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本质属性的回归及资源框架结构的重建

2012-12-29韩文琰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4期

  摘要:文章从对人口、环境与资源约束的反思中,审视国内外学者对资源的界定,揭示资源的本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并将精神财富纳入资源的研究范畴,指出资源与资源配置在财富创造中的区别,最后从微观经济组织、中观区域组织和国家宏观组织三个层面构建了资源框架结构,从时间演变和空间组织两方面解释了资源的层次性。
  关键词:资源;财富源泉;框架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口、环境与资源约束的互动关系,这是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真反思,反思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资源悲观主义。他们主要立足于对资源的狭义理解,认为资源即指自然资源,并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指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过度依赖资源的区域经济发展导致了“资源依赖路径效应”或“资源诅咒效应”,陷入“资源陷阱”,造成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富饶的贫穷”。二是资源乐观主义。他们认为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扩展的,并沿此思路提出了新资源、大资源和泛资源概念,即把资源概念引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提出了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制度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等一系列子资源概念,试图解释资源与经济增长(或发展)的关系以及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些研究无疑看到了资源概念的拓展,但与资源悲观主义相同的是对资源的本质未能清晰界定,用经济资源来统摄其他资源的倾向仍然十分强烈,甚至将资源与资源配置相混淆。因此,在理论研究中难以找到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资源;在实践5OMdKrhA2NkNOq3KmF1gTJjS81w2/wJQQ39HLDqPAiY=工作中,难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辨别出优势资源,从而根据优势资源识别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帮助区域发展做好整体规划。鉴于此,笔者重点在厘定资源本质的基础上,建立新资源研究框架,以期能够在宏观上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资源观,中观上帮助区域找寻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微观上帮助企业识别其竞争取胜的核心资源和战略资源。
  二、资源的含义及其本质厘定
  (一)资源含义的简单评述
  1.国外学者对资源的界定。国外学者对资源具有代表性的理解有以下几种:
  (1)对资源过分抽象的理解。E.W.齐默尔曼认为,“资源”不仅指一件东西或一种物质,而且还指这件东西或这种物质具有的功能或者参与其中而产生的作用,也就是实现特定的目的资源是人类评价的表现或反映。换句话讲,“资源”一词是一个抽象反映人类评价和功能与作用相联系的概念。该种对资源的理解过分抽象,并且夸大了资源的内涵,难以把握资源的本源。
  (2)资源即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署在1972年给资源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该定义将资源看成是一种自然的客观存在,忽略了人类的作用,因而遭到B·R·夏马(1984)的不满。美国著名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AlanRandall)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人的因素,将资源定义为“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状态的未加工过的资源可被输入生产过程,变成有价值的物质,或者也可以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给人们以舒适而产生价值”。该定义说明资源并非仅仅是脱离人类的自然客观存在,资源需要人类发现,并加以利用,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在被人类发现、利用过程中的增值部分。
  (3)资源即经济资源。彼得·蒙德尔(PeterMaunder)等在《经济学解说》中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即将资源等同于生产要素,他认为资源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这一定义较好地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学内涵,但不能包含经济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源,显然是不完整的。
  (4)超越自然资源的理解。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在他的落后国家经济增长理论中以列举的方式指出,除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一个国家的资源存量还应包括习惯、传统、技艺等。莱宾斯坦没有给出资源的确切定义,但其思路是能使得经济增长的因素即为资源,显然超越了自然资源的范畴。夏马也试图超越自然资源的限制,探究不同资源因素间的动态作用。他认为“对所谓的自然资源重视而对人的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忽略,阻碍了人们对真正自然资源性质的清晰理解和对资源范畴的全面了解。同样的道理,有一种把资源看作自然界有形现象的独一无二财富的倾向,从而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资源是一些静止的、固定的东西。然而事实上资源和文明本身一样,具有动态性”。该定义显然扩展了资源的种类,认识到资源与财富的关系,并将人类的活动纳入资源范畴,但既然自然资源不是“独一无二财富的倾向”,其罗列的人类资源和文化资源就比较笼统,难以涵盖资源的全部,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资源应是一个开放的范畴。
  2.国内学者对资源的界定。国内学者对资源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观点:
  (1)资源即自然资源。198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将资源定义为“物资、动力的天然来源”。该定义将资源视为天然的,忽略了人类劳动,自然认识不到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财富过程中的派生资源。
  (2)资源即经济资源。陆家骝、林晓洁(2000)通过生产可能性曲线这一经济分析工具将组织制度、知识技能和金触体系等现代经济增长因素纳入资源的范畴,进一步扩展了资源的含义,他们认为资源即“一切参与决定一个经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的经济因素均为这个经济在相应的时点(期)上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并将资源分为六类: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实物资本资源、组织制度资源、知识资源和金融资源。这类定义显然超越了自然资源的狭义定义,但仅仅从经济财富的角度提出,忽略了精神财富的创造。
  (二)资源本质的厘定及资源框架的重建
  从以上学者们对资源的定义看,笔者认为无论以列举方式提出的资源概念,还是资源的抽象定义,其本质属性无不围绕资源的物质或经济效用展开,而最能反映资源效用的便是“财富的源泉”。因此,可以说资源最为本质的含义即“资源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源泉”。
  对资源本质的理解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是资源是有用的,能够创造财富。二是资源本身不是财富,而是财富的源泉。比如金矿、银矿在不被人类发现和开采前不能成为财富,只有经过人类开采、加工成有用的物品才真正成为财富。三是这里的财富包含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往的资源概念忽略了精神财富的来源问题,仅仅考察资源对物质财富增长的贡献是不完整的。四是资源能使财富增加,而非分配财富,比如泛资源中的关系资源、制度资源,二者更加强调现有资源在不同微观主体间的分配,也正是资源配置不同使得微观主体的经济增长不同,从而导致社会财富增加的最终结果不同,但其实质是资源配置而非资源本身,可见资源和资源配置在财富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不同,因此应该对资源与资源配置区别对待。五是资源是开放的系统,随着技术进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资源的范围在不断扩大,部分资源可能会由于耗竭或被替代而退出历史舞台。因此,笔者将资源界定为“人类凭借自然物质或空间环境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所使用的自然要素、劳动要素以及人类与自然要素作用中能够直接创造财富的派生要素总和”。其中自然物质或空间环境即自然资源,劳动要素即人力资源,派生要素则包括科技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军事资源、政治资源等,这些资源在相互作用中形成资源系统,如图1所示。
  (三)对资源框架结构的解释
  1.资源是有层次的。主要表现:一是人们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是有顺序的。二是在财富创造过程中资源的地位不同,人类资源和自然资源是最基础的资源,其他资源是派生资源,因此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尽可能节约和保护不可再生基础资源,尽可能开发和利用替代资源。三是资源是在一定的组织基础上被用来创造财富的,因此资源在空间上也是分层次的。具体来说,微观经济组织认识和开发资源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其核心资源和战略资源,以求在竞争中获胜;区域中观组织认识和开发资源的主要目的是探寻优势资源,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发展其主导产业,带动其区域经济发展并很好地建设其精神文明,从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家认识和开发资源的主要目的除在全国范围内协调和解决资源分布不均衡带来的各种问题外,还应注重政治资源、军事资源的开发,以求维护国家的安定,并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
  2.资源是开放的。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将会继续拓展,因此资源框架结构中引入了未知资源。
  3.资源系统不是单边运行的,而是处于循环运行中的。派生资源虽然由基础资源派生而来,但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派生资源会反作用于基础资源,从而提高了人类资源的质量,扩展了自然资源的内容。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资源本质的思考,重新表述了资源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重新审视资源的本质——“资源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以谁来创造财富、如何创造财富、创造什么样的财富为逻辑,得出资源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源泉,因此人类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基础资源,在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派生出资本资源、科学技术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金融资源等,而派生资源又反作用于基础资源,这样基础资源和派生资源在作用和反作用中拓展了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也形成了以微观经济组织、中观区域组织和国家宏观组织为组织基础的资源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David S. Landes.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J].Norton Pape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