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公益走向共和

2012-12-29刘苏里

中国周刊 2012年12期

  杨鹏的书,有一个副标题: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组织规范之路。SEE,是英文Society(社会),Etrepreneurs(企业家),和Ecology(生态)的缩写,作为组织机构的名称,其正式写法是:Society of Etrepreneurs&Ecology(企业家与生态协会)。阿拉善是内蒙古的一个地名,该协会发起地点,该协会官方名称为: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 Foundation),简称SEE基金会。如果对该组织2004年筹划以来的历史沿革不清楚,读者首先会被上述名称搞糊涂,不知它究竟是协会还是基金会,叫北京还是阿拉善,已经是SEE了,为何还要“生态”……
  名不正则言不顺。上述“混乱”,据笔者所知,也正是SEE“组织规范之路”的副产品,或者更准确说,是其规范之路上的宿命——这里折射了企业家奉献公益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有尴尬,有无奈,有妥协,只有一点不变,即确定的目标:为公益而共和。
  杨鹏的书,记载了SEE将近四年走过的组织规范之路,颇严肃,也颇富戏剧性——故事情节蜿蜒离奇,一路荆棘,那些笔者熟识和不熟的角色,他们的智慧和生涩,勇气和拘谨,理想和算盘,合着每个人不同历史感的节奏,鲜活生动,跳出纸面。
  何为“公益”,什么叫“共和”?作者用故事诠释这两个读者并不陌生,但都多少引人猜测和遐想的学术概念。
  公益,并非公共利益的简(缩)写,“公共利益”是个政治学词汇,而“公益”是个社会学词汇。但两者的指向,有共同之处: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只是公共利益牵涉政府目标和行为,而公益与非政府组织(外国人称之为NGO)的目标和行为有关。然而,何来的“共和”呢?读者熟知的是,共和是个纯政治(学)概念,只限于标定政体性质时使用,比如“某某共和国”,有个电视剧,就叫《走向共和》,讲的是中华民国创立的故事,“民国”,指的是民主国,也就是共和国的意思,其古希腊原意是为“公民的公共事务”的政治体。
  杨鹏说,他讲SEE的故事,只讲了一半,他指的大概是“公益”这一半,其实全书主要讲的是“共和”,所谓“组织规范之路”,便指这层意思。但各位看客千万别生误解,以为这帮企业家欲意另立国家,或谋求建国。
  作者书中谈的共和,恰好取的是古希腊“共和”含义潜台词,所蕴含的精髓,即通过协商、沟通,求同存异,达至共识的精神。
  协商、沟通,并不意味着一团和气。在SEE“宪法”性章程,以及各类组织机构设立、运行等规范制定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矛盾、冲突,甚至走向分裂的故事,但所有这一切,正是SEE得以成功运行四年的基础。可以想见,一批在各自企业拥有“生杀予夺”之大权的人,商量着干一件公益的事,花多少钱恐怕还在其次,怎么花,谁决定怎么花才是关键。这件事没有规范,缺少约束,后果,估计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跟烂尾工程一样,烂尾好事也是比比皆是。投身SEE的这帮企业家,决心走出国人熟知的烂尾工程陷阱,把协会引上良性发展道路。
  并非一开始,所有人都抱有上述决心。过程中,艰难、痛苦,眼泪、诅咒,可以想见的故事,都发生了。最终,决心,成了大家第一个坚定的共识,决心做事,决心把事做成,决心把好事持续做下去,决心……寻着共和精神指引的道路,“决心”在每一个关节口上,留下了刻度。SEE了不起的实践,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杨鹏的书,再现了这一创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