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

2012-12-29

中国教师 2012年18期

  “中国教育本身就需要教育。我们齐心协力,通过标准答案的方式把一百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但是有些民族和有些国度把一百个孩子变成了二百个孩子。这两个民族单是在智力的较量上,在世界性的宽度和深度的较量上就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知识分子应该有那么一点反思甚至是惭愧。”
  作家刘震云以教育为例批评当下知识分子,呼吁知识分子要有创见:“有的知识分子不是知识分子,而是知道分子,从幼儿园小班到博士生毕业,考试非常好,再把这个知道反过来,再从幼儿园小班的教育开始,没有任何创见。”
  “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话,怎么行?”
  上海小朋友吴董的外婆为她报了暑期公益沪语班。该班由上海新闻晨报发起,由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教师王丽丽任教,辅导上海市小朋友学说上海话。吴董所在的小学并不赞成学生暑期在外面补课,但对沪语班则大力支持,并鼓励吴董“上完课,回去当小老师,教教其他小朋友说上海话”。目前,听得懂却说不来,已经成为上海小朋友在沪语交流上的通病。这不仅仅是上海小朋友的困扰,全国各地方言土语的弱势,甚至消失,让即将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不知乡音何味了。
  “我要成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
  寒门出贵子。鄢陵县彭店乡刘拐村今年出了第一个清华大学生,主人公刘羽家境贫寒,出生时双手只有3个完整的手指头。考虑到家境,刘羽专门报考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定向生。被录取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不但包了他的全部学费,还可提供一部分生活费。刘羽说,他的成功秘笈是“不懂先不问,因为别人讲的知识,永远没有自己钻研出来的记得牢”。
  “我可以接受奖励,但不接受资助。”
  18岁的张朝阳来自郸城一高,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678分的好成绩。家境贫寒的他拒绝了学校和社会提供的资助机会,选择了去打工挣钱。高考后张朝阳在一家建筑工地打工,他说:“我要靠能力吃饭!”“打工和旅游差不多,都是见识一些新东西,打工也同样能长见识,很多事情都很新奇,比如很多灯之前我没见过,还有测水平线的工具以前也没见过。”
  “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吊丝,捡不完的破瓶烂罐。"
  这条标语出现在一高三班班级板书上,由该班学生编写。标语出现在网络上后,引起热议,学校表示这是宽松环境中学生的自由言论,不会禁止。虽然不干涉,但或许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好好学习也未必就能避免上述“杯具”呀,关键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态去摸爬滚打!""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化,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
  大学开学,迎新标语不再仅是“欢迎新同学”,浙江大学紫金港的另类标语迅速赢得新生追捧。有网友表示,如果当年我进大学报到,看到这样的迎新标语,我一定会义无反顾地爱上这个学校。
  “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伤害着整整一代少年儿童”。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炮轰奥数。多年来奥数与升学的挂钩,已让这项数学“思维的体操”成为众矢之的。前两年,广州市曾对1 000名少年儿童进行了一个“梦想大调查”,竟然有不少孩子的梦想是“永远不要再上奥数课”。奥数,俨然成了一些孩子的噩梦。
  “爸妈的工作好,和老师的关系好,自己学习好。”
  新时代学生眼中的“三好学生”定义一定让教师家长大跌眼镜,但这句话是否可以解释为:在学校春风得意的学生,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老师的积极关系,以及自己功课上的成就。在学校过得不开心的学生,则可能缺乏其中的某项。正可谓“幸福的学生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学生却各有各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