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的“诗情话意”

2012-12-29王锡强

中国教师 2012年5期

  语文教师应具备四个特点,即“诗”“情”“话”“意”。“诗”是指语文教师与诗歌的不解之缘,“情”是指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里的充沛感情,“话”是指语文教师独特而优美的话语追求,“意”是指语文教师个性化的语文思想。
  一、不学诗,无以言:语文教师与诗歌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因此,语文教师应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这种缘分分三步走:不会作诗也会吟,清词丽句必为邻,自铸人生瑰丽词。
  1.不会作诗也会吟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如果语文教师没有几句诗词作为点缀,就仿佛总是缺少点什么:像一望无际的水面,少了几处风帆;像辽阔无边的天空,少了几支飞雁;像单纯的底色上,少了几点色彩。
  正月十五那天(在已开学的前提下),我们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开始上这天的语文课。我相信:学生会因为这节语文课而沉浸在充满文化感的节日氛围中;这样的语文课,也才会是洋溢着文化生命的真正的语文课。
  中秋节那天,在语文课上,无论教师讲什么内容,如果没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水调歌头》的渲染,那么总觉得中秋节这天的语文课少了一点文化的内涵,少了一点节日的情调,少了一点语文的本真。
  2.清词丽句必为邻
  “清词丽句必为邻”是对前人清词丽句的一种巧妙化用。如果说“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基础,那么“清词丽句必为邻”则是基础上的提升。
  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叫“铭志楼”,我就曾有过这样的化用:“不识名校真面目,只缘身在铭志楼。”学生一听,自然联想到教师这句话是对苏轼的名篇《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句的巧妙化用。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的一首《临江山》中有这样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据此诗句,再结合学生“考北大,上清华”的理想,便有了这样的化用:“语文凭借力,送我上北清。”
  随机地化用前人的清词丽句,虽然只是改动几个字,但学生听后,就会为教师的机智、幽默而兴奋,精神也会为之一振。
  3.自铸人生瑰丽词
  “自铸人生瑰丽词”是“清词丽句必为邻”的升华,即用诗词的载体,直抒心志。
  高一开学没几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我随手填了一阕《采桑子•少年壮志》:
  少年壮志当拿云,鲲鹏展翅,鲲鹏展翅,铸造人生瑰丽词。百炼千锤三年中,风雨磨砺,风雨磨砺,碧霄诗情长空里。
  以此激励学生树雄心,立大志,奋发有为,为中华腾飞而读书。
  学生在刚进高中时,就感染着教师的诗情,在语文诗意的浩荡中,在青春激情的飞扬里,鲲鹏展翅,搏击长空。
  为教育学生放下初中时期的辉煌或失败,一切从零开始。于是,我仿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写下这样一首诗:
  昔日辉煌(或失败)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长空万里风浩荡,展翅鲲鹏正出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个没有诗歌素养的语文教师,就像没有一双有力翅膀的鸟儿,很难在语文广袤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一个有较好诗歌素养的语文教师才能充分体悟并享受诗歌给语文课堂带来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我’持彩练当空舞”的美感享受。
  二、一言一行总关情:语文教师与情感
  “诗”是语文教师的好翅膀,“情”是语文教师的原动力。语文教师没有“情”,就像一座大山没有潺潺流水,生机顿失,趣意全无。
  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洋溢着情感,语文教育的每一块天地都应激荡着热情。
  1.讲课:感情充沛
  语文教师的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就是要激情飞扬: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或娓娓道来,情意绵长;或高低有致,大珠小珠落玉盘;或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
  例如,讲解抒情散文单元,就要以情满课堂为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应让整个课堂都弥漫淡淡的荷香;学习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时,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味故都秋天的清、静和悲凉;学习李乐薇的散文名篇《我的空中楼阁》时,需使学生对作者的自由、悠闲和空灵之感感同身受。
  2.读文:声情并茂
  语文教师,是卖艺卖声的歌者。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是最能感染学生的。因此,需要尽情展示语文教师的美好声音。
  没有一个学生,不会在《荷塘月色》的美妙朗读中,心向往之;没有一个学生,不会在《我的空中楼阁》的天籁之音中,祥和静谧;没有一个人,不会在《沁园春•长沙》雄视百代的雄浑朗读中,产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浩荡豪情……
  3.批改:情注笔端
  面对学生的作文,语文教师应用“情”感召学生纯洁的心灵,用“情”鼓励学生想象的翅膀,用“情”点燃学生青春的热情。
  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常常板着面孔对学生的文章指手画脚、评头品足,既没亲切感,也无感召力。
  总之,语文教师点评学生的文章,要努力做到让自己的评语充满激情,让自己的信心和热情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和引领学生。
  4.交流:情真意切
  与学生交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则应“以情动人,以德服人”。一句“我懂你的意思”,让学生有被理解的幸福;一句“是啊,谁没有过这样的年龄,谁没有过这样的情感苦闷”,让学生有一种释怀的坦然;一句“你的想法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呢”,让学生有一种被尊重而又有所拓展的喜悦。
  总之,语文教师应真情如玉,柔情似水,深情如风,热情似火,豪情如电。让学生在语文教师的真情中享受信任,柔情中享受关怀,深情中享受抚慰,豪情中享受感召。
  三、言之有文,动人心扉:语文教师与话语
  在对语言的追求上,语文教师要有“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至高追求,即语文教师必须追求语言的美感,且看我的三个开场白。
  1.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药》时,我说
  鲁迅不是用他的身高(鲁迅个子并不高)丈量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度,而是用他深邃的思想铸就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昆仑:他用他的纯洁,描绘《故乡》中的人性;他用的他犀利,揭示《狂人日记》的内涵;他用他的痛苦,体悟《祝福》中礼教的凶残;他用他的冷峻,表达《药》的深刻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名篇《药》。
  2.在教学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时,我说
  项链既是天使,它让女人的生命灵动飞舞,它让女人的容颜熠熠生辉;项链也是魔鬼,它让女人的青春无情凋谢,它让女人的尊严如土委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天使与魔鬼的双重奏——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
  3.在教学老舍的著名剧本《茶馆》时,我说
  前两天,在曹禺的《雷雨》里,我们的心,被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紧紧抓住;今天,在老舍的《茶馆》里,我们可以泡一杯清茶,慢慢品味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的语言:李三的妙语连珠、常四爷的英雄气魄和唐铁嘴的黑色幽默。同学们,跟我到王利发的裕泰茶馆里坐一坐吧。茶钱,由老师来付。
  四、思想的旅行:语文教师与思想
  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有思想的语文课,才是有品质的语文课;只有有思想的语文课,才是有灵魂的语文课。
  虽然我不是思想家,但我愿意把自己在语文课上的一些心得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1.王老师说“小学、初中和高中”
  “小学是一个几乎没有差距的学习时期,初中是一个掩盖学习差距的学习时期,高中是一个把本有的差距拉大的学习时期”。
  上述说法并非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科学区分,但它至少是可以引人思考的个人想法。毕竟,语文教师应该有属于自己个人的思想。
  2.王老师说“高中三年”
  “高一是想干什么都来得及的时期,高二是一眨眼就过去的时期,高三是连眼都来不及眨的时期。”
  高中三年是人生重要的奠基时期。高中三年的特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用平易而朴实的语言把高中三年之宝贵呈现给学生。
  3.王老师说“语文”
  “语文是一棵知识树,枝繁叶茂;语文是一面生活镜,包罗万象;语文是一缕太阳光,温暖耀眼;语文是一首快乐歌,别致悠扬。”
  我相信,这么讲,一定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心向往之。
  4.王老师说“语文学习”
  “语文学习贵在坚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学习非下苦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语文学习重在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需要实践,‘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语文该怎么学,这是一个问题。运用前人的语言结晶,生动而形象地解读语文学习,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综述
  “诗情话意”是语文教师灿烂生命的源头活水。“诗”“情”“话”“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有“诗”则有“情”,因为“情”是“诗”的灵魂;有“情”则有“话”,因为“话”总是有感(情)而发;有“话”则有“意”,因为深刻的思想总是蕴含在话语之中。
  “诗情话意”是语文教师的文化特质。在“诗情话意”中,语文教师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走进自己的文化故乡。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中学)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