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自我专业研修更有助益
2012-12-29张莉婧
中国教师 2012年5期
《教师专业标准》:能否促进教师专业化
编者按:
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用)》(征求意见稿)、《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用)》(征求意见稿)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用)》(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三个标准”或《标准》)。“三个标准”维度齐全,突出了“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性地位。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化要靠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在职培训来完善。然而,在我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缺失认可,导致了教师地位不受重视等诸多不良后果,也影响了教育的长足发展。那么,如何通过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质量的提高、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造与创新、先进学校文化的建设,让教师做到心中时刻有《标准》,能够笃行比“三个标准”更高的要求呢?专业标准对教师的自我研修有怎样的助益?建设怎样的教师团队更有助于推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期《热点争鸣》邀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分享他们的见解。
《中国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您是怎么看教育部出台《教师专业标准》这件事的?
田玮:现在不是提倡一种说法叫做“把职业当事业做”吗?我认为要是把职业当事业来做的话,首先这个职业就得够专业。《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实际上是把我们教师以前自觉在做的事情变成了一种行为规范,这不仅对教师的行为有了导向性,也让教师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我想,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我们教师行业的行规吧。
《中国教师》:您能不能谈一谈自己对《标准》内容的认识?
田玮: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所关注的还是《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这个《标准》出台以后我就看了它的内容,上面很具体地列出了61条要求,应该说比较详细、全面,而且比原来类似的规定更系统。其中有很多都是一线教师已经在做的事情,比如《标准》里有一个内容是关于“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在这里有个特别的提法是“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每位中学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基本内容,这里还特别强调要“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实际上是把一些原来比较笼统的观念给具体化了,这对指导我们教师的行为,意义还是比较大的。再比如“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求”“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其实以前我们也关注中学生的差异,但是现在把它提高到了更高的层面上,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是在这个基础上要求给学生提供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我感觉这比以前说的“因材施教”更高屋建瓴了。总体来看,《标准》还是提倡教师要怎么做,换言之就是教师的发展目标,应该跟别的行业那种刚性的标准是有区别的吧。
教师是能把握恰当契机采取合适教育方法的人
《中国教师》:您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算得上够“专业”呢?
田玮:教师属于特殊的职业,我们工作的对象或者说是面对的群体,都是十几岁的中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言行和思想还不够成熟,情绪也是比较不稳定和多变的,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这个年龄就是“一切皆有可能”,也就是说,他们出现任何问题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首先应该有爱心,有爱心才有包容心,也才能给我们机会找到他们的症结所在并打开这个症结。如果教师没有这种包容心的话,可能有些事情的处理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在我身边曾有这样一件事,我同事正在上着课,有一个迟到的学生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也没喊报告就推门冲了进来,我同事当时还是比较冷静的,他什么也没说就让学生回到座位上,课也没有因为学生的迟到而受影响。课下,这位教师就找那个学生了解情况。学生说是因为在课间的时候给一位校工帮忙才迟到,结果一着急忘了喊报告。其实中学教师经常会遇到孩子的表现不太合乎行为规范的情况,在不明就里之下,能先容忍、包容的就不要着急质问,等过后再谈,效果可能就不同了。那位教师后来跟我说:“幸亏我没冲他发火,要是一发火的话,该怎么收场啊。”应该说,他对孩子本身就有一颗宽容的心,这种宽容也帮助了他的工作。所以,爱心应该是专业教师所必备的。
其次,我感觉做一个好教师或者更专业的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有句俗语是“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以前的说法,现在讲已不合适,毕竟“一桶水”是固化的,教师更应该是溪流一样的活水,才能让学生得到有营养的水。因为学生一届届地更换,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的学生想法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依然用原来的知识、想法与现在的学生交流的话,就会产生代沟。所以,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坚持学习,给自己充电,不仅能够与时代、与学生相契合,而且也能够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再有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不一定有多高超的专业技能,但一定是能把握恰当的契机采取合适教育方法的人。因为教育教学不是单向的传输,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语、行为中得到感悟和体会的技能,如此,才能达到“春雨润物”的效果。
《标准》只是导向性要求,希望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再细化
《中国教师》:您希望《标准》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希望学校怎样考量和评价教师?
田玮:《标准》对每位教师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都已经列得比较详细了,但我感觉量化的程度还是不够。职称评聘算是水平性的考核,《标准》在这方面倒还可以起到把关的作用,起码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绩效考核是量化性很强的工作,从这个《标准》的内容来看,不一定能很好地把它体现出来。如果拿这个标准来定性评价教师的话,相信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做到合格。但在合格教师里面谁做得更好,还需要从更加细化的角度去说。如果属于界定性的要求,比如“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我感觉这些规定在操作起来的时候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但《标准》里面更多的内容看起来还是属于倡导性的,像提到的“掌握”“了解”“理解”,把它们看做具体标准的时候,弹性就比较大,在实际当中没有办法衡量,操作起来不好把握“度”。例如“了解”,要了解到什么程度?我了解得好还是你了解得好?怎么把握?这都没法去具体评价,只能说了解了或者根本不了解,至于到什么层次就不好划分了。再比如“教学设计”里面提得比较笼统的是“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怎样才叫“科学”?就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范例吧,如果想让教师做到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就应该告诉我们怎样的设计是科学的。如果要做考量或者量化评价,就要把这个标准做得更明确一些,变成教师能够用来执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规范。以目前来看,这个《标准》只是导向性的要求,难以做到量化,希望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学校能把《标准》的要求再细化一些吧。
《标准》会给教师强化性的提醒
《中国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必然会在教师队伍中呈现优胜劣汰的局面,这是否会对您造成一些压力,您怎么看待这一点?
田玮:应该说有标准就肯定有取舍,存在优胜劣汰是很正常的。如果用职业教师的专业标准来衡量教师任用的话,我个人觉得对学生各方面都关注到,比单纯地拿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要更好,比单纯用教学成绩来执行优胜劣汰要更合理,更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本质目的。对我个人而言,压力还好,动力倒是更强一些。
《中国教师》:《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合格教师”这个词,您认为基层中学教师在哪些方面还达不到合格的标准?
田玮:我对照《标准》一项项地做自我评价,看自己是不是合格,哪一项还有待提高。看完这个标准之后,我感觉真的不能说哪项符不符合,只能说依据《标准》的要求,哪些做得更有深度、哪些方面还需要再提高。毕竟注意力放在一边,另一边就会变弱。比如说“通识性知识”部分,《标准》中有四项要求,其中提到“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相对于其他几个方面来说,是我更需要注意的。再比如要“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在的中学教师肯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这点应该都具备;而“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究竟要了解到什么程度、什么层次,我倒觉得不能用于衡量合不合格,只能说达到什么层次,如果《标准》加强了对这方面的要求,我想教师应该会更关注吧。还有“教育知识”里面有一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教师要与学生拉近关系,如果不了解他们想什么,是做不到良好沟通的。虽然说我以前也在这样做,但不是很有意识地去做,没有像《标准》中要求的那样去了解“群体文化特点”,《标准》将这项内容专门列出来,肯定会给教师一个强化性的提醒,我以后会特别关注。另外,我倒觉得“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条特别值得每位中学教师关注。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高考是选拔性的,学生依然要面临考大学的竞争。教学的终端要求是统一的,那么,在过程中往往就会给学生一致的要求,“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较难实现。现实是教师在教学中会做到“因人施教”,但“因人施教”是在“我希望能够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共同的目标”是不是对每个学生都适合呢?现在看河北省还在实行着的学业水平考试,倒真的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但是从高考的角度,就做得不是太好了。
《标准》里面的好多要求其实现在一直在做,只不过没有明确说过。像“沟通与合作”里面,与中学生进行平等地沟通,现在已经在做而且做得到了;与同事合作交流也没有问题;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这也是可以的,而且学校跟家长多联系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有一项是大家可能会忽略到的,就是“协助中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教师对这方面关注和考虑的会比较少一点,现在既然提出了这样一个基本要求,以后会多注意些吧。
《中国教师》:《标准》的出台,对您未来专业研修以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会有怎样的助益?希望得到怎样的助力?
田玮:应该说它更清楚地让我知道了我的目标是什么,要做成什么样,如果是自发的状态下,会做得不够细致、有效。但在具体的规则和要求之下,就可以对照每一项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纠正,不仅有了行为上的动力,而且个人发展的导向性也更明确了。尤其在专业研究这方面,在研究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把它明确下来,对教学和专业的提升是很有益处的,从教之路走得也会更好吧。再有教学活动方面,《标准》中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比如专业理念方面,靠我们自己读一些书看一些文章,这样的理解可能会有些偏差,需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能够有组织地开展一些专家报告、讲座之类的培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加强和坚定教师的专业理念,而且能够把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得更好。专业知识的提升方面,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不间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做到了。专业能力方面,集中某些区域里比较好的例子拿来共享,或者集中优秀资源进行交流,能够让教师看到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专业技能。比如像教研部门组织的一些公开课、优质课评比就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学习的方向、目标和榜样或者范例,就能够很迅速、很有效地帮助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还有就是需要学校能够更多地支持假期进修之类的培训活动。
“水涨船高”型的进步才是更好的进步
《中国教师》:对比《标准》,您日常关注与容易忽视的内容有哪些?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最亟待提高?难度有多大?您需要如何提升自我才能做到更专业?
田玮:我平时关注和与同事交流比较多的还是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这两方面的内容,而反思、个人发展和个人规划则谈得比较少。我自己做得不是太好的就是“反思与发展”。一直以来,每天都忙忙碌碌的,难得停下来进行非常有系统的反思或者做一个年度发展规划,偶尔的思考和反思也只是片段性的,无法形成规律和系统。但我看《标准》里面特别加了这部分的要求,应该更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升吧。所以,以后我确实也需要再加强反思方面的工作,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尽量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工作习惯。当然,一个习惯的养成肯定要付出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真的把平时很随意在做的事情变成一种工作习惯的话,那是需要毅力的。
另外,像“教学设计”方面,我通常都会注意和侧重合理地、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利用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在帮助学生设计学习计划的时候也会做复习计划和预习计划等,但是“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的要求却提醒了我,要加强“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设计。这可能就会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要……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相关。这在以前的考核模式和机制下很难,就算是帮助他们做的话,也是比较一致的计划。如果考核的目标不改变,这件事做起来就有难度,如果能改变的话,做起来就会轻松一些。给教师制定专业的标准是挺不错的,但是如果是评价教师,对各个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说,是不是会拿这个《标准》来评价呢?在不同的评价机制下,教师做起来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真正要做到实处,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我觉得把《标准》里的这几项内容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贯彻。
在提升自我方面,一是要了解、跟上现在的形势,三年前的那届学生有可能跟三年后的这届学生完全不一样,如果想提升自己或者想做得更专业的话,就要从理念上更新自己,以适应和满足每一拨学生的发展需求,跟他们有一个更好的沟通平台,这样,我在工作中的收益才会更多。二是要不断学习,常充电。三是积极参与外省或者本省市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和资源共享,互相协助,把自己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才能够共同提升,共同进步。应该说“水涨船高”型的进步才是更好的进步。
(责任编辑:叶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