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舌头”王科岐

2012-12-29周昂

中国周刊 2012年12期

  品酒师是白酒品质的灵魂。这位顶尖的品酒师,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西凤酒的“酒品”。
  寻常人喝白酒往往“一饮而尽”,有一种特殊人群则不同:一杯酒到手,他们会先观色,再闻香,最后入口,让酒液均匀地铺于舌面,把嘴闭严,让酒气充满口腔,从鼻孔溢出;或者通过上下嘴唇的张闭,让酒液在口腔中运动,让舌头的每一部分都能感受到酒香的变化,一般持续10秒后才吞下或吐出。
  这种高度艺术化的喝酒方式,只属于品酒师。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对每一种白酒的风格与质量都有细腻的把握,“舌尖对甜味比较敏感,你的酒甜不甜,用舌尖去感觉:舌两侧的边缘,它对酸味比较敏感;舌根对苦味比较敏感。因此你喝的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少以后,舌头没有分布,它感觉不到。”王科岐说。
  王科岐是西凤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级白酒评委、国家一级品酒师。后面两个头衔,对于每一个品酒师而言,都是很高的荣誉。
  无法量化的标准
  1983年,18岁的王科岐来到西凤酒厂,当了一名酿酒工人。适逢一年后西凤酒重新夺回了国家名酒的称号,厂里上下欢天喜地,做了很大规模的宣传,其中屡被提及的一个人物——工程师李大信,引起了王科岐的注意。
  当年3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召开了全国白酒评酒委员考核会议,最终选出了30名全国白酒评酒委员,其中,来自西凤酒厂的工程师李大信榜上有名。
  在白酒酿造工艺中,品酒人员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们不仅担负着产品质量把关的重任,并且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塑造、设计新的酒体。“勾酒的人,必须有很强的评酒能力。勾兑过程中,这个酒缺什么,需要加什么酒,需要加哪种口味才能变好都要懂。”王科岐说。
  人们在餐桌上见到的成品白酒,在最终出厂之前,都需要由他们反复品味,才能最终定型。有人说,一个上好的品酒师就是一个酒厂的灵魂,这句话并不夸张。
  1984年,荣获国家白酒评委的三十个人,无疑代表了中国白酒品鉴能力的最高水平,他们自然也是每一个酒厂的宝贝。时任酿酒工人的王科岐看到李大信的事迹,感想就俩字:“光荣!”同时萌生了一个念头,“以后咱弄个国家评委该多好。”
  正好,当时陕西省轻工业学校正在招生,王科岐复习了几个月,随同厂里三十来个青年人一起考入,就读于工业发酵专业。在此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品酒的知识,“上几杯酒,让你辨认一下,每个酒是什么香型。”
  中国白酒分为几大香型,清香、酱香、浓香、米香包括西凤酒的“凤香”,每一种都有不同的风味,国家为这些香型都制订了标准。然而,从表面上看,这些所谓的“标准”都是一些“只可意会”的词语。比如,酱香型白酒,其国家标准是“酱香突出,优雅细腻,酒体醇厚”等,凤香型白酒则是“醇厚丰满,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等。
  至于什么白酒能够达到上述标准,就得品酒师凭借技术和经验加以判断了。例如凤香型白酒要求“尾净悠长”,品酒师就要注意酒的余味,“口腔和鼻腔能感觉到,有些刺激性的,你喝到嘴里,感觉很明显。”如果达不到标准,品酒师则会在评语里更改一下,以“醇厚较丰满”、“尾净较悠长”等词语做评。
  1989年,王科岐结束了三年的学业回到西凤酒厂,一年后,厂里招收品酒员,一共五六十个人参加考试,录取者只有个位数,王科岐榜上有名。
  品酒绝活
  与在学校中受过的简单训练相比,想成为一名“国家名酒”西凤酒的品酒员,没有两下真本事不行。当年,王科岐参加的西凤酒厂内部品酒员考试,除了有对理论知识的笔试外,还要考核对酒的品尝鉴定能力,这些题目,很多都“刁钻古怪”。
  例如,对白酒“重复性”的品评一“上五杯酒,两杯是一样的,(品酒员)能评出哪个是一样的。”
  “再现性”——“先上五杯酒,品完后拿掉,再上五个,后面上的有的和前面的一样,如果你判断说和上个一样,给分。”
  “质量差”——“五杯酒,里面有质量好的,差的,像一个台阶一样,一号最差五号最好”,将它们打乱顺序,重新编码以后,“可能最好的还在第二位,最差的在第一位,要你品评。哪个好哪个坏,要排序排出来。”
  这些能力,尽管厂内的老评酒员会有一些指点,但更多还是得靠自己平时的训练,没有什么窍门,只能多喝多学。那时,王科岐每年都会收集全国各地的各种白酒,包括不同香型有代表性的名酒,同一香型档次不同的酒,如同神农尝百草般,“把这些东西都要尝一下,记下来,了解一下”,慢慢体会。“平常不喝酒,嗅觉很灵敏,不会表达也不行”。
  1995年,王科岐参加了陕西省白酒评委考试,是西凤酒厂六七个参赛者中两位被录取者之一。
  2004年,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在陕西、四川等五个省开展了白酒品酒师注册试点工作,王科岐参加了这次考试。其中有一道题,“五杯酒,有些人排序,说这个差一点,这个好一点,有些人当时说1、3号一样,有些人答2、4号一样。”大家说法不一。
  王科岐经过深思熟虑,给出的答案是:这五杯酒是一模一样的。结果,他是一百多位考试者中,唯一一位作对这道题的人。
  这次考试后,王科岐获得了国家首批认定的白酒品酒师资格。
  2005年11月,全国品酒技能比赛在湖北宜昌举行。这是全国总工会每年举行的三个行业大赛之一,全国著名白酒专家高景炎、高月明、沈怡方、梁邦昌等担任比赛评委。换言之,这是一场全国白酒品酒师最高水平的较量。
  参赛者首先由各省选拔,淘汰,从一万人中筛选出100人最终入围决赛。“平时省评委这些评酒考试,考酒度差,上来5杯酒,酒度一个和一个差5度。国家的考试只差3度,说不定里面还有几个是一样的,这个难度就大了。”
  而且,品鉴的方法也不再是简单地给白酒排序,而是结结实实地打分。“色、香、味、风格、酒体、个性,六个项,它是100分。颜色5分,香气20分,口味60分,风格、酒体、个性各5分,加起来是100分。”王科岐回忆,“这个酒的分值,假如是得90分,正负1分你就算答对了,它90分,你答88分就错了。”
  这场考试的前二十名,由国家予以表彰,王科岐获得第十五名,同时直接获得国家白酒评委资格。2010年国家评委换届考试,王科岐又蝉联了这一荣誉。
  市场需要第一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使自己的嗅觉、味觉灵敏,品酒师需要保持一些特定的生活习惯,例如,要保持精神状态良好,不能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早饭必须吃,否则上午空腹喝酒会烧心难受。如果是女品酒师,还不能化妆,避免外来香味干扰品酒。
  另一方面,人们对酒的偏好,也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而变化,这就要求品酒师不光从源头懂得技术工艺,还要思考消费者的喜好。
  2006年,王科岐进入技术质量部,任副部长,后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全面负责西凤酒的技术,质量,科研,勾兑等工作。王科岐现在已经带出了两位国家级白酒评委。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根据营销部门的市场调研设计酒样,把不同的酒样拿给消费者筛选,再由鉴定人员、职工拿意见,最终定型。这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
  今天,人们对白酒口味的需要是什么?王科岐认为从酒精度数上来说,从过去到现在是“往下走”的。与以往相比,现在的白酒要“绵、柔”,“喝起来口感比较舒服”。事实上,西凤酒的产品近三十年来也遵循着这样的变化,“原来有65度,后来在55度、45度、30多度。”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1年上市的高端酒“凤香经典”,分为52度与45度两种,并融合了凤香与浓香两者之长,为了设计酒体,西凤酒的勾兑班前后呈报了上百次小样。
  “因为不同地区,他们对酒的要求不一样,有些地方要酒度高一点,有些地方要酒度低一点。我们要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设计。”王科岐认为,消费者的需求是品酒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功课,“品酒员要有公正性,不能有偏爱性。不能说我喜欢高度,就说你这个低度不好。要公平、公正。”
  ——只有“公平、公正”,才能精准地把握时代脉搏。
  或许,这才是一名品酒师毕生追求的至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