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会馆京城会馆的一颗明珠
2012-12-24郭仪
文/郭仪
台湾会馆秉承清末四合院民居风貌,并扩大了规模,加入了骑楼、拱墙、琉璃饰品等台湾特色的建筑元素,成为北京会馆的一颗明珠。北京的台湾会馆是大陆唯一的台湾会馆。历史上,台湾同胞往来京台两地从未间断过,其中许多人曾在台湾会馆落脚。台湾会馆的存在,是台湾与大陆,台湾同胞与祖国密切联系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北京天和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马明
漫步在会馆,欣赏着《中华魂•京台情》京台交流史展览的一幅幅老照片,让人不禁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眼前的台湾会馆,放佛一下把宝岛台湾浓缩在眼前,看到的,触摸到的,感受到的全是空气中浓的化不开的两岸骨肉深情。
情系台湾会馆
台湾会馆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修缮的台湾会馆分地上地下两层,地上一层主要是贵宾接待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中华魂京台情”展览区。展览采取实物(文物)与图片、多媒体相结合等形式,再现历史上台湾人在京的活动,展现会馆历史及京台两地交流史。地下一层是多功能会展区,用于开展各种会议会展等活动。台湾会馆展示台湾民俗文化,开展两岸交流,使之成为人们认识台湾的一个窗口。
“我先后在几家五星级酒店及会所担任管理职位,2009年台湾会馆重新修缮,我受天和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委派到台湾会馆项目任职,负责日常工作。”谈起与台湾会馆的渊源,天和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明娓娓道来。
与之前在五星级酒店以及高端私人会所的工作经历不同,马明坦言在台湾会馆的工作堪称“毕恭毕敬”。他说:“台湾会馆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主题酒店,这里接待的客人非同一般,除了北京市政府的领导,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台湾的同胞、两岸高层和知名人士;接待水准要求很高;其次工作意义重大,新修缮扩建的台湾会馆作为历史文物,见证台湾与祖国的血肉亲情;作为一个窗口,展示台湾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作为两岸高层活动场所,服务于对台工作;台湾会馆是岛内、海外和大陆各省市台胞乡亲的‘家’,以此推动两岸民间文化交流。”
记者参观后发现,修缮后的台湾会馆把相邻的云间会馆、福德禅林一并作为台湾会馆的构成部分,地上由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组成,保留了明清风格,并充分开掘了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由原来的400平方米增加到3800多平方米。
与台湾会馆毗邻的台湾文化商务区,以阿里山广场为中心,台湾风情市集、美食餐饮区、台湾映像生活美学馆、映像台北潮场、四合院会所、台湾会馆六个板块充分展示了台湾的风貌。
在台湾会馆的展厅里,全是台湾特色商品。各式各样的台湾琉晶石是这里的主角,他们或造型典雅、如佛似仙,或造型随意、飘逸自然。净雅的颜色和如水的透感,充满灵气,其中一件叫“满荷包”的琉璃作品,重达143公斤,堪称镇馆之宝。而在一旁的artkey创意文化商品,更是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脸谱图案的旅行箱,后汉画像砖似的笔记本,无一不表现着台湾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外来元素的兼容并蓄。小小物件,也体现了台湾文化的精髓所在。
马明介绍,多功能会展区经常举办一些台湾知名人士的画展。2011年9月1日举办了许坤成与翁美娥夫妇的画展。许坤成夫妇1992年同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由许坤成开创,并携翁美娥共同拓展的“后立体派”,使他们在台湾艺术界备受推崇。
此外,在台湾会馆内,还树立着清末时期台湾举人“五人上书”的纪念铜像。1895年满清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正在北京科举考试的五位台湾举人汪春源等人联署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据称,“五人上书”早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吃,是了解台湾的一种方式,台湾全省319个乡镇,各地皆有可囗小吃。欲满口腹之欲,可到每个歇脚处品尝各类香醇美食,闻一闻台湾的味道。台湾会馆餐饮还没有营业,内部陈设全部按照台湾的餐厅风格进行装饰布置,墙壁上装饰有台湾的客家花布,颇具台湾民间传统风格,室内陈设从家具、餐具到摆件古玩一应按照台湾风俗。听马明介绍,餐厅正在与台湾的当地厨师接洽,他们届时将请来当地经验丰富的餐饮专家打造台湾会所最具台湾特色的风味美食。
置身台湾会馆,可看到古朴的北京四合院加入了骑楼、拱墙、琉璃饰品等颇具台湾特色的建筑元素,让每个台湾同胞来此都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8月初,第二届前门历史文化节开幕,作为活动的重头戏,“爱上邓丽君”歌曲演唱会在台湾会馆举行。马明动情地说:“现场,一首接一首的邓丽君歌曲赢得阵阵掌声,通过邓丽君经典歌曲演唱的方式,追忆那个年代的激情岁月与隔海乡愁,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展现了浓郁的台湾风情。”据马总回忆,当时在民俗文化体验区来自台北木偶剧团的布袋戏表演深深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布袋戏是台湾本土的一个剧种,表演手法比较细腻,活灵活现,非常具有民俗特色。
徜徉于台湾夜市
在前门大街的大江胡同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到百年老店里寻觅台湾根源、到国际品牌店体验台湾科技、去台湾美学生活馆创意采风……大饱眼福之后,还能直接转入美食餐饮区大饱口福。这个地方叫“台湾映像”,是京城第一座以台湾风情为主题的商业区,让老百姓在北京也能领略独特的台湾文化,品味台湾的风情。
徜徉在台湾主题商业街上,聆听着邓丽君那百转千回的歌声,时间仿佛凝固在那个悠远又让人回味的岁月;休闲餐饮区品高山茶文化;得意典藏将博物馆文明带回家;台湾魅力老街汇集了台湾各种风味小吃及民俗工艺品特色小店,是台湾民俗风情的集中展示。“前门•台湾映像”主题商业街,集休闲餐饮、旅游、文化传播于一体,借会馆文化这一载体进行充满文化意味的商业化运作,一方面让普通大众了解台湾文化,了解台湾与大陆历史上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打造地域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文化与商业结合的道路。
马明介绍说,台湾的夜市可溯自清朝末年的庙会与市集,这是人们早期休闲与社交的主要场所。随着两岸文化交流日益增进,北京刮起的“台风”也愈来愈强,台湾文化现已被更多的大陆民众所了解和喜爱。比如在年轻人很喜欢的电视剧《转角遇到爱》中,罗志祥、大S就常去夜市约会。通过他们的演绎,很多年轻人知道了夜市小吃“蚵仔煎”。在台北的士林夜市,生炒花枝、阿宗米线等都是闻名美食。
“台湾夜市”涵盖了整个“台湾映像”区域,除了景观中心阿里山广场外,还有台湾风情市集、台湾美食餐饮区、台湾映像生活美学馆、映像台北潮场、四合院品牌总部会所、台湾会馆六大区域。市民和游客在这里仿佛亲临台湾街头,不仅能饱览台湾景点,尝遍台湾美食,还能深层阅读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
开创京台交流的新篇章
2010年5月7日上午,具有百年历史的台湾会馆重张揭幕仪式在前门大江胡同隆重举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及夫人连方瑀女士在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国台办主任王毅等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的陪同下,出席了台湾会馆的重张揭幕仪式并参观了新落成的台湾会馆及在此举办的《中华魂•京台情》展览。
展览利用原有的台湾会馆地上建筑布置,包括“台湾会馆的变迁”、“在北京的台湾人”、“京台交流新篇章”、“美丽的宝岛台湾”四个单元内容,既展示了台湾的魅力风情,更将不少珍贵实物直接搬到展室,如巧夺天工的脚趾陶艺,台湾油伞,以及色彩缤纷的台湾少数民族服装,让古老的会馆散发了青春。
台湾会馆自修缮后开业至今,已经接待上万人次。连战先生对北京市重新修缮并扩建台湾会馆十分赞赏,他在致辞中强调,这一举措顺应了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的需要。岛内外的台胞对新旧台湾会馆的巨大变化感到非常惊喜,对会馆内外装修处处体现的台湾味和现代化感到特别满意,对北京市委、市政府关怀台胞,为台胞办实事、好事更是从心里感激。国家领导人、中央及市级领导,岛内知名人士、民意代表、民间艺术大师和商界代表等都曾到会馆参观,对会馆的重修展览工作非常满意,也对台湾会馆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马明踌躇满志地说:“重张后的台湾会馆借前门老北京文化商务圈之地利,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天时,沐骨肉同胞血脉亲情之人和,将再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成为两岸同胞携手开创京台两地各个领域大合作、大交流的新平台。”
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多次来到台湾会馆调研,她曾说台湾会馆是台湾人在北京的家,岛内外台胞瞩目台湾会馆,台湾会馆处处留有台湾人的足迹,传承着几代台湾乡亲的浓浓乡情,真是这份乡情使许多素不相识的台湾乡亲走进会馆,携手叙旧,共话明天。
在北京市台联的领导下,台湾会馆极大地丰富了在京台湾同胞的社会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开展“中秋赏月”,组织摄影小组、舞蹈小组等交流联谊活动,形成了以台湾会馆为中心的,京台两地政治、经济、文化、餐饮交流平台。
2011年,台湾会馆成功举办了台湾南投县精品艺术展、“爱上邓丽君”音乐会、北京市台联建会30周年、辛亥革命百年展览以及贾庆林等国家领导人调研考察活动。采访即将结束时马明告诉记者去年12月15、16日举办的台湾彭户县文化展览,刚刚成功落下帷幕。品味着台湾会馆的场场文化饕餮盛宴,我们对两岸关系的未来不觉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