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2012-12-29陈永红
新闻爱好者 2012年5期
【摘要】纪录片的栏目化、故事化、网络化等研究,都是希望为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新疆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不断探索与尝试,新疆纪录片一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新疆纪录片;培养受众;分众化
多元化的创作理论和制作手法保证了纪录片节目的质量,使新疆纪录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制约纪录片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生存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对纪录片进行创作和研究的过程中看到了新疆纪录片未来发展的空间。在市场掌握传媒话语权的今天,受众作为市场的主导者也就主导了传媒的话语权,虽然在各种营销策略和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新疆纪录片也赢得了一些受众,但要想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培养受众的媒介长期性行为将会是较为可行的方法。本文从节目的栏目化、受众分众化、网络化等问题分析如何培养纪录片受众的媒介长期性行为,从而促进新疆纪录片的发展。
新疆纪录片栏目化的尝试
新疆纪录片在国内外一直有不少的获奖作品,但由于整体制作水平和市场化等因素的制约,新疆纪录电影已经不出现在大屏幕上,而是以电视、电影或纪录片栏目的形式出现,因而纪录片栏目化成为众多纪录片创作人培养受众的重要手段之一。新疆各级电视台存在资金和人力不足、节目质量整体不高、数量较少的情况,因此以栏目的形式存在是比较适合新疆纪录片发展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疆逐渐有了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尝试。
电视节目栏目化就是将反映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栏,使它们有固定的名称、标志、开始曲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固定的时间予以播放。[1]新疆纪录片的来源除了进行汉语的自主创作和引进之外,就是对各种纪录片进行哈萨克语、维吾尔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等语种的译制工作,这是我国电视节目制作中独具特色的人文创作环境,因此在新疆制作一个好的纪录片可以在两到三个不同的频道播出,从而更有利于新疆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
电视纪录片栏目化需要有一定量的作品,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制纪录片的质量,对此,新疆纪录片创作人也在不断努力。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拍摄的纪录片《兵出南泥湾》获全国第五届《记录中国》“十优”作品和2010年度新疆广播电影电视奖三等奖等。其次,积极与国内外优秀的制作团队联合创作,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远方的家》栏目组推出的电视专题片《边疆行》里就有新疆广电人的身影。此外,在制作上不断追求优秀作品的同时,引进一些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或通过一些渠道征集民间作品,使独立制作团体和个人成为作品来源,这些都可以作为新疆纪录片栏目发展的基石。
实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电视纪录片频道化,由于纪录片的数量、质量和以市场为准绳的播出标准等原因,新疆各级电视台现在还不具备电视纪录片频道化的能力,但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是可以走得更远的。电视节目栏目化,使节目的播出时间、长度等比较规范,便于受众在较长的时间里定期观看,有利于培养受众的观看习惯,使纪录片节目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基本受众群,从而促进新疆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新疆纪录片的分众化传播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更加细致,当受众主导了媒介传播的时候,这种细分就显得尤为明显。从各电视台纪实性栏目的火爆程度可以看出受众对纪实节目的期待是比较强烈的,电视纪录片是有市场的,只是这个市场与以往不同,是一个细分的市场。而电视分众传播就是以不同的收视特点来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服务的。[2]
新疆各级电视台在建台之初对受众的分类很复杂,除了常规的从年龄、职业、性别等方面划分受众外,还要对国家、民族、语言等进行区分,因此其电视纪录片的分类播放也成为必要,如霍尔果斯口岸电视台就担负有对哈萨克斯坦国的传播任务。新疆电视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的新闻传媒,拥有维、汉、哈、柯、英等五种语言15个频道,是目前我国播出语种最多、拥有频道资源最丰富的省级电视台,实现了在全疆、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立体交叉的强势覆盖。其中影响较大的纪实栏目《走进中国》2004年8月15日起每天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一套和国家二套青年频道中播出,播出语种为维语。《今日中国》栏目2004年10月15日起每天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视台(KTP电视台)中完整播出,播出语种为柯尔克孜语。
分众化不是完全的迎合观众,而是编导针对受众的需求设立不同的电视栏目、制作不同主题的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在强调娱乐功能的同时发挥其寓教于乐的优势,树立纪录片创作的精品意识,培养受众的社会责任、道德情操等品质,并与纪实类的真人秀栏目等彻底分开。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群众基础,主旋律纪录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必须存在的,但主旋律纪录片同样也可以拍出高水平,对观众进行分众化播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纪录片的分众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例如,当新疆纪录片作品达到一定的量后,《丝路·发现》可能不再是一个栏目,其收视群体可以再细分,将一个栏目分为多个栏目,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喜好,培养固定的收视群体。当受众不断细化后,电视台可以根据受众群体调整栏目播出的时间段,不同类型节目的时长也可以进行调整,只有打破了这种局限,电视纪录片的多元化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新疆纪录片的网络化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都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因此这些传统媒体与网络进行交融、合作,而电视的网络化优势尤为明显,我国省级电视台都有自己相应的网络版面,其中的视频节目是比较受欢迎的。
由于新疆与大多数省份存在两个小时的时差,新疆电视台播出新闻的时间是其他省市电视台的黄金时间,而当新疆电视台播出自办节目时,有些观众已经休息了。网络将较为有利地解决这一问题,给喜欢新疆纪录片的观众提供方便,也因为新疆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语言优势,将新疆纪录片进行网络化传播不仅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国内受众,还可以吸引一些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受众。
网络媒体主要的受众群是80、90后的年轻人,而他们也是消费的中坚力量,通过丰富、优秀的电视资源吸引他们是电视网络化的最大目标。由于电视播出受时间、节目长度等限制,对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快的现代人群来说,网络就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上欣赏优秀的电视节目也成为他们的首选。
电视网络化后,电视台在网络上播出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广告增加盈利,维持电视纪录片的良性发展。电视媒体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电视逐步上网,形成网络电视,以此扩大和延伸电视传播的效果。[3]
新疆纪录片正在逐步实现网络化传播,但随着网络访问量越来越多,网络资源分布不均匀,网络反应速度有快有慢,对视频的传播影响较大,这些网络传播的技术问题,是电视网络化传播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网络互动电视的引入也提高了受众观看电视的积极性,但节目预告时间和节目播出内容的不准确也是需要不断改进的。这些都为新疆电视纪录片网络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结语
纪录片的多样化发展,为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树立了新的形象,迎来了新的挑战,只要电视存在一天,纪录片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人类文明史不断延续,纪录片就具有永恒的价值。[4]2000年至今,是新疆纪录片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类学科的人才开始进入到纪录片的创作团队中,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融,使制作优秀纪录片节目成为可能,并且由于思维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我们看到的一批质量较好的电视纪录片。
随着受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纪录片不再是宣讲式的教育,而是根据受众的期盼心理制作的节目,将一面性的教育变成编导与观众两面性的探讨。受众分众化越明显,对纪录片栏目化细分的要求就更高。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在培养受众世界观的同时,也培养了受众观看纪录片的兴趣和习惯,改变了受众的观影心态,只有相当一部分受众把观看纪录片变成习惯后,新疆电视纪录片才有长远、良性发展的可能。
新疆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新疆纪录片的栏目化、故事化、网络化等研究,都是希望为新疆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而只有不断探索与尝试才会使新疆纪录片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20.
[2]曾海燕.电视分众传播的信心驾驭[N].中华新闻报,2001-06-25.
[3]石长顺.电视传播学[M].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41.
[4]赵淑萍.国外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J].世界电影,1994(5).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