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致陪舱人员脑空气栓塞2例
2012-12-26赵津京潘树义胡慧军刘澍昕
赵津京,潘树义,陈 晓,张 禹,杨 晨,吕 艳,胡慧军,刘澍昕
高压氧治疗致陪舱人员脑空气栓塞2例
赵津京,潘树义,陈 晓,张 禹,杨 晨,吕 艳,胡慧军,刘澍昕
目的 探讨常规高压氧治疗中陪舱人员出现脑空气栓塞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防治方案及预后。方法 总结我科救治的2例资料,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探讨常规高压氧治疗中陪舱人员出现脑空气栓塞独特的发病特点。结果 常规高压氧治疗中,陪舱人员减压时发病,多有屏气或咳嗽动作;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大泡;早期临床症状时轻时重,与活动及体位变化相关联;易误诊为减压病、脑型氧中毒或肺气压伤。加压治疗是最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绝对压宜控制在4.0~6.0 ATA,加压治疗前需备好气胸救治器材。高压氧治疗次数依肺部病变而定,预后同发病至再加压治疗间隔时长相关。结论 脑空气栓塞属危重疾病,临床中须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尽早再加压治疗。常规高压氧治疗前需加强宣教,胸部影像学检查排查有助于减少脑空气栓塞的发生。
脑空气栓塞;高压氧;加压治疗;肺大泡;陪护人员
常规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是通过空气加压,在1.6~2.0 ATA环境下吸纯氧的一种治疗方式,它可以迅速提高人体动脉血氧分压,增加组织的氧含量、毛细血管氧气弥散率和有效弥散距离,改善脑和周身组织缺氧,减轻组织肿胀等,在国内外医院广泛开展。HBO治疗过程分为快速加压、稳压吸氧、缓慢减压3个阶段。减压过程中,部分舱内人员由于换气不当,可出现肺气压伤、突发脑空气栓塞,常表现为减压过程中突然发作的意识不清、言语不能、肢体功能障碍;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易误诊、误治而错过“黄金救治期”影响预后。本文结合我科救治的外院常规HBO治疗中出现陪舱人员脑空气栓塞2例诊治资料,探讨常规HBO治疗中陪舱人员脑空气栓塞发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1 患者,女性,44岁,既往体健,突发意识不清26 h,于2007年6月4日16:30入院。患者2007年6月3日14:00首次陪同丈夫在外院行常规HBO 治疗(2.0 ATA,加压15 min,稳压60 min,减压25 min,患者未吸氧),减压出舱前3 min突然出现头晕、浑身无力、意识模糊,舱内其他人员无类似症状。急至当地医院急诊,行心电图、头颅CT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后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外院初诊为“减压病”,予紧急再加压治疗(3.0 ATA,持续时间约4 h,具体方案不详),出舱后病情无明显改善,表现为意识不清、四肢痉挛、右侧肢体偏瘫,转诊至我科。入院查体:心、肺、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上下肢体肌力0~1级,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上下肢体肌张力减低,左侧上下肢体肌张力正常;右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入院后即行颅脑MRI+弥散加权成像(disper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图1):双侧额、顶叶皮质区多发散在缺血梗死灶,左侧半球为重,脑水肿明显。综合患者发病特点诊断为脑空气栓塞。立即在医务人员陪舱下再次进舱加压治疗,治疗方案为“我国空气潜水减压病加压治疗方法Ⅳ”,初始为5.0 ATA,后依据症状改善程度加至6.0 ATA,总时长304 min。出舱时患者意识转清,可正确回答问题,右侧偏瘫症状改善不明显;同时,给予抗自由基、改善脑循环、激素等药物治疗。第2天,予常规HBO(2.0 ATA)治疗1次;查肺部CT示左侧肺部有一肺大泡(图2),后停止HBO治疗。继续予上述药物治疗至意识恢复正常,肢体偏瘫逐渐好转,1周后恢复至右侧肢体肌力4级出院。出院前复查脑MRI示:双侧额、顶叶皮质区多发缺血梗死灶明显减少,水肿消失,但遗有少量坏死灶,以左侧半球为多。后随访4年病情平稳,工作、生活基本正常。1.2 病例2 患者,男性,48岁,既往体健,突发意识障碍、阵发性抽搐52 h于2012年2月7日18:03入院。2012年2月5日14:00在外院首次陪朋友行常规HBO治疗(2.0 ATA,患者未吸氧),减压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四肢无力,出舱约5min意识不清,呼之不应,约30 min后出现阵发性手足抽搐。当地医院诊断为“氧中毒”,急予镇静、抗癫痫、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2012年2月7日转诊至我院,转运过程中患者间断意识清醒。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腹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呼唤可睁眼,不能正常应答,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睁眼反应E3+言语反应V3+动作反应M1=7分;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四肢无自主运动;腱反射对称(+),双侧Babinski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急行脑MRI+DWI(图3):未见缺血梗死灶。肺CT(图4):左肺下叶近壁层胸膜可见肺大泡,左侧胸腔少量积液,肺纹理增粗,左下肺可见斑片影。血气分析未见异常。更正诊断为脑空气栓塞。立即予再加压治疗,治疗方案为“我国空气潜水减压病加压治疗方法Ⅲ”,初始为3.0 ATA,后依据症状改善程度调至4.0 ATA,总时长283 min。治疗全程由医生陪同,备胸穿包以防肺大泡再次破裂引发张力性气胸。出舱后,患者意识即转清;同时,给予抗自由基、改善脑循环、促醒、降颅内压及激素等药物治疗。共行HBO 1次。后患者逐渐好转,意识恢复正常,1周后复查头颅MRI+DWI示(图5):双侧额、顶叶皮质区多发片状缺血梗死灶;复查肺CT(图6)示:肺大泡稍缩小,胸腔积液减少,左下肺斑片状影消失。继续药物治疗,出院时共济功能稍差。随访2个月病情基本稳定。
图1MRI+DWI示皮质缺血梗死灶
图2 CT示肺大泡
图3 入院时MRI+DWI
图4 入院时CT示肺大泡
图5 入院1周后MRI+DWI示缺血梗死灶
图6 入院1周后CT示肺大泡稍缩小
2 讨论
脑空气栓塞,俗称脑气栓症,是脑栓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各种原因导致气体栓子进入循环系统,栓塞于大脑动脉末端,引发神经损伤、精神障碍等系列病理变化的临床综合征。症状出现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并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丧失。临床上引发脑气栓症的常见原因有心脏手术、肺手术、肝脏手术、血液透析、介入治疗、静脉输液等,常规 HBO治疗也可发生脑空气栓塞。常规HBO治疗中,如减压不当或正常减压时出现喉肌痉挛或屏气,可引发肺泡破裂,出现脑空气栓塞。陪舱人员多不吸氧,栓塞气泡主要成分为氮气,不易被机体吸收,常表现出较吸氧人员脑空气栓塞病情更重。近年来陪舱人员脑空气栓塞发病呈上升趋势,由于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不够,易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本文2例患者早期均未准确诊断而遗留轻度病理性神经损害。
2.1 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 脑空气栓塞属危重疾病,可在常规HBO治疗氧舱的压力、合理的暴露时间、规范的减压方案下发病,多表现为减压过程中突然发生、快速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精神智能损害症状。气体具备“飘移”特性,症状出现随气泡栓塞部位改变而变化。本文2例是常规HBO治疗的陪舱人员,既往体健,减压过程中发病,未吸氧,急性神经功能缺失和障碍为主要表现,早期症状时轻时重,与脑空气栓塞主要症状相吻合。有报道称[1],脑空气栓塞栓子为接近常压的空气气泡。当肺泡内外压差超过80 mmHg时,肺泡就可能破裂,引起肺组织撕裂,气体并不立即进入血管;当肺内压回降到与外界气压平衡时,肺静脉从塌陷状态恢复,将气体从破裂口吸进入肺静脉,形成气体栓子。气体栓子通过肺静脉系统,随血流进入左心室;继而进入人体循环的动脉系统,最后呈弥漫状栓塞在大脑动脉的末端,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本文2例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肺大泡,是否原发性或继发性尚不明确,减压过程中容易发生破裂,追问病史减压阶段有屏气动作,符合肺气压伤导致脑空气栓塞病理基础。脑空气栓塞影像学特点,有报道[2]称头颅MRI可表现为病变部位多发性,可累及双侧大脑,以额叶及顶叶多见,形态不规则,双侧不对称。本文2例头颅MRI均示:双侧大脑额叶、顶叶皮质区多发不规则、斑片状缺血梗死灶,与报道相似。脑空气栓塞主要出现额叶和顶叶皮质的病灶,皮质分支动脉阻塞原因考虑患者多为直立或坐立体位发病,由于密度的原因,空气栓子经左颈总动脉直接上升至大脑顶部。另有报道[3]称,因颅神经、脑组织损伤有延续反应,脑空气栓塞早期(24 h以内)多数也可无CT、MRI检查异常发现。本文例2发病48 h内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后期复查才发现明显梗死病灶,提示早期头颅影像学未见异常,亦不能排除脑空气栓塞诊断。2例肺部CT均发现肺大泡,与Rivalland等[4]报道相一致,提示肺大泡亦或可成为脑空气栓塞预防筛查的重要指标。2.2 鉴别诊断及误诊分析 脑空气栓塞常在肺气压伤基础上发病,容易与减压病、脑型氧中毒相混淆,四者在发病环境、起病形式、病理基础、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上有部分相似,但各具特点(表1)。急性脑血管病与其区别较明显:急性脑血管病既往多有高危因素病史,有明确的病变责任血管和血管支配区域的功能障碍,头颅CT或MRI可见特异表现。临床中,脑空气栓塞发病率低,临床医生对其概念不明确是出现误诊、误治的主要原因。本文2例早期均未准确诊断而影响治疗效果。
表1 脑空气栓塞、减压病、氧中毒、肺气压伤鉴别要点
2.3 加压治疗及预后影响 高气压下气体溶解度增加,HBO治疗可改善“缺氧→细胞水肿→进一步缺氧→细胞变性坏死”的病理过程。脑空气栓塞,一旦确诊,再加压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5]。本文2例再加压治疗出舱后即清醒,疗效确切。48 h内是再加压治疗的“黄金期”。有报道[6]称脑空气栓塞有效治疗时间窗可有明显的延长,72 h内均为有效治疗时间。其原因可能是气泡的堵塞不完全,尚有一定的血液可通过,被堵塞血管的远端没有形成固定血栓。本文例2患者发病52 h转院至我科后加压治疗有效。提示:即使因各种因素延误了治疗,当条件具备时,也应立即再加压治疗。再加压治疗还可预防“气体漂移”引发的其他组织或器官进一步损害。脑空气栓塞再加压治疗压力选择宜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表现、是否合并肺大泡而定,治疗时加压控制在4.0~6.0 ATA为宜。再加压治疗后不宜多次进行常规HBO治疗。本文2例再加压治疗中均根据患者症状进行了适当调整。因肺大泡是高压氧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关于脑空气栓塞伴有原发肺部疾病或肺大泡的加压治疗,再加压前须做好充分准备。如伴有气胸的患者要行闭式引流,可带闭式引流瓶进舱[7],必要时可请胸外科、呼吸科协助处理;对肺大泡靠近胸膜者,进舱前备好胸腔穿刺包和闭式引流瓶,对肺大泡稳定的患者可试验性进舱治疗。本文例2患者加压治疗时,备胸穿包,减压过程安全、放心进行。脑空气栓塞虽然再加压治疗达到了“溶掉”气体栓子的作用,但气泡机械性梗阻的同时引起的继发性血管炎症反应、内皮损害、气泡表面小血栓形成等还是要给予积极药物处理。本文2例结合再加压和药物治疗,疗效满意。例2患者肺CT示肺部渗出、胸腔积液,未予抗生素治疗,1周后复查胸腔积液、渗出影明显减少,考虑系肺气压伤所致征象,并非肺部感染,提示该类患者抗生素使用可慎重。脑空气栓塞预后同发病至再加压治疗间隔时长相关。本文2例均遗留轻度器质性损害症状,考虑系发病至再加压治疗间隔时间偏长。2例均发现肺大泡、减压中有屏气史,提示常规HBO治疗前仍需严格把握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重点人群胸部影像学排查可避免肺大泡或肺部疾患患者进入舱内,同时加强治疗前健康宣教,降低脑空气栓塞的发病率。
[1]王岩,孙玉亮,李杰静,等.空气潜水后肺气压伤导致气胸和脑动脉气栓1例[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0,17(2):封三-封四.
[2]张华伟,张玉梅,郝洪涛,等.潜水员肺气压伤合并脑气栓症的影像学表现[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9,16(1):52-54.
[3]Rider SP,Jackson SB,Rusyniak DE.Cerebral air gas embolism from concentrated hydrogen peroxide ingestion[J].Clin Toxicol(Phila),2008,46(9):815-818.
[4]Rivalland G,Mitchell SJ,van Schalkwyk JM.Pulmonary barotrauma and cerebral arterial gas embolism during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J].Aviat Space Environ Med,2010,81(9):888-890.
[5]Tekle WG,Adkinson CD,Chaudhry SA,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response to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among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iatrogenic cerebral arterial gas embolism[J].Neurocrit Care,2012,Epub ahead of print.
[6]潘树义,潘晓雯,孟祥恩,等.高压氧治疗致严重脑气栓症1例[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9,16(1):60-61.
[7]周山,潘树义,张禹,等.潜水加压舱加压结合高压氧治疗脑气栓症6例[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12):1362-1363.
R743.33;R459.6
B
2095-3097(2012)01-0060-04
10.3969/j.issn.2095-3097.2012.01.016
100048北京,海军总医院全军高压氧治疗中心(赵津京,潘树义,陈 晓,张 禹,杨 晨,吕 艳,胡慧军,刘澍昕)
潘树义,E-mail:psy9992011@163.com
2012-04-16 本文编辑:徐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