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化传播的异质同构
2012-12-29王艳伍珺
新闻爱好者 2012年5期
【摘要】随着现代传播学的出现,让我们审视过去和当今的事物有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方法。从传播的视角看,笔记与博客这一古一今的产物有了共同的支点:二者承载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承担的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文章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二者异质同构的特点,从而审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形式的变迁。
【关键词】笔记;博客;文化传播;内容;表达;功能
笔记与博客的内涵
古代笔记与当今博客,一古一今,二者出现的时间相距遥远。前者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学样式,后者随着现代网络科技而产生,简称为“blog”,音译名为博客。如果将二者放在一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考察,二者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二者虽然内容不同,但形式却表现出异质同构的特征。为了对二者的同构特点作出明确的分析,首先应确定二者的内涵。
古代笔记最早出现在先秦,形成于魏晋,繁荣于唐宋明清。“笔记”二字本来的意思是指用笔记叙,但作为一种文体,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大致认为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可长可短,不拘形式,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如陶敏、刘再华认为笔记主要是“随笔记录作者见闻,发表看法,篇幅一般短小,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极大的随意性,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举凡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奇谈怪论、琐事屑闻、鬼怪传说、人间百态,都可以纳入它的范围,可谓包罗万象。笔记的篇章往往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它们之间可以有某种外在或内在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极为松散的,也并非是绝对必需的”,如“宋代宋祁始以‘笔记’作书名,后如旧题苏轼的《仇池笔记》、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沿用。另有称笔谈、笔丛、随笔、笔余,乃至杂录、漫录、谈丛、丛说等,大致均可归入此类”[1]。
刘叶秋先生把古代笔记主要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他指出:“这里的第一类,即所谓的‘笔记小说’,内容主要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略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二、三两类则……只能算作‘笔记’,不宜称为‘笔记小说’。”[2]
在笔记的类别、范围方面,研究者们还存在分歧,但总体而言,大家都认同笔记具有随意的特点,笔记是由篇幅短小的文字组成的作品。
博客的定义也尚无确论,它最早的名称是英文记录的“weblog”,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简称为blog,它源于现代网络科技,主要起源于网络“过滤器”作用。它的功能主要是挑选一些特别的网站,并作简单的介绍。随着博客的发展,博客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一般认为,博客可以指博客网络,也可以指博主发表的日志,还可以指信息的创建、发布者,即博文的发表者,也就是网络集结的群体。随着博客的广泛运用,现在博客的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博主的角色看,有的是个体,有的是单位,如现在盛行的微博一般是个体博客,作为单位的有各种企业博客。从博文所传达的内容来看,博客有经济、教育、娱乐、体育等多种类别。总之,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产物,它以网络传媒作为交流方式,自由地发布博主(个体或集体)的心得体会、知识信息,达到及时、便捷、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目的,从而实现个人或集体的自由表达。
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表现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二者承载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承担的功能等方面。
首先,从内容上看,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同样是丰富的,都是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笔记从魏晋开始形成,到宋代发展成为繁盛的局面,且一直到元明清都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文人的笔记创作接连不断。无论哪个时代的作品,它都基本包含了创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记载或评论,甚至是带有虚构特点的笔记小说,都可以说无所不包,广泛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生活方式、人情审美、文化观念等。从其所覆盖的范围看,笔记可以被看做是小百科全书。与笔记相同的是,博客所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有时事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明星八卦,乃至个人生活等等。在博客中,博主可以自由书写他(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是见闻的记载,也可以是时事的评论,当然也可以是创作的交流。在这里,发达的网络媒介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快速、广泛的特点。把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纳入文化的范围看,无论古人的笔记还是当代人的博客所包罗的内容,都可以说是文化的代表。它们都反映了社会乃至大众各个方面的追求,都是时代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如宋代代表性作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这些作品都是南宋时期的创作,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知道,尽管说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但当时的商业却非常发达,都市表现出繁荣的局面;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人柳永《望海潮》中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些描写不是文人的纯粹艺术的构造,而是当时临安繁荣面貌的生动描绘。而博客也不例外,在大众文化热潮的冲击下,博客也表现出它的时代文化特点。博客处处反映当下的种种现象或问题。在博文中,大家探讨的热点总是当下大众关注、关心的社会时事、现象。如当今网络流行的一些词语“官二代”、“富二代”反映了官僚、商业文化影响下的社会不良现象,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很多博客中探讨的话题。博客具有突出的时效性,表现了当代人的文化追求,反映了当今的一些文化现象。
其次,从表现形式看,二者都表现出自由灵活的特点。古代的笔记尽管有类别的不同,如刘叶秋将古代笔记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但从行文看,其句式、篇幅长短不一,依据所记载的事件、知识要点可长可短,不拘一格。正如笔记研究者们所说:“笔记作家事记其实,看似无意为文,这种写作心态恰恰使他摆脱了一切文章章法的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意兴所至,笔亦随之,或写人情,或述物理,或考核名物,或考论经史,内容的选择无拘无束,形式上不拘一格,艺术风格千姿百态。绝大多数笔记篇幅短小,却能做到内容充实,尺幅千里;通常运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又能做到形神酷肖,风韵天然;不少作品还能亦庄亦谐,充满趣味性,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笔记以散文为主,摆脱了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给予作家以思想表现、情志抒写的充分自由。它以作者自身为主体,往往可以突破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从思想到行文都十分自由,既可用以抒情叙事,也可用以说明议论,风格亦庄亦谐,文体或骈或散,篇幅可长可短,初无定格。正因为笔记为作者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放言肆论的空间,所以笑话、游记、传奇等传统文体,随笔、小品、杂文等现代文体往往孕育其中。”[1]这很好地概括了古代笔记的表现形式自由灵活的特点。而博客也是一样,虽然内容多样化,有文学、政治、财经、体育、医药等不同类别的区别,但不同类别的博客形式也是自由灵活的,篇幅长短不一,最长的几千或上万,最短的十几或几十个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博客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有议论、记叙、抒情,运用的文体则有散文、议论文、记叙文、诗歌,甚至小说。所以,从类别、篇幅及表达方式等这些形式上看,笔记与博客是相同的,二者有着自由灵活的形式特点。
再次,从承担的功能看,二者都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形式而存在的,对社会文化的传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从传播学发展的历史看,自人类诞生以来,传播形式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发展变化:首先,文字未产生以前,传播依赖的是口耳相传的形式,自文字产生以后,传播发展到借助文字传播的形式,这是人类文化赖以流传承继的一次质的飞跃。自从有了文字,文化的传播就具有了稳固性、长久性的特点,克服了口耳相传形式的不稳定、短暂性特点。随着印刷术的出现,传播形式实现了第二次飞跃,这样一来,文化传播变得便捷、广泛起来。笔记正是这一传播形式变革后的产物。古人正是借助文字、印刷术的帮助,自由灵活地记录着作者的见闻,向同时代的人们传递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向后来的人们传递着相对久远的文化。如果没有古人笔记的出现,我们现代人对历史的了解绝对没有那么丰富多彩。正是因为笔记的广博内容,使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千年乃至更为久远的古人,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各个方面,使我们能够跟古人有着跨越时空的交流,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延续、保存。当今的博客,则是现代电子技术传播运用的产物,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历史上一切存在过的传播形式无可比拟的,这是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变革。博客作为这种传播技术产物的代表,使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相互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此前的网络交流方式有电子邮件、BBS论坛,但随着博客的出现,这些交流方式身处劣势,并且自然地退居于博客之后。当前,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博客承担着重要的传播功能。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发布博客,当前的一切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达到彼此或者说大众的交流,真正实现了“天涯共此时”的愿望,整个社会变小了,世界变小了。社会中出现的现象、问题都变得有目共睹了,所有的一切也变得更加透明了。当前的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大化的集合,从而完成博客文化传播的使命。
结语
笔记与博客,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媒介有差别,前者主要是文字的记载或著述,随着社会的变化,其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或许会束缚后来者对它的理解与接受。如我们现在阅读古人的笔记作品,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问题,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后,笔记这种传播文化的形式也许会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但是,由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字具有稳固、长久的特点,使得笔记具有永久性的特点,它可以千年地流传下去。
因此,现代网络的高速运转,使笔记与博客在这方面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后者通过网络的手段,其借助的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参与博客的传播者也是各阶层均有,但大多数是普通大众,如草根博客;有专家学者,如精英博客。所以,博客富有现代性、传播的广泛性等特点。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博客是否会被新的传媒取代,还是一个未知。当然,博客也有它的局限性,正如一些分析者认为:“博客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从属关系。它不能独立于传统媒体的控制范围之外自成体系,它的发展因其对传统媒体的补充作用而受到必然的约束。明确这一观点,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博客的媒体地位,避免过分夸大它的传播效果。”[3]
尽管如此,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广度、传播时自由灵活的特点以及承担的功能看,笔记与博客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可以说二者是文化在不同时代传播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它们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形式变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2).
[2]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4.
[3]孙晨钟.论博客传播方式的局限性.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