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2-12-29孟镜鉴俞茂冬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4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机构,是资源利用的重要主体。高校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推动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促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促进资源循环,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各高校的实践调研与研究,利用问卷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出目前高校在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高等学校资源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资源;循环利用;对策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208451.html),2006年3月16日)。将资源节约及其循环利用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章程中,这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一直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国内学者对于此课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构建资源节约型校园的课题讨论也一直在进行。作为科研、教育和社会服务基地的高校,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社区,也是自由能源消费的大户。建立节约型校园、促进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也是高校完成其社会责任,发挥积极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于实践,对安徽省部分高校实践情况进行了调研,借鉴其经验,总结分析目前高等学校在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二、安徽省部分高校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现状调查情况
访谈和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安徽省合肥市的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三联学院四所高校的学生会、社团管理委员会及学生群体组织,并对其部分资源的节约及循环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高等学校的在校本科生发放问卷900份,有效问卷844份。问卷调查的方向具体有废旧衣物处理方面、电力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电子产品再利用方面、水资源和粮食资源节约方面、固体废弃物和图书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相关内容。问卷的内容全面,划分细致,贴近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能够直观明确地看到学生们在资源利用情况和节约、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意识。其中就水资源节约情况的调研结果如下:
此表是针对安徽省高校本科生的调研,由图1可以看出,44.6%的同学认为所在高校水资源浪费很严重,45.6%的同学认为浪费情况一般,这说明很大一部分同学没有意识到水资源浪费的紧迫性,既然有人认为浪费严重就更应该使他们参与到节水行动中去,对宝贵而不可再生的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应当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问题分析
(一)资源节约行动落实难,大学生参与率低
通过调查分析,约有40.20%的高校大学生将旧衣物扔掉,有44.12%选择将其送人;约有34.80%的高校大学生在校园就餐剩余多,有12.75%没有剩余饭菜;约有44.61%的高校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有7.35%认为不严重。约有29.9%的高校设有固定的废旧衣物处理机构,69.12%没有设置相关机构。由于相应的激励与奖惩机制不完善,作为高校主要资源消费群体的大学生也仅是“响应”国家号召,“宣传”节约理念,并未真正履行节约的实际行动。此外,尽管高校众多学生组织积极倡导建设节约型校园,或进一步举办了各种宣传活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仅仅作为节约行动的“代言人”,其自身也没有更多地节约和循环使用资源的实际行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仅仅停留于理念的宣传上。意识上的薄弱导致大学生对此类现象的关注度不够,所表现的诸多节约和循环利用方面的行为或是为经济利益所驱使,或是为达成学校或院系强制下达的指标,缺乏自觉主动的行为约束意识。
(二)高校偏重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涉及较少
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通过实地调研合肥地区几所代表高校发现,各高校后勤部门在开展环保工作时,都把重点投放在学校资源的节约上。但是,对于其资源的循环利用,各高校涉及的相关措施少之又少。通过对安徽大学的调研,该校学生增加近7000人,教育仪器办公设备投资增加近两千万。但是如此大的用电用水规模,该校用水情况从2005年的317万吨,到2006年的306万吨,到2007年的306万吨,到2008年的306万吨,到2009年的310万吨,到2010年的302万吨;用水量从2005年每平方米5.99吨到2010年的每平方米3.48吨。可见高校节水措施成果显著。但是调查发现,在固体废弃物、废旧衣物、废旧数码产品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高校却没有很好的重视,只是寄希望于高校社团,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三)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部分资源并没有得到关注
目前,高校较为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