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设置游戏,激活科学课堂
2012-12-29叶卫东
中国教师 2012年18期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有思考地玩,带有智慧地玩”,并把“玩”当做一项科学探究活动来进行。因此,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地开发游戏资源,适当地运用游戏形式,以便激活课堂,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科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怎样在科学教学中设计和开展游戏活动,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科学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
1. 以学生年龄为前提,确保游戏具有较强可操作性
教师所设计的游戏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兴趣;并且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能令学生广泛参与。如果游戏过于复杂或难于操作,那么就会大大打击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教学的有效开展。
2. 以教材为指导依据,有的放矢地开展游戏
粤教版科学教材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紧扣《科学课程标准》,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的和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内容,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让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然而,在科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有时会在课堂上刻意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没有紧密联系的游戏。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乱哄哄的游戏中收获甚微。这样一来,游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必须以教材为指导依据,有的放矢地开展游戏,不能纯粹为了玩耍而开展游戏。
3. 以探究科学现象为目的,从“玩”中悟出科学道理
科学游戏必须具有探究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玩为学服务、以学引领玩,最终做到既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观察、发现、分析和操作能力,并从“玩”中悟出科学道理。
例如,在《看不见的空气》一课中,笔者在导入新课环节中设置了一个游戏:表演魔术“搞怪的空气”。先把漏斗放在一个空的透明的饮料瓶口,然后用胶带粘住漏斗和瓶口,使它们之间没有空隙,再把水倒进漏斗里。做完游戏后,让学生观察出现的结果:水留在漏斗里,没有流进饮料瓶里。接着,让学生猜一猜,“这是谁在作怪?”随后,笔者揭示答案:其实这是空气在作怪。“空”的饮料瓶子里充满了空气,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所以使得漏斗里的水无法流进去。最后,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空气占据了瓶子,那你能看得见瓶子里的空气吗?就这样,笔者顺理成章地揭示了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魔术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作出各式各样的猜测。答案一揭晓,就激起了他们对空气的探究欲望。
4. 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资源的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科学游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游戏类型主要有三种:猜想类、观察类和实验操作类。
例如,在教学《物体与材料》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猜想类游戏。在课前把准备好的不同材料装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让学生把手伸进袋子,通过触摸,猜一猜所摸到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猜一猜”的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所以学生在该游戏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乐于通过仔细地触摸和详细分析来认识不同特征、不同材料的物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又如,在教学《壁虎与小猫》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观察类游戏。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标本0IcfQWWpGW9dv/6MPgCvBbXpISR6XeJcaQaNyUF/B24=,了解壁虎与小猫这两种动物的外形。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壁虎和小猫的运动方式,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里,从而得出结论:壁虎是爬行类动物,小猫是哺乳类动物。最后,出示多种动物图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仔细地观察壁虎和小猫的外形,明确地区分其运动方式的不同,从而较好地区分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并能归纳出这两类动物的一般特征,进而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还如,在教学《红番茄》一课时,在研究番茄的果实这一环节,笔者开展了实验操作类的游戏。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和闻一闻。再让学生切开番茄的果实,观察果实的纵切面和横切面。最后,说说有什么发现。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后,许多学生表示虽然对番茄的果实很熟悉,但是通过切开番茄果实,对纵切面和横切面进行认真观察,才真正了解其果实的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二、科学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组织和开展科学游戏活动要突出科学性,这是与其他游戏的根本区别。在组织和开展科学游戏之前,教师先要充分理解教材,明确游戏的教学目标;在组织和开展科学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传授科学知识,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性认识获得科学知识。
以《看不见的空气》一课为例,谈谈组织和开展科学游戏的策略。
1. 游戏活动的材料准备要适用、充分
游戏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否适用、充分,直接决定了游戏的成败。材料可以分教具和学具两方面。
《看不见的空气》一课需要准备:教具包括课件、空饮料瓶、漏斗、玻璃杯、水和实验表格;学具包括小风车、空塑料瓶子和扇子各一个,多种形状的气球和塑料袋(保鲜袋)数个。以上材料缺一不可。
2. 游戏活动的操作要求应明确、规范
要保证每一个游戏活动能够有秩序地进行,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必须要制定明确、规范的操作要求,包括实验步骤、小组分工等。
游戏一:找空气。
实验操作要求:
(1)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2)可参照课本第45页中的办法,也可以小组合作设计出自己的方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3)每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找空气的方法。
游戏二:捕捉空气。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和牙签。
实验操作要求:
(1)以小组的形式使用以上材料进行实验;
(2)用手摸一摸、压一压、拍一拍、抱一抱有什么感觉;
(3)捏一捏,再放松有什么现象;
(4)刺穿塑料袋,手放在洞口有什么感觉;
(5)组长把大家所观察的结果填在实验表中(见表1);
(6)每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结果。
游戏三:空气有重量吗?
实验材料:一把尺子、胶带、四根细绳和两个气球。
实验操作要求:
(1)将细绳绑在尺子中央;
(2)用细绳把气球绑好,吊在尺子的两端,使它与中间的距离相等,让尺子保持平衡;
(3)取下一个气球并吹胀,然后用细绳绑起来不让它漏气;
(4)把吹好的气球重新绑好吊在尺子上;
(5)小组之间讨论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总之,在游戏活动明确、规范的操作要求下,学生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游戏,并在游戏中收获科学知识。
3. 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要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在科学游戏活动中,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只是袖手旁观,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适当地引导,以保证游戏活动更有效地开展。
例如,在《空气在哪里?》这个游戏中,笔者提问:同学们,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请你们用手摸一摸周围的空气,能不能摸到?学生纷纷回答笔者的问题。随后,笔者说:空气,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它确实存在呢?让我们动手找找空气在哪儿。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快!最终,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有目的地动手实验,一步一步地揭开了空气的神秘面纱。
三、以游戏形式将科学延伸至生活
课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有趣的科学游戏作为学生的周末作业,将科学知识从课堂延伸至生活。
例如:在教学《清清的水》后,布置以下的作业:
科学游戏《浑水变清水》
(1)问题的提出:有时候,打开水龙头,出来的自来水浑浊不清,让人头疼,怎么办?
(2)你需要准备:一杯不干净的水和磨碎的明矾末。
(3)实验操作步骤:把明矾末放在水杯里搅拌几下;观察发生的现象。
(4)问问父母产生现象的原因,或在网上查找资料。
科学游戏既是学生打开学习科学知识大门的钥匙,又是学生探究科学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在科学的教学中适当地设计和开展游戏活动,不断地研究如何以游戏活动来促进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小享小学)
(责任编辑:徐苹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