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为彼岸只为海

2012-12-29杨树滨

中国教师 2012年5期

  我从1991年参加工作,到现在的2011年,这20个语文教学的年头,有着太多的话题,有着太多的成长的记忆。我用了20年的积累,用了3年的思索,已经开始起步,踏上了充满希望和梦想,但也一定充满艰辛的征途。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不断追求教育教学新境界的漫漫征途中,我会以今天为新的起点,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为彼岸,只为海。
  一、让浮躁远离我们的工作
  1.有想法——追求
  一个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他想走多远,正所谓“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现在的信息交流如此方便快捷,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想不想学、想不想干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就是一个要做一位什么样的教师,想达到怎样的教育教学境界的问题。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唯我独尊,这不好。但更不能看轻自己,人来到世上走一遭不容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我的手机短信草稿箱现存105条,绝大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感悟,也有自我激励的语言。2010年的4月至6月是我感到迷惑或过于劳累的一段时间,我当时这样写道:
  (2010年4月28日)为什么在最有可能梦想成真时却不再百倍努力,这样会愧对自己的人生。多少人停滞在了成功的门槛上,不能登堂入室。竭尽全力吧,创造奇迹,我要我的精彩人生。
  (2010年4月29日)珍惜金色年华,杜绝浮躁心态,珍惜分分秒秒,不负精彩人生。
  (2010年6月12日)看看这些年啊,这些誓言……看我这一生到底何求?
  2.有态度——面对
  我想我们的老师最不愿做的事情就是上公开课、观摩课,随着年龄的增长,甚至连优质课评选也不愿参加了。究其原因,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再也不愿面对这样的磨炼了。凡是举行过公开课、参加过优质课评选的老师,都对那段艰难的、艰苦的精心准备过程记忆犹新,永不忘记。的确,那段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凤凰涅槃的过程,但这又是一个必须的过程。2010年11月,我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国培计划培训时,有幸聆听了于漪老师的报告。于老师就讲到了当年她开放课堂,天天公开课、节节观摩课的经历,正是那样的一段经历,使得自己得到了真正的锻造,为终成一代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想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我曾经到外地讲过几节课,每次都要精心准备很长时间。我曾经根据省教科所的要求录制了两节课,为此我用了近一个学期。在四月份刚刚结束的泰安市教学能手比赛中,我也积极主动地以往届能手的身份参加。仅这几次磨砺就给了我很多财富。因此,我想我们要勇敢地、主动地迎接每次磨砺,仅是纸上谈兵不行,只想终南捷径不可;真的只有百炼才能成钢。
  3.有行动——沉浸
  我现在仍然保留着1994年的《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浮躁》。的确,“浮躁”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病。不知道用“人们太过浮躁,不能沉浸下来”回答“钱学森之问”是否合适,但最起码是原因之一吧。
  如果我们能沉静下来,沉浸下来,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和事情,那真的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实事求是地讲,这种美妙的感觉我也是刚刚品尝到一点点。在“登堂入室”的过程中,我只不过是刚刚敲开大门,刚刚迈出一只脚,还没有跨出一大步,还没有跨进门槛。但越是这样,神圣殿堂里的无限风景就更令人期待。开学以来,我除了完成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和承担的中层管理工作,还撰写了14 000字的美国之行的感悟,根据省教科所要求撰写了15 000字的课堂实录及解析,参加国培计划的总结4 000字,在学校举行讲座的3 000字;完成了四个教学设计的整理,约12 000字;还撰写了几篇小论文,等等。沉浸其中,你就会发现奥妙无穷;沉浸其中,你就会感到其乐无穷。
  2009年12月份,山东省第二期齐鲁名师人选共100人齐聚长清大学城,这是我们这一批人第一次集合到一起。在四五天的培训中,我既学到了很多东西,更感觉到自己就是一只孤孤单单的、最不起眼的丑小鸭,无意之中闯进了一堆美丽高雅的白天鹅中间。我静静观察着每一个人,努力捕捉他们的一些细节。尽管这是第一次开会,但有几位教师是带着自己的专著,来向与会的领导进行汇报的。有些教师早已大名鼎鼎,光芒四射。不少的人都相互熟悉,并热烈地讨论交流着。我默默地观察着,静静地感受着。会后的感想,我就一句话——从第一百名做起。
  认准方向之后就低头努力前行吧!不要过多的左顾右盼,不要在意一些世间纷扰,每天扎扎实实地去经营,每天勤勤恳恳地去打造。或许有一天,当你抬起头时已经发现尽管前面的路仍然很长,但起点也早已远远地甩在身后。我极少和人横向比较,当然并不全是因为“人比人气死人”的俗语,其实横向比较运用得好也会给人以动力的。我经常做个人的纵向比较:这一段是不是比前一段更努力,这学期是不是比上学期收获更多,今年是不是比去年有更大的突破和更多的提升。
  二、让研学成为我们的常态
  1.思考
  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要用思考的眼光审视我们的工作,思想引领我们的生活。在这里我想强调三层意思:
  一是敏锐捕捉。一次我校一位教师外出听公开课,回来之后无意中提起了一位教师的板书设计非常新颖。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吧,我据此形成了《巧借字 妙板书》一文,很快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二是注重积累。我有我的发现和积累的方式。从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开始,这位与我形影不离的朋友就成了我最及时的思想记录器。每当我思考教学、观察社会、感受生活略有所得时,我都会及时地用手机编辑短信息捕捉闪现的点滴思考和灵感,然后再抽时间静下心来反复思量、多次修改,最终成文,就这样终于敲开了一些核心期刊的大门。
  三是进行教育科研,进行课题研究。面对教育科研,面对课题研究,大家不要把它看得难于上青天,只要用心就能做好。同时也不要把教育科研看得那么容易,真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面对。任何凑材料、造材料的假的、虚的研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自2008年至今,我围绕两个省级课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已顺利通过验收,但是仍然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我现在又立项了一个省级课题,我会尽我所能,扎扎实实地做。
  2.读书
  读书、学习对我们每位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里,我没有什么资格炫耀我读的书籍。因为,在这方面我也做得不够。首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是多么需要读书。
  我有时要开车去接送上学的孩子,所以我的车里总放着一两本书,在等候期间就随手拿起来看一看,学一学,收获很多。例如,我读上海郑桂花老师的《名师教语文》,给我带来了收获和震惊。因为,我这一两年也一直在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我的课堂始终停留在给学生“挖坑”“设陷阱”的地步,还是在拉着学生、拽着学生走到自己的思路上来。于是,这一年多来我真的陷入了迷茫之中,不知道何去何从。当我看到这本书的自序时,我就豁然开朗,找到了答案。序中郑老师对自己多年前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描述和批判,而郑老师现在的课堂是被许多名家认定的“朴素的语文,本真的语文”“最具有课程意识”的语文。这也就是我一直在朦朦胧胧中依稀看见却始终无法准确表述的理想境界。尽管我现在的水平仍然有限,但是方向已明。
  另外,我这一段时间以来,还在努力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学了两遍了,每次学习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记录,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中努力接近着语文教学的本真。
  
  再者,我还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学习、研究。具体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每天首先观看视频或实录,边看边在一个草稿本上记录或直接勾画名师的教学流程或有感之处,到了第二天,再回忆整理到“课堂教学学习记录”中。从一开始的观摩,经过一天的沉淀,第二天再整理下来。整理完后,再看另一课的视频或实录,开始又一课的学习。
  3.写作
  在和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伟忠老师的一次交流中,张老师说:“一个老师的课讲到一个水平以后,能不能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我想我们首先要有写的意识,很多的经验和感悟,不记下来,不写下来,实在太可惜。顿悟真的是灵光一闪,灵感真的是稍纵即逝。只有用心感受,及时捕捉,细处着手,推敲斟酌,才能最终成文。这也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个总结和交代。
  三、让理念贯穿工作的始终
  1.创新
  从大的方面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小的方面讲,创新是我们教学工作不断提升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导报》曾在2009年7月6日,以《创新才能不断攀登新高峰》为题,用整版约4 000字,报道了我20多点教育教学的创新做法。
  2.整合
  整合,课程整合,是一个非常时兴的话题,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命题。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不止一次强调,一个名师一定要有自己的课程。我想作为我们并不一定,也没有能力直接去编写一套教材。这显然也不是张厅长的本意。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以现有教材为主要素材,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整合,这大概才是更加实际的做法,也是我们每位教师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下面说说个人的感性认识和点滴做法。
  一是需要教师具有主动的意识。我研读过不少名师的课堂实录,大凡名师均是教材整合的高手。如果我们的眼中只有一本教材、几篇孤立的课文,那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枯燥的、乏味的,是缺少灵气的,是缺乏生活气息的。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整合一个单元甚至一册教材,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整合课内与课外,整合语文和生活。况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本应相等,况且语文本身就是生活。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一个语文老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独立处理教材”。我想这里的“能独立处理教材”显然应当包括“整合”的意思。
  二是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觉。有句名言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感悟,就会发现生活丰富多彩,语文无处不在。一次我收到一封特快专递,看到了封面上印的宣传口号“全心、全速、全球”。那天语文课的第一个小活动就是排列这三个词语的顺序。“全心”,全心全意是“全速”和“全球”的基础,“全速”是“特快”专递的突出特点,“全球”则突出了覆盖范围之广,是另一特点。多好的用词!
  三是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只有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涵,谈及整合才有意义,因为这是整合所必需的根本和源泉。为了设计“素材多维品读”这节课,我翻阅了学校图书室30多本关于作文方面的期刊,上网搜集了大量素材,最终精选出很多经典的小故事。
  3.载体
  我曾经用了一段时间反复观摩了胡明道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发现胡明道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个特点:特别注意设计活动调动学生。如,在《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合作对对碰”活动,二是“走进面对面聊吧”活动。在《变色龙》课堂教学中设计了“演员选拔活动”,等等。
  一边观摩学习,我也一边回顾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我逐渐形成了一点倾向性,那就是“给教学寻找恰当的载体”。所以,在我的课堂里会经常看到小组的竞赛、方阵的竞争,会看到常常假托一个人物、寄托的某个故事等等。
  我的做法可能微不足道,我愿此生用心去教语文,用心经营人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