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例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2012-12-25沈爱华鲍昌俊胡建利李陆逊羊海涛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布尼亚流行病学血小板

沈爱华,鲍昌俊,胡建利,李陆逊,羊海涛

(1.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 210009;3.溧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溧水 211200)

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了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重症病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救治无效死亡[1-2]。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等省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监测工作,经过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研究发现,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是该类疾病的病因之一[2-3],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2]。2010年9月29日卫生部公布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以“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命名实验室确诊病例[1]。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和其它已知的出血热疾病一样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人类对该类疾病的流行特点尚不完全清楚,为了探讨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对2011年在江苏省溧水县境内实验室确诊的6例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为该病临床诊断及今后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的诊断标准

病例的诊断标准依照卫生部印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1]。疑似病例为:具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有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或(和)白细胞降低者。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为确诊病例:(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1.2 实验室检测方法

采用RT-PCR和Real-time PCR病毒核酸诊断方法进行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采用Mac-ELISA、间接免疫荧光(IFA)抗体测定、微量中和试验等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利用早期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接种Vero、Vero E6等细胞或其他敏感细胞,用Real-time PCR病毒核酸诊断、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确定是否分离到病毒[1-4];实验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和急性传染病防制所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平行完成。

1.3 流行病学调查

采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中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一般情况、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调查。调查者由接受培训的溧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行病学专业人员担任。

1.4 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SPSS 13.0进行数据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Excel 2003绘制统计图表。

2 结 果

2.1 流行概况

2011年溧水县共报告16例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诊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病人6例,其中1例因治疗无效死亡,发病率为1.42/10万,死亡率0.24/10万,病死率为16.67%。在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采集病例所在地健康人血清标本240份,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SFTSV总抗体阳性1份,阳性率为0.42%。

2.2 主要临床表现

有发热(6例)、乏力(6例)、全身酸痛(5例)、畏寒(4例)等全身中毒症状;有食欲减退(6例)、腹泻(5例)、恶心(4例)、呕吐(2例)等消化道症状;有浅表淋巴结肿大(2例)症状。详见表1。

表1 6例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主要临床表现Tab 1 The primar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6 cases with SFTSV infection

2.3 临床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计数减少6例,范围在(19~65)×109L-1;白细胞计数减少6例,范围在(0.7~1.9)×109L-1;淋巴细胞数减少6例,范围在(0.2~0.6)×109L-1;中性粒细胞数减少6例,范围在(0.3~1.2)×109L-1;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5例,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例,磷酸肌酸激酶升高6例,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5例,乳酸脱氢酶升高6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5例,胱抑素C水平升高5例。详见表2。

表2 6例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1)Tab 2 The primary laboratory findings of 6 cases with SFTSV infection

2.4 分布情况

第1例发病时间为4月21日,最后1例为7月9日,病例集中分布于4~7月份,其中4月份1例,5月份2例,6月份2例,7月份1例。病例高度散在分布全县6个不同乡镇,男女各3例,所居镇村均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年龄最小的53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65岁,所有病例均为农民。

2.5 流行病学接触史

各病例之间无流行病学联系,呈明显散在分布;5例病例的居所位于村边、山脚和山中;所有病例村中动物身上(羊、犬)均发现有蜱,2例有明确的蜱叮咬史,2例否认有蜱叮咬史,2例不知道;6例均否认接触过类似病人;5例家中饲养家禽或家畜等动物,所有病例均无野生动物接触史,3例发病前在家中发现过老鼠;所有病例均有野外活动史,2例有采伐史,3例有割草史,1例有采茶史;所有病例均无外出旅游史;29名密切接触者血液SFTSV核酸检测阴性。

3 讨 论

2009年以来我国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和辽宁等省份发生的病死率较高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经国家疾控中心研究确定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感染,命名为SFTSV[2]。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例多散发于呈丘陵地貌的农村地区,发病时间一般始于3月份,高峰期在5~7月份,可以延续到11月份。中老年人群易感,患者中97%为农民[4]。研究人员已在长角血蜱中检测到SFTSV的RNA,而且这些RNA与患者体内分离到的SFTSV的RNA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蜱虫叮咬而得病,尽管大部分病例发病前没有明确的蜱叮咬史[2-3]。已经发现该病毒可以感染牛、羊、犬等脊椎动物,且在牛、羊、犬血清中检测到SFTSV抗体,但该病毒的传播途径尚需更多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室研究才能得出结论[4]。

从我县2011年确诊的6例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例人群分布特征来看,男女无性别差异,因病例数少与之前国家疾控中心的研究女性病例多于男性的结果略有不同[2,4]。时间分布上,我县发病时间集中于4~7月份,与相关研究结果[4]一致。是否与我县蜱类的数量及活动高峰相一致,以及是否与我县该时间段采摘茶叶活动有关,因病例数量较少很难判断,需要今后长时间更多病例资料的积累和蜱密度消长调查来验证。在对可疑传播途径调查中发现,病例发病前有明确蜱叮咬史占33.33%(2/6),高于国家疾控中心的研究结果。5例病例住所在村边上,紧靠山边或在山坡上,周围灌木、杂草丛生,5例病例家中饲养家禽或家畜等动物,大部分病例家中均养狗,50%病例发病前在家中发现过老鼠。另外我县丘陵地区乡村普遍放养家禽、家畜和犬类,居住环境中鼠密度也较高,提示这些动物可能在新型布尼亚病毒传染给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也与该病呈高度散发,传染源来自于居住的周围环境(媒介生物或宿主动物)有关。此外我县在2007发生一起家庭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后来的回顾性调查研究证实是一起人感染布尼亚病毒病聚集性发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此次聚集性病例中二代病例均接触过首例病例的血液,提示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可能[6]。因此我们对2011年所有6例确诊病例的29例密切接触者均采血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阴性。可能与我县自2007年起全县每年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相关培训,医务人员对该病有了初步认识,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及时加强了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有关。

6例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酸痛、食欲减退、腹泻,临床特征不典型,与普通感冒、肾综合征出血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疾病很难区别,临床上很难及时作出诊断,极易误诊,延误治疗。从6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看,所有病例除血小板和白细胞呈进行性下降外,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均有显著变化,提示该病毒具有泛嗜性,多脏器损伤明显。此外6例病例中3例病情较重,其中1例死亡病例76岁,有脑梗死、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等严重基础疾病史,以致感染新布亚病毒后病情进展很快,迅速发展成多脏器功能衰竭,另外2例重症病例也同样有脑梗死、高血压病2级等基础性疾病史,提示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容易发展成重症病例。

目前已经确认江苏省存在SFTSV的流行[7],我县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在我县丘陵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有较高的感染风险,且目前对该病既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又无有效的疫苗可供使用,因此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加强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和早治疗,做好医务人员和陪护人员的个人防护,防止院内感染。做好农村群众健康教育,增强个人防范意识,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使公众正确对待疾病的发生,消除因疫情发生而引起的社会恐慌。

[1]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yjbgs/s8348/201010/49272.htm.

[2]YU X J,LIANG M F,ZHANG S Y,et al.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1,364(16):1523-1532.

[3]张永振,周敦金,熊衍文,等.中国淮阳山地区新蜱传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出血热[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3):209-220.

[4]李德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2):81-84.

[5]吕燕宁,窦相峰,王小梅,等.北京地区动物及蜱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携带状况的初步调查与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1,18(2):33-36.

[6]BAO C J,GUO X L,QI X,et al.A family cluster of infections by a newly recognized bunyavirus in eastern China,2007:further evidence of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J].Clin Infect Dis,2011,53(12):1208-1214.

[7]张文帅,曾晓燕,周明浩,等.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杂志,2011,26(9):676-678.

猜你喜欢

布尼亚流行病学血小板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控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格电视主播辱骂普京引俄强烈不满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宝鸡市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