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垂范千秋
2012-12-29吴婵
中国教师 2012年18期
编者按:本栏目前两期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实践先驱及其改革,也探讨了流传至今的熠熠名作中蕴含的深厚思想。本期秉承以往的“微视角”,推出新主题——国家领袖与教育事业。
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反映出国家的民主化水平,“科教兴国”不是“中国特色”的标签。现代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的衡量标准,其根本不在于先进的炮弹、坦克,不在于持续增长的GDP,而在于人的素养与智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依靠各种类型的教育完成。国家如何挑起这个重担?国家领袖作为精英,在向普通民众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仅仅是一场政治作秀,还是真正的热忱与抱负?本期选择了中国老一辈革命领袖徐特立和美国著名总统杰斐逊,说说伟人背后或众所周知或略有耳闻的“教育小事业”。
徐特立(1877—1968),原名懋恂,字师陶,湖南善化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经历了清朝末年、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事革命和教育事业七十三年。他对教育的著述是为时代立言的,其教育思想有很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他“并不是特殊的个人,而是一定时代的社会代表”,被称为“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的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一、革命篇——忠诚至终,勇于奋斗
徐特立身上保留着帝制时代与封建政治作斗争的印迹,他曾为了要表示上书请愿实行宪政的诚意割去了小指尖。当徐先生看到自己崇信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改革失败,谭嗣同等惨遭杀害,之后义和团的反帝国主义爱国运动又被八国联军镇压,中国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激愤至极,做《书愤》一诗:“为恶既无恶报,为善又无善报;何必安分守己,不做土匪强盗?”充分表现了其对旧社会的痛恨,对国家处于亡国灭种之危难的痛心,以及革命的决心与勇气。
毛泽东是徐特立在长沙师范的学生(徐特立评价毛数学很糟),他的学生很多后来也都成了共产党。徐特立对革命忠诚至终,正如1937年1月30日徐特立六十大寿时毛泽东写给老先生的信里所言: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朱德亲切地称徐特立为“徐老头”,说他既是一个革命职业家,又是一个教育家,说他是耐劳忍苦的模范,那些悲观失望、想掉队落伍的人,想起“徐老头”的样子,就立刻精神振奋地跑起来了。他评价徐特立“你是革命模范的人,你是革命前进的人。不管历史车轮转得好快,你总是推着它前进的”。
二、生活篇——正直乐观,不畏艰苦
1905年,徐特立28岁,通过了长沙城宁乡速成中学的初试,因无钱交复试费,同赴考场的某人,虽素不相识,却送钱给他。徐特立刚开始甚为感激,但后来想到“受恩多,则立朝难”,认为受私恩不能秉公理,故作《言志》诗以自诫:“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非同泽柳新梯弱,偶受春风即折腰。”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面对他人的恩惠,徐特立依然能够不变其志向,不因偶受私恩而“点头折腰”,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忠于信念的精神与气魄。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大批青年投入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年,徐特立随湖南省的勤工俭学学生去法国,大货轮“波多斯”号从上海拔锚起航,驶向欧洲大陆。海上阴晴不定,有时瓢泼大雨,巨浪排空,有时又烈日炎炎。徐特立为了省钱,就栖身船尾,找来一张有靠背的椅子,既当坐凳,又当床,还当临时写字台。至于头顶,他找来一块帆布,烈日下当做阴凉的华盖,下雨天当挡雨的房顶,半夜寒风来临时它又是保暖的毯子。吃的更艰苦,能够用一小碗西红柿热汤咽下干硬的馒头,算是难得的享受了。当时与徐特立同船去法国勤工俭学的一共有18人,这些人中有的垂头丧气,有的后悔,有的埋怨,有的叫苦连天,徐特立却以坚毅、冷静的态度对待这一切。在四十多天的海上漂流中,他从来不叫一声苦,不讲一句丧气话。遇到风平浪静的时候,他又谈笑风生,给大家带来旅途的欢乐,一扫同行中的郁闷气氛。徐特立的忍耐、顽强、乐观赢得了每一个旅伴的赞许。
“波多斯”号航行到缅甸首都仰光补充给养时,徐特立一行上岸观赏缅甸风光。仰光有一位大学校长见识多、阅历广,获悉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到仰光来了,十分高兴。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增加学生们的见识,校长诚恳地邀请他到该校演讲。盛情难却,徐特立欣然如约。他见解新颖、语言幽默、雅俗共赏的讲话赢得如潮掌声。讲演结束以后,这位校长又请他题词。徐特立才思敏捷,即席挥毫楹联一幅:“万里旅居巡市井,百年长计课儿孙。”此举成为缅甸华侨中的美谈。
同行18人从上海到法国,有一位姓赵的衡阳人,“系某师长之本家,到法携1 800元,尚未进学校,即函电交驰,向家庭索款”。而徐特立只花了四十五块银元,预备的盘缠还剩了许多。
三、教育篇——鞠躬尽瘁,不辞劳苦
美国驻华记者埃德加•斯诺是徐特立在陕北结交的朋友。在他的《西行漫记》中谈到与徐特立的交流:
一天,我们正在谈话的时候,他开始一一列举他的一些困难。“同我们所估计的几乎一样,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你知道吗,陕北和甘肃的人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这里的人平均一生只洗两次澡—— 一次在出生的时候,一次在结婚的时候。他们不愿洗脚、洗手、洗脸,不愿剪指甲、剃头发。这里留辫子的人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多……还有许多其他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愚昧所造成的,我的任务就是改变他们的思想状态。”
1934年徐特立随军长征到达陕北,直至抗战结束,在陕甘宁边区度过的近十个春秋里,积极倡导和推动边区的教育事业。徐特立在这里的工作从零开始,物质资源非常有限,甚至连印刷机也在战火中破坏了,教学的印刷就用油印和石刻;由于封锁,不能买到足够的纸张,他们就自己造纸。他们从群众中间训练了几十名教师,在群众文化学校担任义务教员。
为了能够更快地在群众中扫除文盲,共产党开始在有限范围内使用汉语拉丁化拼音。他们用二十八个字母,据说可以发出几乎所有的汉语语音,并且编了一本袖珍小字典,把最常见的汉语辞句译成多音节的容易认读的词汇。《红色中华》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其中有一部分是用拉丁化拼音出版的,徐特立在陕西保安镇挑选了一班学生进行试验。他相信繁复的汉字将来在大规模教育中终究要放弃不用,为简化汉字、推广拼音做了大量工作。
在其自传中,徐特立说自己一生的职业和事业就是教书。从蒙馆、初小、高小、中学、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他都任过教员。在高等师范当教员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他爱教小学生。他私人创办过两个高级小学和一个初级小学,其中有一个高级小学办了十三年。创办过一个二百人的初级女子师范学校,三年后因遭遇大革命失败而停办。创办过一个男子师范,有四百名学生,因没有能力支撑下去,移交给长沙县去办了。创办学校的资金来源,据他自己介绍:
每日多上课两小时,一月多得六十元,分给两个高小用。家留在乡下,节省日用,谢绝一切应酬,绝对不请朋友吃酒肉和茶点。
小学不收费用,师范收费减少到私立学校一半之下。改良教法,自己做刻苦的模范,这样来发动教员和学生爱校的情绪,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和人力上物质上的一切帮助。
徐特立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莫大的希望,热情鼓舞青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1959年12月8日,他特意写信给青少年学友们,说:
我每次看到你们热情的来信,都似乎亲切地看到你们像花朵,像春芽,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地活跃在我的周围……你们的条件胜过我们,贡献也该多,应该一代胜过一代。重说一遍:你们应当比前一代怀更大的志气,抱更大的理想,负更大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兴旺!
1962年12月20日,徐特立应《北京晚报》记者丁浪之请,写下了如下的题词:“青年人任重道远,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留下来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发扬前辈的革命精神。”
作为教育家,徐特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接收国民党留下的学校和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自从“大批判武训”的政治运动以后,他就很少谈教育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他对后来的“反右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都有不同的看法,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的徐特立,最后在忧郁中离开人世。徐特立的思想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公德到私德,至善至美,随着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徐特立先生的名字不但不会渐传渐淡,反而会与日同辉,永昭史册。
本文根据以下材料整理而成:
[1]江来登,孙光贵.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武衡,谈天民,戴永增编.徐特立文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