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意

2012-12-29黄新强

中国教师 2012年18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得到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虽然在备课时做了周密的预设,但由于每个学生认知方式、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在教学中难免会有学生打破教师精心的预设,创造“意外惊喜”的现象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和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把突发的和意外的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本文就化学学科中最易出现意外的几个教学环节来阐述如何巧妙地将意外资源为己所用,让课堂回归本真。
  一、捕捉课前的意外,活化课堂
  想让学生刚上课就被你优雅的言行举止所折服,或被你精彩的开场白所吸引,或被你的情景表演所感染,教师就必须察言观色,充分利用刚上课时的意外资源,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把学生下课时放飞的心收回到课堂之中。例如,在熵变的教学中,因为熵变是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且考试大纲对熵变的要求不高,因此很多教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淡化处理,有的干脆把这部分内容变成阅读课。而我觉得这部分内容能为今后更难的内容奠定基础,因而想认真备课。但是能不能上好熵变这节课,我心里没底。那天,上课铃响了,我走进课室,学生们还在叽里呱啦地讨论刚发下来的月考试卷,我刚准备生气,但灵机一动,眼前这种混乱的情形不正与熵变的教学内容存在关联吗?于是,我放弃了课前的教学构想,悄悄地与前排的一些学生交流起来:“乱吧?”他们笑了。渐渐地,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们都望向我。我淡淡地说:“同学们好!”学生们习惯性地站起来说:“老师好!”学生们本以为我的下一句台词是“同学们好,请坐下”,可没想到我说:“同学们,本节课的内容已经上完了。”学生们诧异了。我认真地说:“这节课的内容我确实已经上完了,你们由刚才的混乱状态变成现在的安静状态是一种混乱度减小的变化,化学上叫做熵变小于零,记为△S<0。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变化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因为人总是喜欢热闹;然而,在上课的铃声和我等待的目光的共同干预下,你们变得安静了,这是一种自发形成的变化,有关这部分的内容请同学们看课本。”
  面对课堂上学生的混乱的场景,我放弃了课前的教学构想,这种灵感来源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日有所思,课前才能有所想”;课堂上学生的混乱,这本来是不利于教学的意外情形,教师却灵机一动,将其和熵变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激活了教学。于是,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课堂诞生了,师生在此既弘扬了个性的灵光,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意外,活化课堂
  化工生产的过程,就是化学实验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化学生产过程在课本中通常以化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由于化工生产的复杂性和化工流程图展示的不完整性,所以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奇谈怪论而使教学 “节外生枝”。例如,在氯碱工业的教学中,我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观察工艺流程图,明确每一步骤的目的,对比分析示意图中的原材料与目标产物,弄清原料转化为产品过程中涉及哪些基本原理和分离提纯工艺,结合化工生产流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见图1)。
  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个细心的学生提出:“上边的左出口分离出去的是淡盐水,为什么不把食盐电解完?那样不就可以不用分离而直接得到氢氧化钠?不是更省事?”其他学生也附和道:“是啊,怎么会这样呢?”面对学生期待的眼光,我说:“把氯化钠全部电解完,这在实践中行不通,所以就出现了流程图所呈现的结果,为什么我们所学的放电顺序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中的第一个讨论题:“在氯化钠溶液中存在Na+、H+、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