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野下的深度报道片论
2012-12-29方化祎
新闻爱好者 2012年5期
【摘要】在全媒体视野下,深度报道成为传统媒体坚守和拓展的重要阵地,深度报道记者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也需要不同于普通记者的人文素养、专业训练,更需要机制和技术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深度报道;能力;创意;技术
新媒体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空间,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报道者,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现场直播,所以催生了“公民新闻运动”。喻国明教授认为,在媒体动态性的新闻中70%以上都是由公民或者个人用新形式来发布的,而真正专业媒体所占的份额已经退至30%以下。[1]新华社报道央视大火,比天涯网友晚了1小时40分钟!
“公民新闻运动”的报道者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而深度报道则永远是留给专业人士,留给社会化、组织化的传媒的,这也是传统媒体的“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的“最后阵地”。
一、传统媒体的“最后阵地”
在新媒体的挤压下,传统媒体的角色和使命也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过去我们来决定老百姓知道什么,现在我们和老百姓一样,有时甚至许多网民比我们知道得还早。
过去强调媒体的功能是耳目喉舌,现在看来,媒体代言者的角色在下降,平衡者的角色在上升。
当然,这是我们传统媒体应该承担的人文关怀,也是我们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尽管一家传统媒体不可能有成千上万名记者,不可能在每一个事发现场都布置记者,社会成员才是事件的第一见证人,在这方面我们无法跟他们抗衡,但很多事件,需要很高很强的专业调查,需要长期培训形成的专业素养,这些领域里传统媒体仍然有自己的阵地。组织化的运作,是个人无法替代的,传统媒体创造更多的组织模式去组织未来的工作,来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份责任和使命。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人也窥见了“网络暴力”的力量。在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社会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却大量存在。[2]
这些促使人们思考,网民的意见真的全部代表了舆论的意见?有多少舆论被网络“绑架”的事件发生?传统媒体用什么来引导舆论新格局,来纾解长期以来的社会矛盾?
这是作为“社会守望者”的媒体新的使命和内涵,要力促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不能让社会形成“绝望阶层”。
二、深度报道需要“特殊能力”
深度报道往往体现为媒体与相关部门的博弈。在许多报道的采写过程中,记者经常要与时间赛跑、与公关赛跑、与禁令赛跑。
很多报社都在探索深度报道记者的考核机制,给能力更强的记者以较高的报酬。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其记者王克勤仅调查就做了半年之久,这也需要有较高的收入保证,这在全国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报道记者,半年只要完成8条稿件,就可以拿到记者中等以上的收入,月收入1万多元。
广州日报提倡深度报道记者要具备6种能力:判断能力、突破能力、对话能力、逻辑能力、文字能力、编辑能力。
进行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对中国社会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对新闻事件能够进行价值判断;能够无限接近采访对象,能够突破采访中的重重障碍;能够与不同的采访对象深入对话;当然,还需要较强的逻辑能力、文字能力和编辑能力。
三、“核潜艇”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经济时报的王克勤,被称为新闻界的“核潜艇”,平常不见踪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撂出一个“导弹”来。他的经验对采写深度报道很有借鉴意义。
王克勤做的很多报道类似西方的揭丑报道、扒粪报道,遇到过冷处理、热处理、黑处理、软处理。《北京出租车乱象》等报道,把北京出租车行业长期奉行的潜规则大白于天下。办法是:不断质疑、小心求证。他经常说的话是:骂一个人是流氓不是本事,证明一个人是流氓才是本事。
在采访中,王克勤的原则是“捡垃圾”原则,坚持地毯式搜索,经常采取潜伏式采访。王坚持大量研究档案文件,从法定文件里找冲突,往往可以发现蛛丝马迹。
在写作中,王的原则是下苦工夫。一靠扎实、细密的调查核实作保证,二靠严谨、理性、平实的陈述作保证。“只有脚上有泥巴,手中才有好故事。”
王克勤的报道,矛头直指某些权力部门,曾经因此连累了两位总编辑。他的一些做法我们党报记者无法效仿,但他的新闻理想与执著,以及重视证据的做法,都不由得让我们这些传媒人肃然起敬。
四、深度报道是“创意产品”
《南方周末》以其品位、深度成为纸媒中的佼佼者,被称为“可能是中国大陆最后消失的一份报纸”。
南方周末新闻总监郭光东曾经分析了2009年全年的重点策划,他认为,《南方周末》一方面抓调查,一方面抓创意。《南方周末》的很多报道都不是首发,但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根本在于创意制胜。
《南方周末》的创意,得益于长期实行的“头脑风暴”——面对面交流。每个星期的周一,是大家在一起碰撞和寻找创意的时间:没有上下级的界限、完全跟着直觉走。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85%以上的创意不是来自苦思冥想,而是来自面对面的碰撞交流。
《唵嘛呢叭咪哞——哀玉树》集中体现了《南方周末》的创意。①
业内有一句话,汶川之后无灾难新闻。这是说很难再做出超过汶川地震的报道。汶川地震后,南方周末几乎倾巢出动。在玉树发生地震后,南方周末只派出了1名文字记者和1名摄影记者。然而,距发稿还有8小时,有关负责人接到指令,要用6版篇幅报道玉树地震。
有关人员开始面对面碰撞。最后,郭光东突然想起可以用六字真言作标题。6字真言汉语音译为“唵嘛呢叭咪哞”,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
3000多字的记者报道,大量摄影图片,创新性的四色印黑白,构成了6个版的哀玉树。这组报道被评为年度好新闻,评语是“反映了一种安静而强大的力量,折射出生命轮回的伤与爱”。
五、深度报道记者凭勇气还要靠“技术”
从事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的采访,需要智慧和勇气,也需要一些技术性的手段帮助。听从事深度报道记者的介绍,你会觉得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者,更像是侦探。
为了工作的需要,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使用设备也随科技不断更新,很多报社都购买了海事卫星电话。汶川地震发生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租用了12台越野车。
偷录和偷拍设施也在不断更新,提包式的摄像机被央视曝光后已经不能用了,现在出现了偷拍用的钢笔、纽扣、打火机和手表,新手段层出不穷。所以,一些媒体已经成了中关村科技企业的战略伙伴。
为了让报道更可信,也为了保护记者和新闻单位的利益,许多从事深度报道的媒体,都要求所有采访必须录音,必要的还有录像,京华时报还专门设服务器存放这些资料,原来最低保存两到三年,现在技术更新后,资料可以永远保存下去。
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经常会使用“线人”,类似美国“水门事件”中的“深喉”。但是,在随后的诉讼中,有时也会遇到“线人”“反水”的情况。所以,一些媒体主动要求线人在每页采访本上签字。从很多从事深度报道的媒体和记者身上,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责任和关怀。
《京华时报》对深度报道的要求是“五要,五不要”:要个案不要现象,要客观不要主观,要事实不要想象,要对话不要对抗,要积极不要消极。“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媒体的大局意识,体会到媒体人的人文关怀。
注释:
①参见2010年4月22日《南方周末·哀玉树》特刊。
参考文献:
[1]引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跨界整合——中国传媒新型产业链的构建》[EB/OL].http://www.365huodong.com/zhuanti/show.php?itemid=4546.
[2]于小雪.我国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11(2,上半月).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