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顽皮跳跳灯》与动画短片中的“投机取巧”

2012-12-29刘艳玲王利

新闻爱好者 2012年5期

  【摘要】针对三维动画初学者在技术基础薄弱阶段动画短片创作的问题,文章从皮克斯《顽皮跳跳灯》的立意和技术两方面入手,分析皮克斯在《顽皮跳跳灯》的制作中如何扬长避短及带给初学者的创作启示,并以铅笔动画构思为例进行具体阐释。希望本文能增强动画初学者进行优秀动画短片创作的信心,找到高品质动画短片创作方法,提高其动画创作水平。
  【关键词】顽皮跳跳灯;三维动画;短片;创意;技术
  
  由于动画短篇制作可以训练动画创作各个环节的能力,有利于对动画制作流程的整体把握,所以常被用来作为创作能力的训练项目。事实上,简约的技术一样可以做出好的动画作品,皮克斯的《顽皮跳跳灯》便是一例。
  一、皮克斯《顽皮跳跳灯》的神奇
  1986年底,刚成立的皮克斯工作室推出了动画短片《顽皮跳跳灯》。《顽皮跳跳灯》讲述了一个顽皮小台灯的故事:一天,小台灯找到一个球,觉得很好玩,就来回地踢打,最后皮球被它压扁了。台灯妈妈摇头教育小台灯,小台灯低下头缩起身子,似乎认错了,正当台灯妈妈一颗悬着的心要放松的时候,小台灯又找到了一个比以前大十倍的球……
  这部短片是皮克斯公司制作的第一部动画短片,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的电脑动画短片。一经推出,外界就被其创意和技术所折服,影片中的那盏小台灯活泼可爱、灵性十足,拥有让你过目不忘的本领,怀旧的皮克斯每一次都会让它在新制作的电影片头上出现,让人好不喜爱。
  二、创意和技术上的“投机取巧”
  胡思乱想是皮克斯工作的动力。《顽皮跳跳灯》的创作灵感即来自于工作人员桌上的台灯。1986年,皮克斯工作室刚刚成立,当时还没有实力制作3D动画长片,只好制作短片电影锻炼自己。[1]那么,实力不足的皮克斯是怎样做到让小小台灯俘虏观众的呢?
  (1)创意上的“投机取巧”
  优秀的动画需要童心和非凡的立意,因此许多大牌动画公司一直在想办法把小动物拍得活灵活现,比如福克斯的《冰河世纪》、索尼的《丛林大反攻》、梦工场的《功夫熊猫》。“投机取巧”一词本含有贬义,这里是正说反话,强调皮克斯在动画制作中善于扬长避短,进而开拓出充满原创性的动画创作新方向。皮克斯不是不想涉足动物和人物,像后来的动画大片《虫虫危机》、《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料理鼠王》等,影片的主角不是动物就是人物,而且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但对于1986年的皮克斯来说,事业刚刚起步,实力不足,用有限的技术和出色的创意征服观众非常重要,所以小台灯应运而生:避开复杂的技术,赋予小台灯以生命,调皮、活泼、有灵气、可爱……
  (2)技术上的“投机取巧”
  谈论皮克斯技术实力不足是相对而言,《顽皮跳跳灯》中两个台灯的轮廓非常圆润,没有棱角,动作表现也非常丰富,但从技术上说,《顽皮跳跳灯》毕竟是“投机取巧”了,在技术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简单的场景。《顽皮跳跳灯》的场景搭建非常简单:一大一小两个台灯,一大一小两个皮球,电线,桌面,桌面上竖着的插座和插头——连墙都省了。
  (2)建模上的投机取巧。大、小台灯在形状上一模一样,连材质都是一样的。建立一个大台灯,在大小上缩放一下,小台灯就建好了,节省了不少工作量。小跳跳灯的玩具也不复杂,仅仅只是皮球——圆的球体!
  (3)角色上的投机取巧。故事的主角——台灯,省去了人物动画的麻烦,没有复杂的人物脸部表情,身体、手部、脚部等的动作。台灯的头部灯泡位置就是它的脸,台灯支撑杆就是它的身体,台灯底座就是它的脚……不仅节省了工作量,还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新奇感。
  三、从《顽皮跳跳灯》看三维动画短片创作技巧
  皮克斯《顽皮跳跳灯》在创意和技术上的“投机取巧”给了人们很大的启示:只要在动画创意方面多动脑筋,就可以发扬创意的长处,弥补技术的不足。
  (1)故事主角选择无生命物体
  与其他动画公司相比,皮克斯尤其擅长讲述“无生命物体”的故事,改装赛车迈昆,老式轿车“胡森”,玩具头领“胡迪”,玩具宇航员“巴斯光年”等等,都成了荧屏经典。一个动画创作新手,从无生命物体开始倒可称为独辟蹊径。从创意思维培养角度,将无生命物体人性化这一过程比较容易激发想象力,也更容易搭建起成年人思维与童心之间的桥梁;从体味动画艺术特点角度,通过无生命物体营造童话世界,创作者更能从中体会“无中生有”、“超现实”等动画艺术特点运用规律;从技术实现角度,多数无生命物体的动画技术比人物和动物的动画制作要简单得多。
  在选择动画“主角”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由简到繁,逐步提升。
  独脚物体。这类物体的运动规律比较容易掌握,一般不需要使用Biped技术,自建骨骼完全可以满足需要。许多棍状物体可以归到这一类,如铅笔、尺子、鸡蛋、扫把、话筒、音响、图钉、瓶子、路灯等。树状物体也可以归到此类,但模型要复杂一些。如花朵、树木等。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的国产动画片《独脚乐园》中的角色就属于此类。
  简单多脚物体。这类物体模型虽然不复杂,但是运动设置相对难一些,一般自建骨骼进行动画控制。如剪刀、夹子、桌子、椅子、圆规、三脚架等。
  复杂多脚物体。把人物、四足动物及多足动物归于此类,像玩具“胡迪”、弹簧狗等。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同一个物体,运动调节既可以简单化,也可以复杂化,以表现更多细节动作。
  (2)讲述身边故事
  相对于寻找“主角”,让“主角”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则困难得多,最好的办法是先从自己熟悉的、关心的事情入手,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获得启发,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将这种对生活的体验融入动画作品中,作品自然会具有亲切感,这也是避免假、大、空现象的一个好办法。美国好莱坞总结出一套编剧规律值得借鉴:开端,设置矛盾,解决矛盾,再设置矛盾,直至结局[2]。这里将好莱坞的编剧规律稍作变通,归纳为“故事四步曲”。
  设定有夸张性格特点的人物。首先需要考虑短片的题材选择问题,想用短片表现哪方面的问题呢?比如,在生活中我是一位7岁男孩的母亲,最关心的是孩子教育问题,所以在题材选择上考虑用动画短片表现家庭教育。有了题材,人物的身份设置就会顺理成章,可选择“铅笔妈妈”和“铅笔儿子”演绎故事。光有人物还不够,人物的性格特点必须是“夸张”的,这样便于表现问题的本质特征。现代教育理念反对“包办”,所以考虑将这位铅笔妈妈的性格设定为“事事包办”,让生活中很多包办的事例通过铅笔妈妈集中反映出来,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目的。将铅笔儿子的性格设定为“爱探索”,凡事喜欢亲自动手。“爱包办”和“爱探索”是两种比较容易发生冲突的性格,放在一起便于后面矛盾的设置。
  设定合理的行为目标。让故事中的人物有行动目标,就像我们现实中的人需要目标一样。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下去的动力。故事中的人物有了目标,并通过各种事情实现它,故事就进行下去了。铅笔妈妈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扫清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保护其免受伤害。铅笔儿子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男子汉。
  设置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故事,但矛盾设置可大可小。如铅笔妈妈营造的包办生活环境与铅笔儿子想成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小男子汉之间的矛盾。铅笔儿子要自己造一所玩具别墅,妈妈插手干涉要帮助儿子将别墅造得更漂亮,这是日常琐碎事情的小矛盾。通过设计多重小矛盾,故事情节不断展开,最后积累成一个大矛盾。
  结局。结局是故事人物实现目标的情况呈现。在这个铅笔母子的故事中,结局可以有两种:一是母亲完成目标,儿子改变自己顺应母亲;二是儿子完成目标,母亲意识到自己错了,改变教育观念。第二种结局更符合现在的生活实际,很多家长在育儿问题上很乐意交流,可以做到“有错就改”。但是这个结局太写实,可能会使短片的艺术和教育价值大大降低。因此,可以尝试按第一种结局来做安排,可以引人深思。
  
  (3)调动各种技术手段加以实现
  有了主角、有了故事,接下来就是技术实现问题。
  场景设计要简单。《顽皮跳跳灯》给我们的启示是,设计简单场景。如在“铅笔母子”的故事中,用哪些简单的模型能够营造铅笔母子的世界呢?最好是使用孩子平时喜爱的积木。不少积木的形状在三维动画软件里属于基本几何体,是最容易创建的一种模型。况且积木发挥的想象空间很大,儿童几乎可以用积木搭建任何东西,如高楼、火车、滑梯等。积木世界非常适合铅笔母子的表演。
  动作设计要生动。动作是“主角”的肢体语言,像台灯妈妈摇晃灯头表示叹息,小台灯收缩起支架表示认错,形象生动。对于无生命物体的动作设计要发挥想象力。把任何你能想到的人类动作列在纸上,然后看看你的故事主角应该怎么做。比如铅笔母子,如何坐,如何走路,如何玩单杠……笔直的铅笔和弯弯曲曲的铅笔给人哪些不同的感觉……
  善于运用“暗喻”。由于动画艺术的高度抽象特性,允许用假定事物形象,以暗喻手法,讲述具有象征含义的故事或者道理。如在铅笔母子的故事中,希望通过短片表现包办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长远影响,时间跨度比较大,而动画短片本身的时长是十分有限的,如何处理呢?再如,妈妈希望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最大限度地为儿子铺就一条生活上的平坦大道。如此抽象的内容怎么表现呢?
  若在这里运用“暗喻”手法,可以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视觉化。如,找到生活之路与脚下所踩之路的共同点,在设计时,可以将场景设定为一条长长的道路,用路上的各种路障代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母子俩不停地往前走代表时间的流逝……当然,小铅笔的长度变化,母亲动作渐趋迟缓,这些都可以与时间的流逝对应起来。观众在观看时一看就明白了。这样处理不仅降低了表现难度,同时也不会影响观众对短片所要表达思想的理解。
  四、结语
  对于三维动画初学者,在技术基础还不厚实的时候,努力用创意弥补技术的不足,也就是所谓的“投机取巧”,可以增强动画创作者的信心和学习兴趣。但是长久的“投机取巧”是不可能带领你进入梦想殿堂的。就像皮克斯,从其每一部新出的动画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技术的进步,也为其创意叹为观止。但是皮克斯追求创新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参考文献:
  [1]崔汀.皮克斯24年经典形象纵览[EB/OL].http://ent.qq.com/a/20080625/000119.htm,2008-06-25/2011-08-05.
  [2]于艾平.编剧十论:电影剧本精品赏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4.
  (作者单位:刘艳玲,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王利,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