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2012-12-29邓逸陈蓉华娇

中国集体经济 2012年4期

  摘要:文章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揭示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内部结构变化特征;从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农业生产经营、土地政策、农村金融市场、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经营效益、拓宽农村金融投资渠道、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强调要“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惠及民生”。近两年来,我国惠农、支农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提速。无论是从与城镇居民收入对比来看,还是从内部结构变化特征来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依然任重道远。
  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特征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经济增长的关系变动以1984年、2010年为分界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1979-198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总体上快于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均较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0%、5.8%、7.2%。
  第二阶段(1984-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总体上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和经济增速。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由剧烈变为平缓。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7.4%、10.2%,甚至一度在1989年出现负增长。
  第三阶段(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显著提速。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14.9%、11.3%、10.3%;自1989年来首次全面反超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和经济增速。2011年,三者增长率为分别为17.9%、14.1%、9.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态势进一步显现。
  (二)农村居民收入的内部结构变化特征
  从收入来源来看,居民收入均由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而农村居民以经营性收入为主。近十几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内部结构变化特征是:从总量看,各块收入均呈不同程度增长;从比重看,工资性收入比重大幅上升,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转移性收入比重略有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基本不变(见图2)。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比重已提高到41.1%,比1993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达到历史最低点,仅为47.9%,较1993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比重分别为3.4%、7.7%,比1993年仅分别提高2.7、3.1个百分点。
  (三)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从1978年的210元扩大到2011年的14833元。虽然近两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其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的绝对值仍在进一步拉大(见图3)。从收入内部结构来看,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与城镇居民四大块收入的绝对值差距也都在不断拉大。且从近十年的数据来看,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全体居民工资性收入(全体居民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下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中的比重均没有明显变化,而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在全体居民经营性收入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87.8%下降到了2010年的74.2%。这进一步表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工农业“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是我国农业经营效益低下、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的主要原因。1984年以后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加快发展,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又一主导因素。从现阶段来看,制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仍不完善
  伴随着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的持续下降和工资性收入比重的持续上升,农民打工收入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推动因素。但是,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仍不完善。农民工作为一个城镇的就业群体,普遍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9年我国外出农民工中,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仅占42.8%,仍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工被雇主或单位拖欠工资;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农民工比例分别为7.6%、21.8%、12.2%、3.9%和2.3%,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明显偏低;普遍劳动时间过长,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占89.8%;住房困难,有42.1%的农民工雇主或单位不提供住宿也没有住房补贴。劳动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已成为农民工工资持续稳定增长的一大阻碍因素。
  (二)农业增收缓慢制约家庭经营收入增长
  在农村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收入占78.8%,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农业收入增长缓慢是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收入增长放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于农产品价格涨幅,导致农业生产收益增长慢于农业生产费用增长。1978-2010年,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年均增长5.4%,而农产品生产价格(2001年前我国官方统计中无“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这一统计口径,本文1978-2000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数据用“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取代)年均增长仅有3.7%。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产品生产价格环比指数每年均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环比指数,只有2010年、2011年农产品生产价格环比指数才反超生产资料价格环比指数。近两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加快也是农民收入增长加快的重要原因。二是农业比较效益长期偏低。2010年,第一产业平均每个劳动力创造GDP仅有1.5万元,而第二、三产业平均每个劳动力创造GDP分别高达8.6万元和6.6万元,农业劳均产出长期低下给农民增收带来难度。此外,农村就业和收入非农化趋势明显,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比重较高,也使得农业经营收入增长缓慢。
  (三)土地政策、金融市场发展落后制约财产性收入增长
  一方面,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收入增长形成制约。我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仅有不完整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土地占用权和处分权都归属集体。农村土地只有经过征收或征用后,进入政府控制的一级市场,才能进入二级市场流通。农民无法参与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难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此外,农民住房占用土地、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均属集体所有,农民无法利用自有住房进行房屋产权交易和银行抵押贷款,无法将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使用权抵押来获取金融资源,使得创业的物资成本增加,因此收入增长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市场,现代化的有价证券交易系统尚未延伸到农村乡镇,农村居民能参与交易的金融商品有限,闲置资金大多流向利率较低的储蓄,难以通过投资增值,不利于增加农村居民金融财产性收入。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制约转移性收入增长
  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548.70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的1/10。目前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不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覆盖面还比较小,大部分农村居民难以享受养老保险带来的实惠。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2007年才开始全面建立,起步较晚,覆盖面也有待进一步扩大。
  三、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对策措施
  近两年,随着我国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强力推进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提速。但是无论是从与城镇居民收入对比来看,还是从内部结构变化特征来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一是完善工资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快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农民工劳动保障机制。二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经营效益,加快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提高农民农业经营性收入。三是拓宽金融投资渠道,加快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低保尤其是农村低保覆盖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中国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