的症结。这不排除记者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长期的经验积累等因素,但最重要的是缺乏新闻采写能力。
若要完成好自己的使命,记者在走基层中就要不断提升发现问题的水平,锻炼基本功。在提升发现问题的水平中,笔者认为,应增强六种能力:
一、增强政治家办报的能力。当前,各地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服从和服务于党和人民的需要,特别关注民生,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新闻记者在走基层中,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密切地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在对诸多事件、诸多利益和价值的判断中,忠实有效地体现党的群众观点。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反映民众疾苦,就是围绕中心所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记者在提出问题时,要用政治家的眼光分析信息、选择素材;在组织报道时,要用政治家的立场把握基调、阐述观点。
二、增强调查和实践的能力。在基层,记者若要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就要充分了解本地区的行政法规、当地的特色和发展商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习惯、群众的所思和所盼等。就要深入细致地调查,掌握各种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调查研究中不仅要多问、多听、多想,更要切身体验群众的生活。当前,有的新闻单位要求老记者进行“错口”体验,新入职的记者则要“驻点”,开展蹲点调研和深入采访活动,进一步增强调查和实践的能力。新乡日报社每位记者都在山区、黄河滩区等贫困地区建立了联系点。去年初秋时节,新乡日报社记者在原阳县黄河滩区了解稻农浇水难问题时,同农民一起编织草垫3个小时,并赤脚在稻田帮稻农浇水。不愿讲实情的农民很快和记者成了朋友,许多贴心话都愿说给记者听。
三、增强敏锐观察事物的能力。对于同一事物,观察力敏锐者,能比他人发现的问题更多、更全面,理解得更深刻些,更有独到之处。能较快、较准确地发现事物具有典型意义的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做到目光敏锐、观察能力强、及时发现问题,就必须做到见微知著,以一个小的新闻事实反映一个大的新闻主题,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就必须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不但变得更加深刻,而且更加全面;就必须拓展思维深度、提升思想高度、延伸思维广度、增加思维速度、改善思维方式;就必须有独具慧眼的识别能力,分清主要和次要、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
四、增强善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能力。观察中动脑筋思考的目的在于对听到、看到、体验到的问题,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切实把原因搞清楚;要用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多项思维的方法,多视角、多侧面、多因素、多向度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论证,用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要在发现问题中坚持科学性、辩证性、逻辑性,从深刻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与关系中认识问题的本质;要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等进行解剖和综合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
五、增强问题新闻的策划能力。记者的许多观察活动都要首先提出任务,搞好策划,做好采访前的各项准备。特别是采写问题新闻时,更应增强策划能力。确定好观察任务,策划好报道方案,不仅可以减少观察活动的盲目性,增强时效性,更重要的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可以保证记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身上。新乡日报社记者在基层时,发现了一些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提出了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受到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中许多问题新闻,是在记者走基层前就已明确的观察任务和计划,进行了认真的策划。
六、增强提问的能力。在基层观察和发现问题新闻的过程中,增强提问的能力十分重要。记者要运用巧妙地提问题、侧面提出问题、引导和启发对方回答问题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获取大量信息,对需要了解和必须掌握的情况了如指掌。为记者有针对性地找出问题、准确地提出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在走基层中,将敏锐的目光瞄准社会,不断增强六种能力,就能在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写好问题新闻,履行好记者的神圣职责。
(作者为新乡日报社副总编辑)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