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备课的思考
2012-12-29林汇波
中国教师 2012年5期
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条件为教师们备课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备课时,教师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资源,搜集相关教学素材。在繁多的参考信息中,有的教师能够独具慧眼,严格依据自己的设计思路,精心筛选出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有用的信息。但有些教师却被“名师方案”所左右,被纷繁复杂的无效信息所困扰,甚至是所绑架、俘虏,形成的教学方案只是一个教学素材的“大拼盘”。若备课只做到这样的程度,则这样教学方案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也只会是低效的。因此,本文提出“二次备课”的观点,提议教师在备课上做足文章,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一、二次备课的必要性
二次备课是与一次备课相对而言的。面对新课的教学,教师在个体备课及集体备课中,所做的教学素材搜集、教学方案的初步制定等准备性工作,都是一次备课。二次备课是教师对初次备课所占有的资料及初步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反思、优化,是备课活动的质的提升,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
作为教师,要充分重视一次备课,肯定其积极意义,但也应认识到一次备课的不足。一是课堂教学目标易偏差,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不明确;二是易于搬抄,设置的课堂教学方案适合性低;三是所用教学素材筛选不精、效用不高,易造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缺乏深度。
这要求所有教师在一次备课的基础上对自己预设的初步方案进行重新审视,或增删或调整,将他人的智慧和自我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把握和使用教学素材,基于具体班级具体学情进行反思和提升,实现教学方案的最优化。
二、二次备课的时机
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二次备课发生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做法。
1.集体备课之后的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时,主备教师选用的教案是特级教师或是名师的,或是区域内骨干教师编制的,或是独立精心编制,然后集体讨论形成共案,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样的共案是面向同年级的所有教师与所有学生的,个别化程度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适应具体教师具体班级。
集体备课后,教师要把集体备课内容视为备课素材,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对共案进行重新组合,进行具体化个别化工作;并结合具体学情,补充设计个性化教学内容和针对性练习。
2.个体备课之后的二次备课
现代教师的个体备课,已不同于过去的面对一本课本、一本教参苦苦琢磨的年代,有各种版本的纸质资料,有互联网的资源,素材是丰富的,是另一种意义的“集体备课”,是一种与名家、名师及各种“高手”对话状态下的备课。但很多教师容易在各种文本素材和“名师名家”优秀方案前迷失自己。
教师对学科课程意义应有独立的认识,有独立的思考,消除各种无关信息的干扰。从学情出发,做好素材和方案的选择、重组与创新工作,教学内容要适合具体班级,方案应与具体的课堂情况结合,以演绎出可能实现的合理细节和过程。
3.课堂上的二次备课
教师课堂上的二次备课,是即时设计做出应变的方案,有效地解决课堂中新问题的工作过程。当预案设计不当而致课堂推进“卡壳”时,需要即时推出新的学习方案;当课堂出现学生的精彩发言时,就应马上拿出有效方案,让学生的成功思考对其他学习同伴发挥更好的启发促进作用;当学生探究出现困难或错误时,相应的因素是很好的课堂资源,就要及时改进教学方案,用好课堂生成的资源,促进学生发展。
4.连续课之间的二次备课
教师一般担任同级的两个以上教学班的教学工作。教学方案在前一节课的实施不可能绝对完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会产生新的思路和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间做出调整和处理,对前一节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梳理,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总结分析原因,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进行改进,进行提升性思考,以便提升下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5.课后的二次备课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在课时教学、单元教学及学期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及时再备课,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发展情况,进一步揭示教学规律,完善教学方案,实现业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的提升,以在下一个阶段工作中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后的二次备课,是完成了预定的课时或阶段性教学任务之后的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仍然是拿着原先的教案去上下一节课,甚至下一年或几年后也重复着今天的教学方案上课,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他也不会进步,会永远停留在一个“经验型教师”的水准上。
三、怎样做好二次备课
1.教学素材的重新选择
一次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吸纳大量的“精彩素材”,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容易涵盖过多的“知识点”而致学生“消化不良”,因此,二次备课过程中,重新感悟素材并作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充分占有。课堂的教学素材涉及教学设计的细节及相应的内涵,要追求有效地读入,充分地占有,从而达到真正的积累与储备。很多教师上课之前重新熟悉素材,甚至是背下来,追求有更深入的感悟,都是二次备课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和鼓励。充分占有素材,课堂上自会熟能生巧,自能纵横捭阖,处“变”不惊,应“急”有方,信手拈来。
(2)重在筛选。课堂普遍存在预设教学素材过多、没有充分利用的现象。过多的教学素材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削弱了学生的深入探究。应重新认识并进行筛选,“瘦身减肥”,挤掉不那么重要的素材,甚至是忍痛割爱,摒弃课堂上材料繁多的“快节奏、高密度”的做法,达成集中而深入的探究活动,课堂教学才可能有所突破。
(3)重在发挥效用。教师对教学素材内涵不甚了了,或是没有设计好充分利用的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时自然就是“表面文章”,课堂上难免出现假问题、浅提问及应付式“读”“问答”之类的活动,课堂可能就是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素材重在精,重在深入挖掘,重在效用。重新选择是对素材的深度思考和审视,教师要有独特的感悟,有新的发现,找到素材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有效联系点,发挥教学素材的应有效用。
2.学情的重新确定
一次备课时,在“名师方案”及繁多的信息前,教师容易被迷惑,预设时往往是一厢情愿,或是被“他人智慧”所左右。他人方案上设计学生会怎样学,便误以为自己的学生也会有怎样的学习过程。二次备课应回到现实学情中来。
应明确“属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而他们自读自学又搞不明白的,就是应该教的”。明确学生课前已做了些什么,哪些学习内容由学生课前独立完成,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明确学生什么还未能做、未做好,是需要课堂上完成的。而不要在课堂上重复一些学生已完成的内容,把一些学生不费力就能轻松完成的内容作为重点。
具体来讲,学情的重新确定就是了解学生在课前预习到什么程度,了解学生能力形成情况及阅读、思考等学习习惯情况,确定什么样的有挑战性内容适合学生学习,确定学生课堂活动的能力层次,确定应训练点拨、提升并形成良好习惯的内容。
3.教学理念的重新审视
课堂教学是以教参、课本为中心,以“名师方案”“坊间资料”为中心,还是从学生的理解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对一次备课教学理念的重新审视与调整是必要的,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二次备课的有效性,决定了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
理念一:课堂设计的起点基于学生的学习困惑。有的教师有这样的习惯,备好了课,就会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讲授,从上课伊始至下课铃响,意犹未尽,所有内容一一带到,似乎这样才是上课。真正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学,教学内容应以学生的基础为起点,课堂教学是“解惑”,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解惑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困惑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出发点。
理念二: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有的教师习惯于课堂上讲授,习惯于讲授知识或是各种技巧,这种习惯的背后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严重落后。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很难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学习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活动,有体验、有探究、有积累,最终有所突破,才能实现有所提升。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是少讲或不讲,讲也是重在对学习活动进行组织指导,重在创造学习氛围,重在提供信息支持,让学生有更好的自主学习机会与条件。
理念三:集中指导只能是学生学习环节之一。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完成并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是把学习内容前置,让学生课前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尽可能地进行完整的学习过程的体验与认识。而教师的集中指导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有的时候,教师于课堂上得到的反馈是学生已完成知识建构,就没有集中指导的需求与任务。
当然,从广泛意义上看,所有的课堂教学的更好准备,所有的课堂教学更高水平的提升工作,所有的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更高追求,都是二次备课。正如苏霍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无论是课前、课中或是课后,“这节课”的所有准备,终生时间的准备都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一次备课”,而是“二次备课”,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学习的更有效的备课。
参考文献;
[1]徐江.走向哲学思维,开拓解读视阈[J].中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