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2-12-29
中国周刊 2012年12期
封面评论
我仔细想了想我从父亲那得到了什么。养育之恩当然不必说了,但说起走入社会的现实好处,好像什么也没有。不过,这倒养成我必须靠自己的习惯。反过来想想,我们批评现代年轻人拼爹,可更多不拼爹的人,可能只是没可拼的爹。或许,只有更多人“有爹可拼而不拼”,这个社会才算真正的健康。吼吼,真是痴心妄想啊。
——阚晴/腾讯微博网友
温柔的计生
那天,在饭桌上谈起来计生干部严厉的执法风格来,说起各种惨烈的事件和令人匪夷所思的计生标语,我们都说,估计80年代和90年代,是计划生育各种粗暴执法的高峰了。
家里的保姆陈大姐突然插话说,他们村里有个女人生了12个才生了男孩,计生办的人却一分钱没罚她,更没处理她。陈大姐是安徽人,也是人口大省,我们都很好奇,那里的计生干部怎么会温柔若此?
陈大姐说,这种情况,在她们村里其实也是独一份。计生干部不罚她,倒不是看她的面子,而是看她婆婆的面子。
那个婆婆也没什么来头,只是个普通的农妇,只有一个独子。年轻时,她老公比较早地出外包工、干活,她留在家里种地、照顾孩子。可她老公后来有了个相好,居然组成了个家庭,几乎不怎么回家了。
村里很可怜她,这个女人几乎可算没有老公,老了也没有个伴儿。等到她的儿子娶妻之后,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第二个孩子,还是女孩。全村的人都觉得,她应该有后代,这样以后才有指望,而后代当然一定是男孩。就这样,孩子一个个生下来,生到第十二个,才有了个男孩。
在这期间,村里的计生干部袖手旁观,一分钱也没罚。村里的其他人,包括陈大姐自己,多生的孩子,都需要交纳罚款。陈大姐说,12个孩子都活了下来,那个婆婆的后代——小孙子今年才24岁。
陈大姐并不清楚那12个孩子是否有户口,我推测,在那个年代,这些人口可能不会完整地出现在官方的人口统计中吧。
在如此全国高压的政策中,农村仍然暗暗地奉行着自己的规则。想想,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有些村庄习惯买孩子,警察执法会遭到全村人的攻击,也是村庄在执行自己的规则。
可这,不就是中国吗?
——王固/北京职员
记者手记
周口无坟
在遍地无坟的周口夜间,我坐车时有时会想,有没有可能看到百鬼夜行。和不少中国三线城市一样,周口又粗糙又性感,十字路口的墙角能看到“了仇”、“枪支”和“办证”的电话喷绘。周口通向各县市的公路两旁,遍布被推倒的坟头与砸毁的墓碑,还稍带出一种忍不住想骂娘的迷人。
起初听说周口平坟,第一反应是直冲脑门的意外。
我早已不再看中文小说,因中国小说家的想象力,远远比不上中国这片土地对于荒诞事件的制造力。
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河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作为一个中国河南人,我始终坚持前面论述的正确性。河南发生的不少新闻,总会让人瞠目:“怎么会这样呢?”多次反复后,我的神经已被我的一亿河南老乡锻打得粗粝异常,见怪难怪。
但是,平坟这事儿,居然还真就发生了,也的确让我意外。
我在周口五日,跑五个地市问了不下二十人同一个问题:你祖坟被平了,今后没处上坟祭拜,却能多打一点粮食——你幸福吗?
面对我对央视记者的拙劣模仿,这些周口人无一人愿意应答。不管他们是否姓曾。
他们或许正在心底痛骂:你这哪儿来的傻逼记者?把你家坟平了换粮食,你愿意?!
我必须开口问,我知道这话会扎伤他们的内心。我不得不深入他们的内心,去触摸一种情绪。几乎无一人内心百分百支持平坟,同时也几乎无一人站出来保护祖坟。这就是河南人。或者说,这就是中国人。
周口市扶沟县妇联主任周继红,是唯一的例外。
她带头平了自己老公公的坟,之后在全县举办平坟复耕演讲比赛。但她也对我坦言,虽然平坟时没掉一滴泪,等围观群众全部离开四下无人,她蹲在老公公的坟头,痛痛快快哭了一场。
其实,所谓“死人与活人争地”并没有宣传得那么严重。中国人对坟地的使用,大多不过数十年。除了大家族的祖坟,太多坟头都会随着风吹雨打、人物变迁而日渐消失。
向上数五辈,坟头在哪儿可能都不会知道。原因很简单:你不认识这些坟墓的主人,即使他是你的祖上,不认识就不会有太多感情,心底就不会太在意。
近日有财经媒体人微博发言,称今年是周口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关键年,太多项目需征用大量土地。10月20日,周口市第二批100个建设项目同一天开工,项目总投资382.51亿元。而官方的数据显示:周口仨月平坟200多万座,收复耕地近三万亩。按照占补平衡,周口市当政者完全可以把这多出的三万亩耕地全部征占。不管总数是否真有这三万亩。
只要他们敢。
——商华鸽/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