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发展的方向及路径探讨

2012-12-22刘晓琳

理论导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年轻干部年龄干部

刘晓琳

(解放军后勤学院,北京100858)

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发展的方向及路径探讨

刘晓琳

(解放军后勤学院,北京100858)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战略。文章侧重历史回顾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从发展方向、原则标准、关键路径、制度保证等四个方面,对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发展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对策建议。

优秀年轻干部;科学发展;德与才;实践锻炼;法规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正确的政治路线需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作保证,而正确组织路线的核心,就是要培养造就千百万伟大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干部的新老交替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也成为党的永恒而又常新的工作。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研究廓清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发展的方向、原则和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是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发展的根本方向

善于从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大局出发,提出和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优秀年轻干部成长发展,有着内容丰富的论述。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生死存亡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他先后提出了“又红又专”、培养接班人的“五个必须”及“三要三不要”等选拔干部的原则、条件和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增强活力,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各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他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解决组织路线的核心问题,认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做到‘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要培养和选拔好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一批接班人。”在干部选拔上,他强调:“选拔中青年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陈旧落后的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胡锦涛同志指出,“抓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特别是抓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大力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年轻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这项工作关系重大,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出成效来。”

当前,推动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发展,要坚持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特别是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全面理解“年轻化”的含义:一是年轻化是一个整体概念。它不单是对某个职级干部、某个班子而言的,而是对整个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总要求。现代系统理论认为,一个群体中的人才年龄和素质达成互补,可以增强人的智能的社会功能和定向聚焦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干部选拔任用论资排辈的“潜规则”已经逐步打破,但年龄倾斜政策引发的消极效应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是年轻化是一个相对概念。从总体目标上讲,年轻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干部队伍老化提出来的;从工作层面上讲,年轻化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唯一条件,而是与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有机联系的;从队伍布局上讲,不同层次领导班子、不同职级干部中,老中青存在复式结构和辩证关系,上层的“青”,可能相当于中层的“中”或基层的“老”。三是年轻化是一个动态概念。作为干部队伍和班子结构的总体目标,有初始起点但无终极结点,其内涵和要求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形势任务而丰富发展的,其实现和推进是一个持续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应加强前瞻预测,搞好宏观调控,以最大限度地整合人才资源,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标准,是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发展的基本前提

胡锦涛同志指出:“年轻干部要承担起事业责任,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

注重“德”与“才”的统一性。德才兼备,是衡量干部素质的根本标准,是干部选拔任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德与才作为干部素质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非平行、并列的,二者比较,德更具有统率和支配的作用,古人就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干部有德无才,难以为党和人民作出大的贡献;有才无德,则会导致权力滥用,其“才”往往会更加严重地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党始终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在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中,革命化是前提,是第一位的。所以说,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德才兼备坚持了“两点论”,以德为先是两点中的重点,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强调;又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当前要大力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注重“德”与“才”的时代性。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在不断变动,利益格局在不断调整,思想观念在不断变化,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新的所有制形式和社会阶层的出现,各种不同利益诉求思潮相互激荡,年轻一代将走什么路、举什么旗、接什么班的问题,至关重要。汲取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保证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由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来掌握,警惕国际敌对势力妄图从我们党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打开缺口,实现他们希望的“和平演变”,便成为培养和考量年轻干部“德”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同时,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对党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驾驭复杂局面,协调各方利益,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事业向前发展,特别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便成为培养和考量年轻干部“才”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

注重“德”与“才”的实践性。德与才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体现在考评体系的构建上。然而,如何考评干部的德才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考试可以判断干部所掌握的知识量,但并不一定能够正确反映年轻干部真实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选拔年轻干部,既要看其考试成绩,也要关注其实践业绩,更要关注其公共服务动机与公共服务精神。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和弘扬优良作风为核心,进一步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从工作经验来看,经过层层选拔,干部的能力一般都能得到保证,出问题大都出在“德”上。在考核干部的因素中,德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难测评的。测评要更重视习惯行为。针对年轻干部的选拔、考评制度,增加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可以让年轻干部眼光“往下看”,而不是“向上看”。

三、坚持实践锻炼,是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

胡锦涛同志指出:“广大年轻干部要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大批年轻干部能够不断涌现出来,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也是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途径。育人是用人的基础,用人是育人的目的,只有在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上下了真功夫,优秀年轻干部才会大量产生出来,选拔任用工作才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发生作用,同时引起客体发生变化,从而也引起主体发生变化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属性,指明它是变革现实、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反映了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年轻干部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是检验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支撑点。

一是注重基层岗位锻炼。古人云:“猛将发于卒伍,宰郡起于州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单位是党和政府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链接”和“第一窗口”;基层干部要肩负促一方发展、保一方稳定的重任,靠的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靠的是抓基层社会管理的实际能力。在年轻干部的成长中,要进一步树立基层至上的导向,一方面,采取“派下去”的办法,鼓励更多年轻机关干部到乡、镇、市、县去任职,到工厂、车间去任职;另一方面,采取“请上来”的办法,选人用人的视线向基层干部延伸,选人用人的标准向基层岗位拓展,真正形成干部到基层锻炼、人才从一线选拔的良性机制。

二是注重多种岗位锻炼。有合成的经历,才有合成的素质;有全面的锻炼,才有全面的提高。岗位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基本平台,加强多种岗位锻炼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也反映出人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行为开发原理中的需求导向原理指出,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组织的需求与岗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针对不同的职业、职务、职位与个人确定不同的开发方向、开发内容与开发形式;其次要注意被开发者的需求,把个体的需求科学地引导到组织的需求上来,使两者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组织没有需求,开发就没有价值;被开发者没有需求,开发就没有动力。换岗锻炼目标确定后,究竟让换岗锻炼干部担任什么职务,负责哪些方面工作,才能更有效地达到锻炼目的,需要精心选择。现在,有的单位干部交流出去后,让接受单位随意安排,违反了组织培养意图和干部个人实际,影响换岗锻炼的初衷。从实践经验来看,这样几种方式是可取的:一是“补短”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安排工作;二是“扬长”型,根据干部的优势和特长安排工作;三是“对接”型,与原单位的工作对口安排。这三种方式,对干部锻炼成长产生的作用各不相同,应根据干部不同的培养目标精心选择,力争达到最佳锻炼效果。

三是注重重大任务锻炼。实践证明,越是重大任务、紧要关头和关键时刻,越能锻炼干部、考验干部,也越能发现和识别干部。当前,干部队伍正处在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不仅新中国成立前入党和参加工作的干部已全部退出领导和工作岗位,而且“文革”前入党和参加工作的干部也已经或将要退出领导和工作岗位,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干部逐步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总体来说,现在的干部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面比较宽、思想比较活跃、开拓创新精神比较强,但一些干部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年轻干部只有经过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的实践锻炼,才能较快地成熟成长起来;年轻干部只有经受住重大任务、重大事件的考验,才能真正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成为治国理政的栋梁之才。

四、坚持完善法规制度,是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保证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实现的,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年轻干部协调均衡发展。健全有效的法规制度体系,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人才成长内在规律的反映。

一是把最佳年龄成才规律应用于法规制度中,确保用逢其时。最佳年龄成才规律,是人才成长统计性规律之一。它是指通过收集统计大范围特定已成才人群的年龄轨迹,揭示出一个规律:成才主体在某一年龄区内学习和创造,其取得成果的可能性最大,质量最高,数量最多,速度最快;而在最佳年龄之外,取得成果的可能性就小,相对而言,质量就低,数量较少,速度也慢。这个规律反映的是人才的年龄同取得成就之间的概然性联系。比如,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30至50岁是取得成就的最佳年龄区间,其中峰值年龄为37岁左右,占调查总数的74.8%。不同行业的最佳年龄不同,其早晚与区间的长短均不一样,但共同点是,中青年是发挥创造效能出成果的最佳年龄。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我们,“最佳年龄区”往往就是那么短暂的几年,如果错过那几年,就等于错过了一代人,既影响事,也影响人。因此,我们应该把最佳年龄成才规律纳入年轻干部工作政策法规体系中,克服单纯“按年龄接班”的思想,及早起用优秀年轻干部,确保用当其时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把人才成长差异性规律应用于法规制度之中,确保因材发展。人才成长差异性规律,主要是指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具有其特殊规律。它是指由于各类人才的创造实践领域不同,因而其内在素质的构成、所需要的外在环境,以及成才道路和方式、创造最佳年龄等方面均不尽相同,体现出不同类型人才成长规律的特殊性。我们遵循这一规律,需要坚持对人才实施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发展。从实际情况看,不同岗位对干部素质有不同要求,特别是正职、副职岗位,对人才类型的要求有明显区别。正职岗位以决策为主,需要配备以决策能力为核心能力的“决策型”人才;副职岗位以协同为主,需要配备以协调配合为核心能力的“协同型”人才。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正职也需要协同,副职也有决策,但他们的核心能力还是有明显不同。如果设计正、副职并列的双通道成才之路,有利于在实践中强化特定的社会角色,提升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促进人才效能发挥;也有利于减少任职台阶,加快优秀年轻干部的成长步伐,做到量才任用、人尽其才。

三是把人才结构规律应用于法规制度之中,确保良性循环。人才结构规律是人才系统运动规律之一。它是指人才系统功能要求人才系统结构调整并适应,而人才系统结构决定人才系统功能。即要求综合考虑年龄梯次、职能组合、专业组成、智能互补、能级层次、个性包容等因素,优化人才结构,充分发挥系统功能。这包括,一个互补的年龄结构,应以中青年为主,老中青结合,组成合理的梯队,发挥各自最优的效能。从历史经验看,领导班子成员“青一色”、“老一色”,总体上比不上老中青三结合,而且容易造成“大进大出”和干部队伍“断层”或“挤堆”。根据人才结构规律,各级班子的年龄结构均应梯次配备,按老、中、青各占三分之一分布,确保把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纳入正常的干部更替渠道,即使不专门呼唤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也仍然具有系统自适应功能,确保领导班子相对稳定、正常更替、良性循环。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1.

[2]沈跃跃.解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J].求是,2009,(10).

[3]王通讯.王通讯人才论文集[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叶忠海.人才学基本原理[M].蓝天出版社,2005.

D262.3

A

1002-7408(2012)01-0058-03

刘晓琳(1981-),女,山东泰安人,后勤学院政工系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法学。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年轻干部年龄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年轻干部要过“一道坎”
年轻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算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