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老北京
2012-12-29张亚利
中国周刊 2012年12期
张巍没想到传承老北京文化这么艰难。不过,他更在乎的是,传统文化背后的“老北京精神”,还回得去么?
23岁那年,张巍和家里人在拆除前的四合院老房子前照相,那时候一张照片一块钱,照片都带人,没舍得给空房子留个影,这是张巍到现在都很后悔的事儿。新家的墙上,挂着一扇老房子上卸下的红松木窗棂,像寄居的魂。他说,闭着眼睛都能想到老房子里的结构。
火种灯
今年5月29日一早,正在挤地铁的张巍接到一个电话,说他的网站有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关停。当天,他的老北京网就上不去了。
12年前,张巍花300元租了服务器,又花150元买了域名,建起“老北京网”,自称“掌柜”。那时候正逢互联网泡沫,张巍逆势而行,只想表达自己对老房子的哀思。
红松木窗棂的照片被挂上主页。张巍有空便在网站上上传大量找来的北京传统文化资料,连同自己拍摄的胡同、四合院图片。渐渐的,老北京网吸引了一批有老北京情结的人,这儿成了他们讨论文化传承的根据地。
2003年,张巍辞掉原来杂志社的工作专门做网站。
2004年,老北京网有了发帖讨论的论坛。
2005年,老北京“拍记队”成立,每到周末,几十人走街串巷拍胡同、四合院,想给北京逐渐消失的胡同留影立说。
韩硕是老北京网最早的粉丝之一,后来成了论坛“民俗版”的版主,网名“老北京人”。韩硕29岁,生于四代民俗世家,打小跟着老人说相声,2009年和朋友创办了相声剧社“嘻哈包袱铺”,主打“80后”旗号,传统相声里加入时兴段子,很受年轻人热捧。
老北京网没被封的时候,韩硕每天得空就上去,看看网友又发了什么帖子,跟大伙儿互动。“原来我们的圈子就很小,现在,圈子是没了。”
几个月后,现在,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老北京网”,仍然可以打开原来的链接,但网站首页上已经没有实质内容,只列出了100个其他网站的链接。
“老北京网网站系统调整中,在调整期间特精选100个北京顶级文化项目网址链接供大家浏览,感谢大家12年来对老北京网的支持。”这段话下面,是100个网址链接。
上面顶头,列着“道义·良知·责任·担当”八个大字,称为“老北京精神”。这是张巍自己总结的。
网页的最下方,打着一堆闲置物品的出售信息:摄影灯,摄像机,100幅大幅面装框老照片……
一片萧条。
不过,有心人可能会注意到,网站中间有个链接叫“火种灯”,点击进入,其实是原来的老北京网的内容。
“其实这么多年来老北京网干的事儿就像奥运会上的火种灯。任何城市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都会发生新老更替,但没人给传统文化自我修复和完善的时间。我们把老北京传统文化的魂先保存起来,到了想到办法的那一天,再起死回生。十年二十年后,将来的人会感激我们的。”
“火种灯”虽然通过租用外地的服务器云空间暂时保留了老北京网的内容,不过元气已经大伤,只有对网站有很深感情的少数粉丝还在新阵地上活跃。
刘阳是老北京网“历史地理”版的版主,这个版块儿以前是个热门,发帖量很大。不过现在,他也很少上去看了。“论坛的精髓就是互动和互补,现在外人知道的少,对外沟通没有了,只剩下几个人在上面自说自话还有什么意思?我自己都很少上去了,偶然一看还是10天前发的帖子。”
法治人物
“他们奔波、呐喊,像保卫自己的亲人一样,用影像的方式挽救着北京文化的印记。在一个古老城市被现代化冲击得摇摇欲坠的现实中,在我们借2008年奥运之际展现民族风情、传播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这个保护民间文化古迹的群体所做的努力显得异常珍贵,也体现了现代公民依法保护文物、传承历史的公益心和法律心。”
2007年,张巍代表老北京网胡同“拍记队”作为年度法治人物登上央视的颁奖台,西装革履,这应该是他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站在闪耀的聚光灯下。此后,张巍曾不断被文保单位和媒体授予各种荣誉称号,他也常受邀参加各种官方组织的出版、研讨会。不过,用张巍的话说,他只是个做事儿的人,从没把自己当名人看。得奖对他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终于获得“社会的认可”,他不再是“不务正业”的怪人了。
也是这一年,为了迎接奥运,北京城处处旧貌换新颜,包括给很多胡同刷上了新漆。张巍很反对,他说,这种颜色跟胡同的青灰不一样,这种漆,也是不符合文保要求的廉价漆,不仅起不到保护,而且过几年漆掉了,还会沾掉砖表面的釉面,反而造成破坏。当然,这些反对意见,张巍和网友也都只是在网上讨论讨论,“牢骚”一下。五年后,漆掉了,胡同又重新刷漆,再来一遍。
“我们一般不会直接找相关部门,但我们会把声音通过媒体或者专家传递出去。”因为网友的讨论、媒体的关注而间接影响一些工程的走向,在老北京网时有发生。
北京鲜鱼口挂牌保护的80多个院落,其中61个一度上了拆迁名单,老北京网网友核实后,向媒体和政协会员“捅了出去”,最终工程停了。
发现珠市口东大街213号明代的古庙铁山寺要被拆时,张巍立刻向媒体报料,“现在旁边盖了个假的,一直没敢挂牌子。”
这些敏锐的发现,都是老北京网的“拍记队”坚持拍摄胡同的成果。争取走到每一条胡同,敲开每个院子的门,记下每个门牌,隔段时间再回访和对照。长时间下来,拍记队成员已经练成鹰一般的眼睛。
现在经过北京的一些地方,一想到这儿曾因为自己而保留下一些东西,张巍就很欣慰。“老北京网的存在至少让北京的拆迁迟滞了10年。”
这话会让外人感觉夸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老北京网为老北京文化传承培植了“新的土壤”,城市保护,历史地理,民间习俗,文化生活,几大版块的版主都算得上年轻的专家了。做研究、发文章、说相声、做节目,各取所需,“老北京网就像个大宝库。”
在老北京网影响力大增之后,张巍说自己生活的1/3时间花在系统维护上,1/3花在找钱上,还有另外的1/3,是花在接受媒体采访上。不少外国媒体也把张巍列为北京民间文化的发言人。
不过,网站形式的略显过时,微博等新的传播方式的分流,以及种种其他原因,让老北京网的人气在最近几年进入下滑期,“最主要还是2008年奥运会结束之后,外部大环境没有了,那时,老北京网主要是契合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老北京网资深版主刘阳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老北京梦
“1948年胡同数字是3068条,2000年的时候是1200条,现在可能就500条。”
老北京网的胡同拍记队,几年来为网站收入了1400条胡同名称,这两年统计,一半都没有了。张巍说,“平均每个胡同有30个门牌号码,数一数电表就知道,一个院子里住6到8户,每户住3个人。院子里不到十分之一是相对完整的,其他的大杂院都破败不堪。这些完全不够承载老北京的文化了。”
什么是老北京文化?老北京网上,网友们一直在探讨这些话题,但似乎谁也给不出准确答案。
老北京网上曾有个热帖,题目叫“我是宣统人”。讲一个叫“凤凤”的农村姑娘,受插队知青影响,有一个北京梦,吹牛说自己是“宣统区人”,其实她想说自己是宣武区的。几年后,凤凤嫁给一个包头干部,成了城里人。几十年后,已经是老太太的凤凤来了北京,买了房,就在宣武区。大伙戏谑她,这么有钱,干嘛买南城的房子。
凤凤理直气壮地说:图的就是宣武区这三个字,了了我这年轻时的心愿!可她刚住上没多久,宣武区和西城区合并,“宣武”从北京消失了。
这是老北京网上典型的自嘲。
“昨晚在胡同中游荡,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长,讲着鬼故事走进漆黑的巷,还能想起儿时的恐慌,我还会犯坏掉头就跑,你被吓得紧追不放,多像小时候在一起傻玩,手里攥着洋画儿兜里还揣着糖。寒风与窗里的暖光相得益彰,逃离喧嚣少了迷失的彷徨,溜狗的爷们儿彼此在聊着家常,没那些虚伪的时尚才是北京的模样。”在北京电视台做主持人的阿龙也是混老北京网的,他创作的这类京味儿十足的微博经常引发网友的大量转发……
胡同是北京城市的名片,但由于城市规划等多种历史原因,代表中国传统建筑精神的四合院,渐渐变成了大杂院。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想住上通风透气、有抽水马桶的新式住宅,这是张巍不能否认的事实。
也正由此,大量商业开发以“改善居住环境”为名,将成片成片的胡同剃了光头,这让关注传统文化的人们捶胸顿足。非粗暴非铜臭地对待传统文化,既保留胡同又改善民生,这样的路径成了一种奢望。
几天前刚看好一个漂亮的院子要来拍,转眼面对却是一片废墟,这样的事谁碰到了都会欲哭无泪。张巍也经历了最初的流泪到最后的无奈。
胡同里,老人问,你们拍这干啥?
张巍说,拍给您孙子看。
老人说,那赶紧拍吧,再不拍就没了。
“老北京精神”
其实,如果只和张巍聊胡同、四合院、民俗等老北京文化,还只是浅层面的。在这些文化背后,张巍更希望传承的是他总结的八个字的“老北京精神”——道义、良知、责任、担当:
“道义,老北京饭馆吃饭,不是当时结账,年底一块结,吃了1100,您拿1000吧,那100块钱转到下一年,讲信。良知,北京人有公知感,见过大世面,爱憎分明,讲良心。责任,北京的责任很多,方方面面,但至少我们有传承文化的责任,有不愧对先人的责任。担当,敢说敢干,有骨气。”
在很多胡同的拆迁现场,中国式围墙上常刷有各类口号。新推出的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这两年的热门标语。
就是在这个时候,张巍想出了自己版本的“老北京精神”。“北京话说有面儿、局气(讲道理)、仗义、靠谱,这些是老北京人骨子里的精神气儿”,张巍说,自己的总结并不全面,但应该能让不少老北京人有共鸣。
某种程度上,张巍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自己心中的“老北京精神”。
12年来,张巍除了维护老北京网,没有别的工作,“银行卡里的钱一般不超过1000块。”
“我干事儿首先不是为自己干,大家是业主,我只是维护网站顺利运行,这是我的使命。我自己有个课题,新华社的王军有个《城记》,十多年后,我可能弄一套《拆城记》。网站只是我的一个工具,前十年搭建平台,后十年收集资料,再十年整理归纳。一个人能力有限,我尽量完成我的使命。”
十几年没有做其他工作,守着这么一个不挣钱还贴钱的网站,啃完老又“啃媳妇”,张巍自己都说,只有神经病才能坚持下来。“谁都知道我干的事儿有意义,但想是想,干是干,这是担当的问题。”
2005年,张巍的相机被偷了,一个网友直接上门送来500欧,说“战士不能没有枪”,一句话让张巍感动不已。网站系统维护,张巍在网站上募捐,总能顺利募到超出金额的捐款。张巍在网站上一一公布捐款信息和账务支出,包括请志愿者吃饭的开销。
除了抽烟、喝可乐,吃东西,张巍说自己基本上不花什么钱。有时候“请”朋友吃饭,约见媒体,张巍会带到后海的爆肚张去,那儿关系熟,老板一般给他免单。
介绍文化活动的劳务费、卖照片的收入、在媒体写小文章的稿费以及企业和网友的捐赠,这些都是张巍多年来维护网站和基本生活的收入来源了。竟然也过了12年。
虽然在圈内有一定影响,但张巍一直不愿意加入任何官方或半官方组织,熟悉的朋友说他似乎有些盲目抵触主流的东西,有些固执。张巍的网站也曾经闹过“官司”,因为一个合伙人想把网站卖掉进行商业化,张巍不干,要坚持网站的非商业性,“这样别人才会尊重我,网站的寿命才会更长。”
网站出事后,张巍开始考虑把网站捐给什么基金会,自己再去找份工作,但没什么眉目。其实这几年他就开始想找工作了,“这么多年,我已经习惯了孤独,有点儿与外界格格不入了。”
收录文字资料2亿字,图片50多万张,视频四五千小时。张巍尝试对老北京网做二次开发,做成像维基百科一样,进行更好的分类,但这是很大的工程。
最近,张巍一直在买新硬盘,给网站资料备份。“我怕我哪一天死了,这些资料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