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约束对镇江制造业经济的影响分析

2012-12-29潘敏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4期

  摘要:镇江经济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过分依赖对能源的消耗,尤其是制造业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文章立足江苏省镇江市制造业的碳排放问题,从低碳约束下镇江发展制造业经济的有利条件、镇江制造业在低碳背景下面临的挑战、经济高碳化形成机理与低碳经济政策选择、影响镇江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的多种因素、低碳经济理念下镇江新型制造业的发展战略五个方面探讨了低碳约束对镇江制造业经济的影响分析问题。
  关键词:低碳;制造业;能源;减排
  江苏镇江传统的制造业产销规模占较大比重,然而其制造业行业形势与发达沿海地区相比较,在产业、规模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镇江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低碳约束下镇江发展制造业经济的有利条件
  “十二五”期间,镇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20%,而同期能源总消费量年均增长16%左右,但未能如期实现节能减排计划。随着镇江制造业企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节能减排意识的增强,政府加大对制造业经济的扶持,镇江低碳经济出现良好发展趋势。
  (一)镇江市已经具备加快发展低碳制造业的良好条件和比较优势
  依托西电东送、京沪高速铁路及能源结构调整等带来的契机,低碳制造业成为镇江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制造业在镇江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居于主要地位。2010年,镇江市规模以上制造企业1100多家,实现销售725亿多元,比上年增长20%左右,占镇江市工业总量35%左右,镇江市经济呈现了低碳制造业的良好优势。
  (二)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镇江制造业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电力电器、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这4个产业集群去年实现销售528多亿元左右,占镇江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比重的73%左右。
  (三)具备了较强的项目承载能力
  镇江拥有一体化工业园、扬中电力电器产业基地、镇江光电子与通信元器件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创业园区,拥有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同时,有万吨级码头21个左右,谏壁电厂、镇江发电公司两大电厂,具备了低碳制造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港口、能源、水源等基本条件。
  (四)发展低碳工业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竞争实力和一批重大项目支持
  镇江低碳工业有省级以上品牌83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2件,国家名牌产品4个,国家免检产品10个,省著名商标34件,省名牌产品33个。镇江装备制造业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90个左右、总投资350亿元。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4个,总投资250亿元。
  (五)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镇江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新能源产业成为镇江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面对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链,促进了规模经济的进一步形成。
  二、镇江制造业在低碳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一)镇江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制造,价值链较单一
  对于制造业而言,由产品设计、原料和零部件采购、物流运输及批发零售等组成,加工制造环节容易被模仿,通常是短期的成本优势。某些企业对节能、低碳经济发展认识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短视行为,其环保意识和自觉性有待提高,更需要接轨国际规则。
  (二)经济规模的扩张给发展低碳经济造成新的压力,总体技术水平落后
  镇江市目前能源生产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这些都将成为镇江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投入不足,能源产业结构单一化
  镇江市工业能耗降幅近年来不断下降,但GDP能耗降幅仍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有些节能领域的规划目标,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有实质性进展,结构性的高耗能项目仍在建设中。
  (四)以GDP为主要考核业绩的机制对低碳模式发展的副作用
  镇江制造业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不强,目前镇江市仅把GDP增长、经济增长等各项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标尺,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不能落到实处。
  三、经济高碳化形成机理与低碳经济政策选择
  “十二五”规划指出,将使经济增长控制在7.5%左右,表明单方面提升经济不注重质的改善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在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中,镇江碳密集程度很高的煤炭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企业生存、发展依靠的主要能源。
  碳排放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单位产值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通常以吨/万元来表示,反映了经济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依赖程度,计算方法为:
  碳排放强度(吨/万元)=碳排放总量/GDP
  而能源强度反映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在计算公式上是由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费量决定的:
  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总量/GDP
  刘胜(2011)认为,从微观层面来看,经济高碳化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经济个体追求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假定在某一区域内,有多个分散决策的企业i(i=1,2,3,…,n),各自的产量为Qi,每件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收益为Ri=P·Qi;再假定生产中释放的碳排放量Gi与产量Qi的关系为Gi=g(Qi),由于碳排放会引起当地气温的变化而带来损失,出现社会成本Ci=eci(Qi)(e为损害系数)。
  碳总量排放的增加,不仅引起气温上升出现负外部性,而且长期而言会损害环境、经济利益,这一负外部性造成的成本不计入企业的生产函数和个人的效用函数中,且收益归己所有、危害由所有人分担,微观经济个体会采取机会主义策略,无节制的碳排放,形成微观层面的高碳化。刘胜还指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些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群,为该区域带来收益Ri。但随着高耗能排放没有节制的发展,区域碳排放量也在上升,由此造成社会成本Ci,整个区域的积累效应为(Ri-Ci)。如果这一区域的企业都出于私利不断增加产量,气温会越来越高,直至超过环境承载力,甚至出现负收益的极端情况,即(Ri-Ci)<0。为治理这类问题,需要政府干预。如果把上述区域看成全世界,每个企业看成一个国家,没有全球性减排协议安排,部分高碳排放国家的利己行为产生的环境成本由全人类分担,那么这些国家就没有动力主动减排,全球气候变暖就会成为悲剧,最终是每个国家都会蒙受巨大损失。研究表明,温度上升3℃导致的损失占GDP的比重,中国为13.71%,日本和欧盟均为10.57%,美国为9.92%。因此,经济高碳化不可持续。
  四、影响镇江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的多种因素
  (一)科技进步与投入
  技术进步是促进低碳经济中的决定因素,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将逐步提高能源消费效率,改善高耗能产业结构,减少GDP能耗,进而减少CO2,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二)贸易额
  随着镇江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煤炭需求量的剧增也将增大对煤炭供应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相应环境问题的瓶颈性制约。虽然出口贸易有利推动了镇江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有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加的效应。其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势必会导致出口贸易所带来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进一步增加。
  (三)政策因素
  政策的扶持与阻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产业的发展状况,如果镇江政府能在未来能源战略中考虑减缓CO2排放目标,争取在2025年前后实现CO2排放的零增长,则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引入国外先进发电技术相结合的CO2捕获和埋存技术。
  五、低碳经济理念下镇江新型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一)制定行业标准,推行国际标准认证,加快调优产业结构,培育低碳产业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对环境和资源带来的破坏。因此低碳产业集群加上政策引导,是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必要保障。企业可通过制定产业标准,推行国际标准认证,采用碳足迹、低碳标识等市场方式。张琼妮(2010)指出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形成贯穿产品设计、制造加工、运输销售、回收再利用全过程的绿色生产观念,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从结构上实现镇江经济的高效、低碳发展。
  (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镇江企业的创新能力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发展,需要加快新能源和创新节能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广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向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渗透,提高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为此,政府、企业应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积极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尽快掌握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大规模、超常规产业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未来承担减缓碳排放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大有效投入力度,优化项目结构,培育发展后劲
  政府应通过低碳产业规划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及产品,并给予财政、税收的扶持。以现有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加大资金的投入,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开展城市、区域及国际间技术合作。
  (四)强化低碳经济理念,推动低碳化生产,增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低碳经济核心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模式,落实“减排”措施,鼓励发展清洁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能耗低、污染低的产业,借助能源技术创新引导整个经济发展模式向清洁、高效的方向转型,达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绿色GDP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选择低耗能的制造工艺与流程,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注重水、电、能源和原料的循环与综合利用。从生产制造环节积极向中下游的服务环节延伸,实现镇江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低碳经济的市场化运行必须首先解决好碳排放权交易的产权问题
  碳税在产业链的上游征收会导致价格的上涨,由于总量控制是碳交易的前提之一,如果不承诺具体减排指标,解决好碳排放权交易的产权问题,没有碳减排总量控制,难以创造出碳排放权的稀缺性,国内碳市场便难以形成。
  六、结论
  建设低碳城市,使市场化的碳交易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不只是企业的责任。基于低碳约束对镇江制造业经济的影响分析,建议政府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公众的低碳生活意识,企业以可持续的低碳模式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胜.经济高碳化形成机理与低碳经济政策选择[J].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