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言终结者》与电视科教类节目创新

2012-12-29李翔

新闻爱好者 2012年5期

  【摘要】美国探索频道的《流言终结者》是一档专门针对各种广为流传的流言进行实验的知名电视科普节目。节目开播至今为观众检验了无数个流言,这些流言有的得到了证实、有的则被揭穿,还有的依然无法确定。虽然在节目中不是每次实验都能获得成功,但因坚持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这一宗旨,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充分肯定。本文将对《流言终结者》的节目创新之处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该节目对国内电视科教类节目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流言终结者》;节目创新;启示
  
  《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是一个美国的知名电视科普节目,在Discovery探索频道播出,由特效专家亚当·沙维奇(Adam Savage)和杰米·海纳曼(Jamie Hyneman)共同主持,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和技巧,针对各种广为流传的流言进行实验。节目开播至今为观众检验了无数个流言,这些流言有的得到了证实、有的则被揭穿,还有的依然无法确定。虽然不是每次实验都能获得成功,但因坚持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这一宗旨,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充分肯定。本文将对《流言终结者》的节目创新之处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该节目对国内电视科教类节目创作的启示。
  一、《流言终结者》节目创新之处
  (一)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科学实证成为亮点
  英国皇家学会曾经指出:“传媒对公众理解科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对于科教节目而言,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普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是其必须秉承的宗旨与责任,而坚持科学严谨的节目创作态度则是实现科学传播的宗旨、履行科学传播责任的前提。目前《流言终结者》已经完成了无数个实验,令许多曾经困扰观众的流言真相大白。而节目之所以受到欢迎,主要源于其一直坚持的“用科学实证验证坊间传闻,为观众释疑解惑”的科学严谨的节目创作态度。
  当然,有的流言可能未必经过一次实验就能得到印证或是推翻,所以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节目还会对它们屡次进行科学实验。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亲临节目现场的那一期节目,是验证阿基米德当年是否利用镜子反射太阳光而使入侵的罗马舰队船只起火。虽然节目此前已经破除了这一流言,但是在节目粉丝不断要求主持人应该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测试再得出结论的情形下,节目组就再次满足观众的要求,继续进行实验。
  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而《流言终结者》这个节目正是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自己动手进行科学实验,所以也可以称之为攻破流言的电视“智者”。
  (二)选题思路:向习以为常发出质疑,让似是而非水落石出
  科教类节目在选题上涉猎较为广泛,生物、考古、军事、医药、探险、天文、地理、灾难、尖端科技这些领域中的很多选题都成为诸多科教类节目传播的重点,而综观诸多优秀的科教类节目我们不难看出,“陌生化”已经成为其在内容上吸引观众收视的重要法宝。20世纪初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美学代表人物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文学中的日常语言向艺术语言转化问题上提出了“陌生化”概念。他认为:“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日常世界往往处于俗套、滞钝、麻木的感受状态,而艺术的目的之一在于能够更新人的生活经验和日常感觉,‘陌生化’便能起到这种更新的作用。”[2]通过将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陌生化”处理,从而满足观众趋新求异的收视心理,这是当前诸多类型节目创作的重要思路,《流言终结者》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即向司空见惯的流言发出质疑,让似是而非的答案水落石出,如:“潜入水中是否能保护人不被枪射中?”“手机真的会导致飞机失事吗?”“身上如果有刺青,进入核磁共振仪(MRI)一定会造成刺青爆炸吗?”……凡是具有“陌生化”特征的选题均会被纳入节目中来。节目以问题提出、科学实验、答案求证为基本线索,以求得观众豁然开朗式的顿悟为目的,从而彰显出了节目进行科学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三)节目板块编排灵活多样
  在《流言终结者》中,每一集节目都会关注两个或三个(偶尔会更多)流传已久的流言,而节目通常会选择其中一个需要经过复杂的准备和实验去验证的流言作为该集节目的主轴与核心,同时再搭配一至两个能简单验证、或是较少能够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冲击以及戏剧化效果的流言。例如在《迷你流言大集合》节目的前半段中,需要动用高科技进行验证的流言“人在熟睡时将其手放在温水中会导致人尿床”是重点,而且由于实验必须是在人熟睡且将其手放入温水中5分钟内没有察觉才有效,如此苛刻的实验条件不一定会一帆风顺,因此在节目编排上,此实验就被当做重点部分来介绍。但是在较长的实验准备和验证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观众的收视疲劳,节目又穿插了验证过程并不是很麻烦但是仍具有一定戏剧性效果的流言“耳垢可以做成蜡烛”进行调节,这样的内容编排使得节目的重点更加突出,同时又让两个悬念相互叠加,因此也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
  (四)模型道具丰富电视传播视听符号
  《流言终结者》中的模型道具也是节目的一大亮点,尤其是以弹道凝胶和碰撞测试假人——Buster最为知名。弹道凝胶是一种胶的混合物,节目组用它来模仿人的肉体。如果动物的尸体在实验中达不到效果,弹道凝胶就派上用场了。节目组人员把用于制作凝胶的粉末混合起来,加入防止起泡沫的物质、接着把混合物放在冰块里冷藏,然后添加一些防腐剂,最后制作成人形,这样就可以用这些轻微摇晃的假人做实验了。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假人在面对冲击时的情况来了解真人受到如此打击的反应。像轮胎、纸牌等,用什么打都行。如果需要,《流言终结者》也会毫不犹豫地用榴弹炸弹道凝胶假人。[3]
  《流言终结者》的两位节目主持人都有着多年制作各种模型的经验,在节目中他们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创建不同的模型,从而对那些带有猜测性、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流言进行验证。丰富形象的道具和模型,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性、趣味性、可看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透过模型道具来释疑解惑的传播方式,既有说服力,同时也丰富了电视传播的视听符号。这种强调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的理念,在电视科教类节目可接受性和易接受性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二、《流言终结者》对国内相关节目的启示
  (一)弥补国内同类型节目的空白,增加节目的科技含量
  近年来,无论是缘于国外的“超级月亮”说、“2010年地球遭遇千年极寒”还是国内盛传的“碘盐危机”、“吃绿豆能治百病”……这些流言所引发的民众猜度与恐慌都令人深思,特别是面对其中一些较为明显的科学谬误时,很多民众仍深信不疑、盲目追捧。部分流言数次引发公众情绪的集体失控,这不仅仅是公众缺乏安全感的集体释放,更是国人科学素养亟待提高的现实反映。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也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仅为3.27%,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差距较大。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呢?根据2010年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选择最多的是电视,占87.5%。[4]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大众媒介,特别是电视媒介在我国公众心目中还是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但是,综观我国的电视传播,特别是以科学实验的方式来破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流言的节目几乎是空白,而面对越来越多的流言,特别是网络流言的侵袭,我们的电视科教类节目应该也可以在此背景下有所作为。目前央视十套新改版后的节目《原来如此》就是国内在此领域中进行探索的先行者,节目同样是在遵循科学传播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形邀请不同身份的志愿者对似是而非或是充满疑惑的问题进行体验求证,这样的节目形态一改以往科教节目传播方式的枯燥和呆板,用志愿者的亲身参与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用志愿者的体验过程和结果生动鲜明地告知观众,既使节目变得生动活泼、趣味十足,同时也增强了节目的说服力,容易让观众接受。
  
  但是如果真的做到像探索频道的《流言终结者》一样,利用各种专业知识、经过科学实验进行反复论证,来为观众揭开一个个谜团,特别是动用高科技来解释和攻破各种流言,目前看来似乎还任重而道远。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类似于《流言终结者》这种类型的节目,在节目的科技含量上还略显不足,真正动用高科技去测试和论证流言的情况也不多。其实这种对高科技的利用虽然成本较大,但却可以既体现科学严谨的节目品质,又能对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进行很好的宣传与展示。
  (二)选题视角应该更加丰富多样
  国内的电视科教类节目,特别是和《流言终结者》定位类似的节目,其关注的选题一般都是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有关,尤其以百姓健康方面的选题为首选,如“无糖食品是否一定不含糖”、“添加膨大剂的西瓜对人有危害”、“喝茶时要将第一遍茶水倒掉,因为这样可以冲洗掉残留农药”,等等。而相比之下,《流言终结者》的选题范围更广,涉猎的领域也更多,它既包含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流言,如“汽车音响能震破车子”、“坐飞机上厕所,坐在马桶上就冲水的话屁股会被吸住”、“酒后运动可以解酒”,同时也对更多的科技流言非常感兴趣,如“把一张邮票贴在直升机旋翼上是否会让直升机失去平衡而坠毁”、“在圣诞树上喷洒液态氮是否能发生爆炸”……针对流传已久的科技流言进行科学实验,也许可以成为国内科教类节目在选题上创新的增长点。
  此外,《流言终结者》还会对电影情节中的若干现象进行科学实验,如:“子弹真的会转弯吗?”“飞翔的帽子能否把雕像头砍下来?”“能否通过现实中的红外线警报器而不触动警报器?”,等等。这些选题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趣味性、娱乐性以及和观众的互动性。而相比较而言,我国类似的节目在选题视野以及选题的性质定位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过多拘泥于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只会降低节目的科普性质,而更凸显了节目的服务性质,其实是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的。
  澳大利亚传播学者T.W.Burns认为:科学传播的目标与价值就在于使用恰当的方法、媒介、活动、对话,让公众对科学能产生意识、兴趣、理解和愉悦的情感反应,能形成自己关于科学问题的判断和观点。[5]而《流言终结者》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验证生活流言的真伪,既可以让公众意识到科学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又可以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让公众见识到一些闻所未闻的科学设备与仪器,从而领略到科技的无限魅力,唤起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与爱好。特别是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破解一个个流言,不仅能够告知公众一个个科学真相,拉近公众与科学知识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于严谨的科学实验,破解与社会热点相关的各种流言,有助于培育公众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提升公众的科学批判能力。总之,从公众的日常生活出发,探讨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科学话题,传递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科学合理的体验求证和专家释疑解惑,注重科学过程的展示,让公众了解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辨别坊间传言的真伪,从而寻找可以被公众理解和接受的答案,这是《流言终结者》对国内相关科教类节目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M].唐英英,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5.
  [2]于东田.布莱希特、阿尔托对亚里士多德戏剧理念的反叛[EB/OL].http://www.youyin.com/yy1653.html,2006-09-26.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25048.htm.
  [4]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EB/OL].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473/n35518/12451858.html.
  [5]首都科技网http://www.bast.net.cn/xsxh/xhqk/bjkx/308961.shtml.
  (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