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演进与现状
2012-12-29蒋冰冰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4期
摘要: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工业化中期,而非农就业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工业结构演进。我国工业化结构变动经历重工业-轻工业-再重工业化三个阶段,与国际工业化阶段比较,第三产业起步晚,工业吸收就业能力不足。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劳动力人口增长快于就业需求,存在巨大就业压力,资本深化、用工制度僵化、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是其主要原因。
关键词:工业结构;就业结构;演进
从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来看:2007年人均国民总收入2360美元(按1970年美元计约为800美元。1970年1美元约合2.46人民币,2007年1美元约合7.3人民币),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第二阶段的工业化中期;非农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88.7%,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工业化中期;而非农就业比重为59.2%,刚达到钱纳里多国模型工业化第二阶段初期的不低于56%的水平,非农就业水平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工业结构升级。1990年后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超过10%,但就业增长率均不超过2%,2001年后经济增长逐年递增,但就业增长率出现递减趋势(见图1)。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增长,就业增长的变动滞后于经济增长。本文从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动阶段着手,分析就业结构变动滞后工业结构的趋势和现状,最后分析具体因素。
一、我国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转移。建国以来,我国工业化经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发展迅速(加工工业发展)-重新重工业化(基础工业发展)三个阶段;不同于一般工业化国家轻工业发展—重工业的方式。
(一)1978-1984轻重工业比例协调阶段
1978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比例为28.2∶47.9∶23.9,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为70.5∶17.3∶12.2;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44元,轻重工业比重严重失调,导致就业结构的不协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工业结构的调整,从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变为农、轻、重并举的发展战略。1978年开始的知识青年回城,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城市就业负担;1983年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范围达93%,农村的隐性失业显性化,产生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1982-1985年,工业结构的调整侧重于扭转重工业内部循环过强,增强重工业为轻工业服务的功能,轻重工业比例调整基本完成。
(二)1985-1998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比例协调阶段
经过80年代初期的轻重工业比例调整,1985-1998年间,我国轻重工业大致同步发展,两者的比例变动不大。但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加工工业发展较快,而基础工业中电力、原材料和运输等基础工业发展较慢,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比例不协调,国家重点调控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的比例,劳动力从农业向加工工业转移加快。1985-1998年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减少,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第二产业占比较为平稳,轻重工业比例变动较小,1997年第二产业占比增加,同时重工业占比加大。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比减少较多,由1985年的62.4%减少至1998年的49.8%,减少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增加较快,由16.8%增长至26.7%,上升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增加较为缓慢;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趋势一致。但就业结构与工业结构仍不协调,第一产业占我国生产总值的20%左右,就业占比50%左右。农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偏低,不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1/3,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工资低于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对就业吸纳较少。
(三)1999-2005年再重工业化阶段
经过改革开放初期轻重工业比例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轻、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基本保持平稳,都在50%左右,重工业比重稍高于轻工业。自1999年后,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越轻工业,至2004年工业增加值中轻重工业比为1∶2.09;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为1∶1.99;轻重工业增长速度分别为24.4%和34.5%,已经重新进入了重工业化阶段。从就业构成看出,1999-2002年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的人员比例几乎不变,第二产业吸收就业下降,第三产业吸收就业较上一阶段速度变缓,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从业人员规模由1978年的4.01亿人增长到2007年的7.9亿人,增长了近一倍,平均工资也由615元/年上升到24932元/年;1982-2005年,我国从业人员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从0.87%增长到7.23%,存在工业发展迅速但对就业吸纳不足的问题。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经济增长,表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程度,就业弹性高表示经济增长能够吸纳较多就业人员;就业弹性低表示对就业吸纳较少,也可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就业人数需求较少。通过图2可以发现,我国就业弹性自1991年变低,2001年重新重工业阶段再次变低,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吸收能力减弱。
二、新型工业化阶段(2005-至今)就业结构现状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最基本要求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人力资源现状
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9.73亿,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东部每平方公里452.3人,西部仅为51.3人,是东部的1/9。各地文盲率也非常不均衡,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城市)全国为5%,其中最低位辽宁2.88%,最高西藏32.4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国就业重难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即农民工就业。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就业总量是2.2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亿,至2020年将有3.6亿农民转移进城。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3%,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占72%。另外,2006-2008年高等院校毕业生分别为376.7万、495万,559万、2009年将达611万人,四年累计2041.7万人,就业压力巨大。因此,我国人力资源面临着数量巨大,整体质量不高,结构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等问题。
(二)现阶段工业结构调整就业需求
根据2005-2007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0.07计算,就业增长约每年400万人;服务业就业占比将达到36%左右,吸收就业人数增加约3000万人;城镇化率由2005年43%提高到47%,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非农就业提高0.44%,则可转移农村劳动力总数约500万。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及以上。如果从2000年计算,则每年有1.5%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约为1100万人口,每年新增加的非农劳动力(约500万人),以及每年下岗的非农职工(约200-300万人),每年需要约2000万的非农就业岗位。1978-2007年非农就业平均每年增加约1270万人,离2000万人的非农就业增长规模差距还很大。工业结构调整将对低技术水平劳动力相对需求进一步减少。短期内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将滞后于工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滞后于工业结构。
三、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工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从劳动供给总量看,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劳动增长将至2015年后才开始减缓,给我国就业和就业结构转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劳动力供给存在一定刚性,工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吸纳不足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制度性、技术性等方面的中长期存在的原因,短期又存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一)资本深化导致市场需求不足
第二产业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固定投资的增加不仅不能带来就业的增加反而会出现“机械代替人工”。1990-2007年第二产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年均贡献率为57%,而同阶段第二产业的就业增长率年均3%,第二产业就业弹性远低于第三产业。随着技术发展,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同量产业所吸纳的就业量将呈长期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是吸收就业的重点,而我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运输、零售等社会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设计、咨询等高科技含量服务业和市场营销等就业吸收多的服务行业发展相对不足。发达国家向我国产业转移时多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至我国,而这些附加值高、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链条留在发达国家内部,因此我国吸收外资增加与外资带动就业不成比例。
(二)用工制度僵化
用工制度通常指企业招聘员工的要求,组织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人事管理的相关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一旦招工录取,工资福利待遇、生老病死全由企业包到底。改革开放后,虽然从1986年开始推行用工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但企业内部仍存在干部和工人、固定工和合同工等“双轨制”存在,企业间人才流动困难。1992年后用工制度才开始变得灵活,仍有大部分国有企业在20世纪末改制时才开始实行合同制。长期以来的固定工和合同工并存的双轨制的用工制度实行的是低工资、广就业,使得企业劳动力成本高、效率低,存在着大量隐性失业。在企业用工制度改制后,企业长期积累的冗员和劳动效率低技术水平差的员工被推到社会,形成了大量下岗职工,造成城市中失业严重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
(三)劳动力市场滞后
主要表现为高技术水平员工稀缺、简单劳动力大量过剩,知识失业现象(大学生就业难)等共存;市场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市场竞争不充分,造成就业机会不均等。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程度低,譬如许多城市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办公地点和符合标准的交流大厅,职介服务以人工操作为主。市场的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手段不健全,致使市场辐射范围窄,信息迟滞。劳动力市场运行中存在的无序、混乱、争议及纠纷,缺乏法律手段加以约束和纠正,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
但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是较为长期和严峻的形势。随着技术发展,企业采取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就需要具有技术职称和工作经验的员工,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初,我国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22%,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超过30%,缺口有上千万人,而劳动力市场上大部分是缺少必要技能和培训的简单劳动力。大学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平衡,新兴行业需要新的专业和学科为其培养人才,而相应的师资力量的培养需要时间,专业设置调整相对于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落后。同时,新生还要再经过一个培养周期才能踏上工作岗位,待到学生毕业的时候,专业结构可能已经落后于当时劳动力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三联书店上海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