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与文化

2012-12-29谢维和

中国教师 2012年18期

  谢维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班级社会学、课程社会学等。多次参与教育部组织的重要政策法规的研讨和制定以及专业学科的调整与规划工作。
  学校教育改革是个世界性的难题。随着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知识的迅速更新和一系列信息技术的革新,教育越来越成为让人觉得既很重要但同时又问题重重的领域。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世界范围,教育改革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繁重的任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同时还有非常高的期待和大家对学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育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改革的措施、思路、建议和规划,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在我看来,对一个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恐怕还是文化建设,要通过文化来办学,通过文化来管理,通过文化来育人。不管有多少好的建议、措施,都离不开文化。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路径。因为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活动,学校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机构,学校里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是文化。大家也许会问,你这不是大白话吗。看起来谁都知道,可是实际上往往并不见得都照做。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就是一个例子。有些人可能认为,学校是一个教学机构,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机构,要博物馆干什么?据说过去有一个政策,规定了学校应该和可以建什么,包括礼堂、图书馆都可以,但没有博物馆,因为它认为学校只是个教学机构。实际上,博物馆是一个大学非常重要的部分。由此可见,对大学是不是一个文化机构的认识还是有一些差异的。从根本上讲,大学是一个文化机构,而且它是大学最根本的性质。所以学校在引进一些暂无用武之地的人才的时候,有的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说他一没有对应的课程,二没有学科背景,把这样的人引进来做什么。殊不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看上去似乎没有用武之地的他们很可能就会成为大放异彩的奇兵。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对大学作为一个文化机构的认识可能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到位。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教育,包括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人才,也需要钱。但我个人感觉同样缺乏和需要的是思想文化,以及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越是发展到一个更深的层次、更高的高度,这一点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所以我就想围绕“教育与文化”这个问题来和大家谈三个方面。
  一、批评与反思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和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包括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用我们培养的人才、创造的成果和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去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结构的调整,维护社会稳定。大学的稳定往往是社会稳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如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包括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如果说前面是讲发展的话,那么从改革的角度看,扩大学校的自主权,适应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增加投入,若干重大课题项目的政策支持,以及校车和营养餐问题等等,这些本该不一定属于教育做的,现在教育都去做了。所以没有理由说,中国的教育没有成绩,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我去伊朗参加过一个教育论坛,当我介绍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时,许多人都为中国所取得的成绩赞叹不已,而我讲的还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尽管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工作,有这么多的改革,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而且现在学校的老师们都累得不得了,连周六周日都没得休息,但是,社会对教育、对学校的批评却不绝于耳,而且是越来越尖锐,对学校的信任和老师的尊敬好像也不如以前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应该想想其中的原因。我给大家讲几个例子。中国人民大学在食堂里建了一部电梯,主要是为了照顾年老同志上下方便。电梯刚好是建在窗户边,谁知一不留神就被说成有观光电梯的特征了,结果被大批特批,说学校搞观光电梯,弄得和宾馆一样,太奢侈了。第二个例子,有一所著名大学要盖一个宾馆,想用学校一个很有名的景点来命名,同样也受到了校内外的批评,以致于最后不得不改名。我的母校厦门大学,本想在培养MBA和EMBA时开一门高尔夫球课,结果也受到了指责,说你到底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为谁服务,是为贵族还是为老百姓服务。学校的人性化服务和校园开放更是如此。就我现在所在的清华大学来说,有一次新生开学,当时学校和社会是一片反对父母送孩子上学的声音,而且学校能提供的接待条件也有限。有几个送孩子报到的家长在外面弄了铺盖休息,被记者看到了,就说学校太不人性化,不给家长提供住宿。一到周六日,学校就成了大公园,旅游的目的地。在校园对外开放的问题上,学校到底该怎么办呢?有人说清华不是你一个人的清华,是全国人民的清华,你怎么回应?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现在大学还成了审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对象。我们的教育和学校怎么了,社会对教育和学校还信任吗,教师还能够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敬吗?对于这些批评,可能有这样几种反思。一种可能是,社会各界的期望过高,所以产生了低评价;还有一种可能是,人们不理解教育和学校的改革;也可能是教育不够专业化的缘故,所以谁都懂,都能说两句。我觉得教育和学校自身不能简单地或情绪化地对待这些批评,而是应该全面看这些问题。
  我个人认为,人民群众对学校的期望是非常恰当的,因为社会还把学校看成是一个文化机构,而没有把教育和学校看成是一个经济机构、行政机构或是商业机构。人们还是把学校当做文化机构,是怀着这样一个很崇敬的假设和期待来批评学校和教育。应该说,他们非常了解情况。近年来,教育和学校的改革发展可能有点偏离文化的要求。应该说在我们的改革中,文化和文化要素的含量也可能稍微少了一点。同时,他们也非常专业,看到了学校和教育的公益性是其在社会中得以立足的根本。当然,这里还有学校作为一个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应该如何处理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关系,如何实现一种文化机构在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重建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批评体现和反映了社会与人民群众对教育和学校的要求,反映和体现了社会对教育和学校的一种深切的期待,即教育和学校应该是一个社会和人们可以寄托、信任和尊敬的文化活动的殿堂。所以,加强文化建设也是教育和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我认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育和学校应该进行文化回归,包括真正成为一个文化机构,真正加强文化资源建设,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
  二、教育与学校的“道理”
  我认为,教育规律与学校办学规律,是教育与学校文化最根本的依据,对于文化和学校机构而言,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我的非正统的理论。什么是教育管理或学校管理,怎么定义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呢?大家可以从教科书,从《辞海》里找到很多定义。我在首都师范大学工作的时候,我自己给学校管理下的定义是:学校和教育的管理,就是把“理”管好。学校文化或者教育文化,关键体现为这个“理”,即学校和教育的道理,也就是教育和学校办学的规律。在这里给大家做个比较,政府管权力,企业管利益,学校管道理,学校管理最终追求的是效果,政府追求的是效率,企业追求的是效益。大学文化关键是要把学校的道理搞清楚。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学校里的科研管理与评价,如何能够做到科学化呢?怎样才能做到科研评价的合理性呢?理科、工科、文科到底怎么来评价,包括社会科学。我给大家举一个通过引文分析来说明不同学科特点的例子,这是我读罗伯特·莫顿的一本书时他讲到的。他通过对不同学科刊物引文的比较研究,分三类探讨了不同学科在评价上的特点。他指出,在物理学科中,以《物理学评论》等为代表,大约60%—70%的引文来自五年内的出版物;在社会科学中,以《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英国心理学杂志》为代表,30%—50%的引文来自于五年内出版物;在人文科学中,以《美国历史评论》《艺术论坛》《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为代表,10%—20%的引文来自五年内的出版物。由此可以发现,自然科学知识更新得很快,新知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对这类学科的管理上应该有很强的时间感。而人文社科知识更新得要慢,时间越长越能考验它的价值。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按照文化和科学的规律来办事。我还可以从人才培养的道理这个角度再举几个例子。在培养与塑造这两个概念上,教师工作的特点之一是“培养性”,指的是具有一种帮助和扶持的性质和特点,而并不是一种决定性的工作,否则就陷入了一种单纯的行为主义。就是说要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文化资本传承的基本规律,知识传递的效果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接触时间是成正比的。教育“浪费”的道理,真正的浪费是什么呢,杜威说最大的浪费是教育的隔离,即学校教育与我们的社会和实践隔离开了,把不同的学科隔离开了。这些就是学校的文化,文化讲的就是一种价值观念。所以,我有一个简单的判断,就是一个学校教学资源的质量取决于这个学校文化资源的质量。一个人不怕穷,最怕别人说他没文化,一个学校最怕的也是没文化,只要有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其他东西少一点也没关系。通过对国际上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外校长的不同的演讲特色进行分析,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差别。中国的有些大学校长经常在报告中说我们学校有多少博士点学科、多少硕士点、多少一级学科、多少重点学科、多少个实验室、多少个国家项目、多少科研经费等等。国外的一些重点大学校长经常讲的是他们的办学理念、他们的思想和学校传统、学校中最让人夸耀的精神。这就是一种差异,一种文化。从学校和个人角度,怎样才能体现一个人有文化呢,我认为理想、境界、态度、气质、品位真的都很重要,这些都是人才质量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拿境界来说,有高境界和低境界。高境界,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看得远,你的视野就开阔,就不会太在乎眼前的小利,就更容易知道什么有价值。有人批评我们现在的教育问题是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凭没文化。我在清华对学生的建议是,要有栋梁特质,大师潜质,君子气质。人们常常认为,中国的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特别是经济增长,缺乏的是两个短板,创新人才与科学技术。但我个人认为另一个同样重要但缺乏的短板是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思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成熟的重要标志。学校,尤其是大学,应该是出思想家的地方。我在清华曾经说,要少做一些事情,但要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其实这个更难。我认为新思想是创新的基础,而思想障碍是创新最大的障碍。
  三、文化传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
  我们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去什么地方寻找资源来促进文化的回归?我觉得文化传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源泉,当然也包括实践、学习国外的经验、本校的传统等等。我们讲一个学校的特色也是讲她办学历史中积累下来的学校精神与文化。说到本校的传统,问大家一个问题,北师大的传统大家了解吗?曾在北师大工作过的那些名人的名言你们了解吗?例如,鲁迅先生当时说过一句话,说北师大的老师是中国人的老师。如果不了解,就不算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不算一个合格的校友。
  接下来我们可以参看一下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经验。以犹太人的《塔木德》为例。它是流传三千三百多年的羊皮卷,一本犹太人终生研读的书籍,犹太教口传律法的汇编,地位仅次于《圣经》的典籍。在希伯来语中,“塔木德”是教学或伟大的研究的意思。我不敢说犹太教的思想对教育有多大的直接影响,但从《<塔木德>、课程和实践:约瑟夫·施瓦布和拉比》的介绍看,著名教育学家约瑟夫·施瓦布的教育思想的确反映了犹太教的影响。施瓦布关于学科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他认为学科知识必须被理解为仅仅是题材而已,是关于事物和事件的合乎需要的分类,即为方便规范的研究而设计的分类,学科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们是人为的但却是合乎需要的虚构。而令人烦恼的是,实际问题习惯于在完全不同组群的事物和事件之间游移不定。换句话说,他的观点认为,外部世界和真正的现实世界不是学科分类所能真正表现出来的。学科是我们方便认识事物而做的区分,真正的问题是需要去研究的。像这样的思想,就跟他们的思想传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此,中国的文化经典,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大量教育思想与理论的经典,也是非常重要的源泉。学教育的一定要学中国的经典。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管理学教授陈明哲先生说,大学的这个道理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文化,尤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学管理的理,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礼”。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国著名学者潘光旦对教育有这样一个理解,说教育实际上叫“位育”,就是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他该去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位置、这个位置对他的要求以及他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一些经典,包括《论语》《大学》《学记》《中庸》等,构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教育体系,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下面我简单地就《论语》和《学记》中的部分内容给大家做个介绍和说明。《论语》将教育和学习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过去有个说法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二十篇中,第一篇是《学而篇》,第二篇才是《为政篇》,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充分说明教育与学习的地位。其中对学习的阐述,并非仅仅是读书之意,而是“自觉不如而仿效”,先了解学生缺什么再去教,也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所谓的好学,则是指“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师母从浙江大学毕业时,他们的校长竺可桢先生给她写的毕业留言是“人生三忌,即吃饭忌饱,做官忌巧,出书忌早”,我觉得讲得很好。我们对“学而时习之”中的“时”字的理解通常是“学习就要天天不断地复习”。这只是理解了其中的三分之一。这个“时”字,在中国教育思想中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有“身中为时”“年中为时”“日中为时”等意,这种观点讲的是时间对人的生理、心理及其学习的影响,还是值得参考的。关于学生的说明,国学大师爱新觉罗·毓鋆曾经对他的学生说“中国之学尊生,《易经》谈生生之道,《论语》讲人生哲学,学生学的是人生,学如何抚慰苍生、造就苍生,学为苍生谋”。关于教师的说明,《论语》中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关于对人的评价,孔子说“观过,斯知仁也”,认为应该从一个人的过失或过错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仁”的要求。此外,在《中庸》和《大学》中,甚至包括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都有许多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点。
  所以,我最后的结论就是:一所没有文化的大学,不管其设备条件如何好,都不能说是真正的好大学;一所大学如果不能传承和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不能算是一所真正的好大学;一所大学如果不能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有所创新,不能对世界的文化有所贡献,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好大学。最后跟大家说一幅画,清代乾隆皇帝的《是一是二图轴》,我在意的不是画本身,而是上面的字。第一句“是一是二”,它告诉我们,看事情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今天看是这个样子,明天是那个样子,你看是这个样子,别人看是那个样子,所以要避免片面性,要从不同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第二句话“不即不离”,实际上讲的是中庸,做事情要有一个度,不能靠得太近,也不能离得太远。做事情要恰到好处,不要过分,保持一个恰当的度,这样才是妥帖的。第三句,“儒可墨可”,讲的是儒家的学说可以,墨家的学说也可以,博采众长,有容乃大。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去尊重这样的文化,发展这样的文化,我们的教育改革又“何虑何思”(图轴的第四句)呢?
  (责任编辑:艾巧珍 孙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