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智障儿童合作能力的策略
2012-12-29吴建武
中国教师 2012年5期
要使智障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以适当的方式和他人沟通思想与情感,能与人合作交往,学会生活,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培智语文教学应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在听说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习惯的养成,进而提高其合作能力。当前,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合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缺乏合作意识。智障学生由于脑发育的缺陷,语言水平低,思维、记忆速度缓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生活经验贫乏,缺乏主动精神,与他人交往时常表现为拒绝、退缩、压抑、固执、自闭等行为,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学生缺乏合作习惯。当前的智障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溺爱过度,部分家长放任自由,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常发现智障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与同伴稍有矛盾就向教师大声报告而不懂得与同伴沟通解决。
(3)教师对合作能力的认识不足。一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合作能力的培养是生活常识课、班会课的任务。殊不知,合作交往离不开语言思维,而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以教师的威严下达指令,要求学生合作完成某项任务,而自己成为旁观者。
那么,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智障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以合作意识的培养为前提,以合作习惯的养成为保障。教师是学生合作的伙伴,是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四种策略培养智障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策略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敢于合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
1.创设合作氛围
教师要把微笑和爱带进课堂,让学生相信你、亲近你,营造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智障学生才能消除心理障碍。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才有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如在教学《“红领巾”心灵美》时,教师满怀喜悦地把班中“助人为乐”的奖状高高举起,让学生猜猜获奖者是谁,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再让学生小组讨论还有谁是助人为乐的好同学,学生七嘴八舌地交流着,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2.搭建合作平台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置于不同层次的最近发展区,其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教师对不同智力程度和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要设计与其水平相适应的项目,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认知,参与合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合作欲望。如学习《王二小》时,教师组织学生表演“打鬼子”的小品,让能力强的学生扮演“王二小”“八路军”和“日本军官”,动作表情丰富多样、能力较弱的学生扮演“日本士兵”,动作简单机械。在《歌唱王二小》的音乐声中,全班学生表演得兴致盎然,合作得愉快投入。在识字、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时,教师尽可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因人而异的合作平台,让学生敢于合作。
策略二:优化手段,让学生善于合作
智障学生的认知特征表明,他们的感知觉速度缓慢,记忆力差,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抽象概括水平低。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以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情景法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精心设计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教具、巧妙的环境布置,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和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说话课《上超市》,教师把“超市”的实况录像播放给学生看,让大家说说超市里有些什么;再把各种各样的实物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商品的名称、形状和颜色;然后让他们到“叮当超市”购物,让一些学生扮演“导购员”和“收银员”,一些学生扮演“顾客”,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进行语言训练。孩子们有说有笑,合作得很愉快。
2.游戏法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游戏有益于儿童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新颖有趣的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学会交往与合作。如教学《双手和大脑》时,教师让学生自由结合,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大家兴趣很浓。他们“手、脑、口”并用,认识到“人的两件宝”是什么。接着再让孩子们玩“摸布袋”的游戏,猜一猜同伴摸到的是什么东西,让学生体验到手能触摸抓取、脑能思考的用处。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3.操作法
通过操作练习,使智障学生的多重感官得到训练,参与学习,调动认知积极性,培养合作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指导学生分组操作,“乌鸦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在地上捡石子,有的把石子放进瓶子,有的把大石子换成小石子等等,还有的在观察瓶子里的水升高了没有,学生手、眼、脑协调配合,积极合作,同时理解了课文内容,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4.体验法
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实践认识周围的事物,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实际生活。真实的生活体验,丰富了智障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其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了矫治,使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得到发展。如教学《客人来了》时,组织学生到住校的教师家里做客。教师先示范“敲门、请进、请坐、倒茶、送客”等动作语言后,让学生模仿,再分组分角色合作进行演练,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礼貌语言和热情待客的良好行为。
策略三:养成习惯,让学生勤于合作
合作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智障学生合作习惯的养成需要运用“模仿——积累——内化”的心理模式,循序渐进形成。
1.耐心倾听
智障学生的注意水平低、记忆力差,听别人说话时常“听话不准、理解困难、记忆不牢”。能够了解与接受别人的观点是与人合作的前提,学会倾听是与人交往合作的必备能力。养成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的态度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1)尊重讲话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语言,认真倾听同学的表达,做到“专心听别人讲话”。对随意插嘴或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应及时制止,逐步使学生养成发言先举手、耐心倾听、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2)理解语言内容。智障学生在听话时常会“只闻其一,不闻其二”,不理解同伴说话的意思。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清别人的话,边听边思考说话者的主要观点。可采用提问、复述、听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2.大胆表达
说话是人与人之间直接地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表达是合作的必要条件,没有表达,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智障学生的说话能力差,在教学中要鼓励他们大胆说话,并教育学生不取笑说得不好的同学。发现发音、用词错误时,应用巧妙的方式予以纠正,千方百计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敢于表达的积极性。
3.学会互助
合作的过程是一个互相帮助的过程。在合作时,让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而且还要为合作伙伴负责,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有位学生拿的石头太大,放不进瓶子,一筹莫展。这时教师及时引导他的同伴,“你帮他想想别的办法”,同伴提议“换个更小的石头”。在同伴的帮助下,他终于把石子放到瓶子里,高兴得笑起来。在同伴互助中,合作获得了成功。
策略四:体验成功,让学生乐于合作
成功的快乐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力量,成功的积极体验能增强智障学生的合作欲望。
1.赏识激励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后,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赏识。智障学生平时屡尝失败,常遭冷眼,缺乏自信,他们渴望得到教师同学的赏识和鼓励。教育家盖杰说,“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种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在教学中,当学生读好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回答了一个问题,说好了一句话,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合作,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热情的赞扬和赏识。
2.体验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每位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合作的喜悦。如在教学《王二小》时,结合学校艺术节的要求,我帮助智障学生排练了歌曲表演《歌唱王二小》。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王二小”表演得机智勇敢,“鬼子”演得凶恶滑稽,歌曲演唱得有板有眼,学生之间合作得十分默契。当捧起获得的“特别奖”锦旗时,学生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合作成功的体验使智障学生扬起了自信的风帆。
总之,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培养智障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智障学生的合作习惯,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合作伙伴。这样,智障学生的合作能力必定能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未来的生活。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令狐小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