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三新授课中的应用——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

2012-12-28朱春艳

化学教与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石蕊二氧化碳性质

朱春艳

(江苏无锡市华庄中学 江苏 无锡 21400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三课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在教材编排上,是继氧气、单质碳等物质学习之后,进入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启蒙课。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 其中学生对二氧化碳比较熟悉,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 本节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 本课题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堂课的重点是采用探究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实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学会从化学视角来认识二氧化碳。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二氧化碳的知识,如碳酸饮料,植物的光合作用等,鉴于此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本节课的内容。 而实验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很想进行一些探究性实验,但是学生对于实验的过程不熟悉。 因此,在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并总结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主要设计的思路是通过对展示的一瓶无色气体可能是何种气体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并且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运用学生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思考和推断。 通过实验,验证和归纳得出CO2的一系列性质。 再通过回忆基本的概念,区分得出CO2的性质。

四、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演示并分析实验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实验的剖析和对学生的组织,引导,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领悟知识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安排部分简单且安全的实验来让学生设计并完成,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教师的演示实验应着重引导,将分析实验的任务留给学生去完成,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自主得出实验学习的结果,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一瓶气体,让学生猜想可能是何种气体,思考验证方法。

学生:观察,思考,验证。

一位学生上讲台,演示验证该气体。

教师:板书,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介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气体,结合前面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板书,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过渡:那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 演示, 在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约四分之一体积的水,振荡,观察塑料瓶变瘪。 思考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塑料瓶中压强减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所以瓶子变瘪。 那么根据此性质,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制汽水。

教师:你能如何证明汽水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动手实验,在汽水瓶上连接一个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 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

过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么在溶解的同时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也就是说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呢?

教师:演示实验:取一些塑料瓶中的溶液,滴几滴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提出问题,谁使得石蕊溶液变红?

学生:猜想,二氧化碳? 水?

教师:验证:(1)在紫色石蕊试纸上喷水

(2)将紫色的石蕊试纸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现象:两张试纸均不变红。

结论:说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红。

大家的猜想不成立,再想想?

学生:思考,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能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石蕊变红。

教师:演示,将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水反应,那么生成物是什么呢? 将石蕊试液滴入稀盐酸,稀醋酸中,石蕊均变红。 所以二氧化碳与水也反应生成酸。

教师:板书,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师:演示

现象: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分析(板书):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教师:讲解:下面请大家把黑板上的性质分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记载在化学书上。 阅读书本116 页内容,小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影片: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小结:(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2)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3)温室效应的危害

(4)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六、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问题驱动

本节课从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出发,通过实验一步步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能够保持较高的思维活跃度,通过三十分钟的新课学习,学生最终圆满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实验,亲身体验

本节课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 其中既有验证型实验,也有研究型实验和拓展型实验,呈逐步深入递进的关系。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 分析对比最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亲手实验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掌握的不只是枯燥、干瘪的“化学方程式”,而是“眼见为实”的实验现象,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3.激活旧知,建构新知

教学总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新知是在旧知的某一连接点上生长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有关知识掌握情况,注意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获得知识的桥梁,激活缩短新旧知识的距离,以旧引新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比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通过对二氧化碳收集方法的回忆来得出CO2的物理性质; 通过学生熟悉的用澄清的石灰水的回忆来验证CO2的化学性质,进而学习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这样的教学便于学生接受和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紧密联系生活

化学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接触化学、学习化学,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创设化学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例如,汽水,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在这节课中出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有所用,化学就在身边。

猜你喜欢

石蕊二氧化碳性质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抓捕”二氧化碳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五环式探究实验教学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pH传感器在测定石蕊和紫甘蓝浸出液酸碱度中的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云南凤凰山石蕊科地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