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中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的学校环境因素
2012-12-29陈芳
中国教师 2012年5期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英美等国兴起了“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运动,[1]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教学研究可帮助教师有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2][3]自此教师研究的热潮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中国也不例外,例如2003年开始的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反思性、合作性、探索性研究者。然而,高中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面临着来自自身和外界的种种限制和困难。
国外与教师研究相关论述和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所讨论的教师研究的主要形式是行动研究。前期主要是关于如何做行动研究的介绍性专著或文章,[4][5]而后期多为以指导教师做行动研究为目的的教师教育项目的实施报告。[6][7][8][9]20世纪90年代,教师研究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英语教学界,当时国内的相关文献也是集中在行动研究的操作指导之上。[10]本世纪开始有学者对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进行描述和研究,[11][12][13]但数量屈指可数。无论国内外都很少有研究者将目光投射到教师研究的真实环境当中,探寻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教师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即在于发现教师研究过程中会受到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由于教师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行动研究,本研究将视角聚焦于一线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又因为影响教师研究的环境因素纷繁复杂,本研究暂时只关注学校范围内的环境因素,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学校范围内影响教师进行研究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因为质性研究方法比定量研究方法更适合研究包括教师行动研究在内的长期而复杂的社会过程。[14]在质性研究的各个种类中,本研究选择了族志学的方法。笔者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属的学校,与之持续相处两个学年的时间,以自然交往的方式对他们开展行动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实地观察并收集大量、多样的数据。
本研究采取强度取样的策略[15],选择了北京市一所重点高中F中学的六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这六名英语教师同时参与了一项由区级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教师行动研究项目,并自愿组成了两个研究团队或称课题组,分别合作开展课堂行动研究(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这六位教师参与此项行动研究项目是由她们的学科组长欧阳老师组织报名的,当时欧阳老师并未一一征求这六名教师的个人意见,而是以行政领导的身份半强制性地要求她们参加。其中赵老师并不愿参与行动研究,因此在本研究中途欧阳老师退休后,她退出了课题组。
本研究采取了多种质性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族志学最常用的实地观察和访谈,此外还补充了文档收集的方法,收集了研究对象所撰写的研究论文、研究反思等与研究相关的材料。在收集大量数据之后,研究者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开放式的、自下而上的编码过程,在原始数据中提取与本研究相关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