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交流会发言摘登(一)
2012-12-22
沈谦芳:学以致用 走在前列
党史工作者是党的历史的记载者和见证人,对党有更深的特殊感情。党史部门要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方面更加自觉、学以致用、走在前列。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党的历史来学习,从而加深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历史结论的认识和理解,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更加坚定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聚焦坚定理想信念问题,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党史工作者,长期接受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党史文化的熏陶,理应首先成为政治立场最坚定的人、精神支柱最强大的人。否则,我们就会有“精神懈怠的危险”,就会失去资政育人的资格和底气。
二要引导社会舆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 “西化” “分化”图谋花样翻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十八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作为党史工作者,我们要联系党的历史,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从而引导社会公众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
三要推动科学发展。我们要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使党史工作更好地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服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党史资源,做好党史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我们要把党史工作与红色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与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体现价值。
(室主任,博士、教授)
王瀚秋:自信、力量与忧患意识
十八大报告,是一个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
——报告充分体现了民族自信。报告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邓小平基于解决温饱问题提出 “小康社会”的最初构想,到20世纪末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 “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大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党奋斗目标更明晰,要求更高。这既是我们党对世界和人民的郑重承诺,又铸就了党的自信、人民的自信、民族的自信。
——报告充分彰显了党的卓越执政力。十年来,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从容应对风险危难,经受住了一系列严峻考验,完成了一系列惊世之举,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 “三个大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不但让全党全国人民感到振奋,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喝彩。报告指出,十七大以来 “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 “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这一概括,客观、准确、实在,是党的卓越执政能力的真实写照。
——报告充分提升了全党的忧患意识。报告四次提出要保持 “清醒”,告诫全党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清晰地体现了党中央对形势判断的清醒和切中时弊。报告的 “忧患意识”,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发展的战略眼光。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有大量诸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的谆谆之言,告诫人们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而孟子更是将忧患意识上升到关乎政治、事业与安身立命的高度,告诫世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历史沧桑变迁的理性总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严峻挑战,以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作风来应对,对执政党来说,是关乎生死存亡的考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曾在许多重要讲话中呼吁全党同志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 “必须增强”四种 “意识”,更是将 “忧患意识”列于首位。党如此重视忧患意识,体现了党对世情、党情、国情、民情和 “三大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在面临长期而复杂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形势下,正是因为党始终坚持以 “忧患意识”自省、自警,党和人民的事业才得以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忧患意识,也是做好党的工作的根本要求。做好党的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职责。但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却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有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有忧党、忧国、忧民和忧己之心。忧党、忧国、忧民,就是要时时处处以党的使命为重,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恪守为党争光添彩、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之责。忧己,就是要有毛泽东所揭示的 “本领恐慌”之忧,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断磨砺敬业奉献操守,以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认真履行好自身工作职责。
(室巡视员、机关党委书记)
刘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要实现科学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本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九十多年的奋斗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扎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顺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不断形成并发展具有鲜明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崭新实践。正因为我们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准确把握了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比较科学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从而才找到了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道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必然选择。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随后出现了社会主义高歌猛进的壮丽情景。从十月革命胜利到今天,期间经历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艰辛探索。总体来说,这些探索成果辉煌,但也曾出现过重大失误。这些重大失误加上传统社会主义在体制方面的种种弊端,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总爆发,酿成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模式由于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衰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在回应时代挑战中蓬勃兴起。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实。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之时,中国共产党深刻思考和总结中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最终找到了一条引领中国发展的伟大道路。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它带来了中国社会广泛深刻、波澜壮阔的巨大变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兴旺起来了。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截至2011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7.29万亿元,同比增长9.3%;全国财政收入已达10.37万亿元,同比增长24.8%。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解决中国的发展进步问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
(室副主任)
何友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是一个为历史和实践所反复证明的科学结论,是一个事关国家民族发展复兴的根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社会制度。一定的政治社会制度,产生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反映一定国家的基本国情,与一定国家的具体情况相契合,是中外制度史上的普遍现象与规律。新中国建立后,党历来强调,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家大,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经济、技术和教育落后,要结合中国情况,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基本国情和快速发展的内心追求,又较好地解决了一般社会主义理论和价值观与现代化理论和价值观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形成了中国式发展的新理论新制度。这个新制度,根植于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本质上由中国在落后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所决定,又与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急切寻找国家变革发展道路的历史文化心态相契合,凸显出强烈的中国情怀。它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内生性,本质上是中国实际和现实基础的产物,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历史实践反复检验的优秀制度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社会制度选择上,先后出现三次带有飞跃性的高潮:其一是1940年前后,总结采用苏维埃制度而不适合中国实际的重大教训,在放弃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摒弃教条主义,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建国大纲,进而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其二是1950年代中期,鲜明地提出 “以苏为鉴”,摆脱苏联模式影响,走出和苏联不同的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其三是改革开放后,总结此前曲折乃至惨痛的教训,提出中国式道路以区别于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次认识高潮,在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在政治制度上开创了突显中国特色的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历经实践反复检验而证明为正确的优秀制度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制度模式上的重大创举,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制度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富有世界文明内涵的博大政治制度,它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对待和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将学习外国视为制度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尊重人类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强调反对照搬别国模式,同时尊重别国经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同时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有世界眼光,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世界多极化,等等。所有这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备了广阔的世界视野和丰富的人类文明营养,成为人类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是为人类社会进步贡献的又一种政治模式。因此,被人们认为“为世界走向现代化拓宽了途径,丰富了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因此,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自觉要求,更是促成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大计,是我们必须长期坚守的准则和自信。
(室副主任、研究员)
陈文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13亿国人的期盼,也是党中央作出的郑重承诺。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加强党的建设,纯洁党的组织,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极为重要。为此,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并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这些论述,是在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着力为解决腐败问题提出的新思想、明确的新任务、开辟的新途径,这就为我们党在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意义十分重大。
当前,就我们的实际工作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来说,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决心和信心,牢固树立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惩防体系建设,在继续抓好 《江西省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与党史工作部门相适应的惩防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并落实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和监督权力运行规定,用制度来真正有效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三是要自觉遵守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关于严格执行严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 《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规定,并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严格自律,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清清白白为官,老老实实做事;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关注、支持、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意识,努力营造弘扬正气、勤政廉政、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从而打牢反腐倡廉思想,夯实勤政廉政基础,养成实事求是作风;五是要勤奋努力工作不懈怠,以 “聚精会神搞研究,一心一意出精品”的精神状态,自我激励,自我加压,踏实工作,积极作为,努力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政服务。
(第一支部书记、正处级纪检员)
周少玲: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做好干部人事工作
听了十八大报告,觉得很振奋、很感动。一是突出重点,胡锦涛同志没有念报告全文,把更多时间留给代表,这是中央改变会风、党风最好的表率。二是动之以情,报告字里行间始终充满党对人民的关注、关心和热爱之情。下面,结合本职工作,谈谈学习体会。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党的历史上又一篇纲领性文献,对新时期更好地完成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推进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报告中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部署,对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干部人事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报告明确提出了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战略任务,强调要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强调要 “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强调要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干部管理体制”;强调要 “加强和改进干部培训,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等等。这些论述,给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干部人事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我们人事干部不断加以贯彻落实。
一是深入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十八大报告精神,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担当,不畏艰难,在不断的工作和学习中进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奉献所有。
二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时刻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严守政治纪律,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严守组织人事纪律,认真遵守组工干部的纪律要求和行为规范。严守廉政纪律,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
三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的工作作风,从个人岗位做起,从日常工作做起,认真完成自己每天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机关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
刘津: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十八大报告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至关重要。
新形势下,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就必须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报告提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这是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要求,更从工作范畴、工作路径和工作目标三个方面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准确方向。从基层党建的工作范畴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阶层构成深刻变化,各类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如何妥善解决各种不同矛盾与问题,引导各类不同利益需求朝着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迈进,就需要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务实管用、灵活便捷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驾护航。从基层党建的工作路径而言,就是要落实“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十六个字既是对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高度概括,更为创新基层党建指明了工作路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其中以“推动发展”为重心,“服务群众”为根本,“凝聚人心”是关键,“促进和谐”是基点。这十六个字既强调了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的历史重任,更明确指出了党的基层组织在工作中一定要始终坚持以“推动发展”为重心,要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切实发挥战斗堡垒的“凝聚人心”作用。从基层党建的工作目标来看,“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动并推进工青妇组织等其他组织的建设,进而引导广大群众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高度自觉,切实把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唐发龙: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共建
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科学论断充分说明,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要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上来,对群众利益的看法不能存有片面性,局限在收入的提高和 “硬件”的改善,必须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为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措施和政治保证抓紧抓实。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要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并通过社会管理体系创新唤起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要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法治保障”的提出使得社会建设上升到法治层面。要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要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相关现实问题。要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主任)
史爱国: “三个自信”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荣耀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信,就会被历史抛弃,就会被世界所遗忘。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历经千难万苦,奋斗九十多载,取得 “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伟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荣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走出并将勇往直前走出更宽广亮堂的人间大道。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走封闭僵化的老路,道路就会越走越狭窄;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会陷入被早已设计好的 “陷阱”。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步一步地走出了一条让世界刮目的令国人自豪的属于自己的道路。尽管在这条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只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坚持 “道路自信”,坚定步伐,道路就会明朗踏实,前景也就越来越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将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关乎党的行动方向。忽视理论指导,事业就会失去方向;不适合国情的错误的理论指导,将会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是被实践并将继续为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的理论体系。尽管理论发展还需继续,只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坚持 “理论自信”,前行就会越来越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经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制度创新所建立并将不断发展完善。没有制度,个体就会丧失约束而不顾他人利益我行我素,权力就会丧失监管而任意凌驾导致腐败,社会就会缺乏伦理道德自律而混乱一片。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断探索而建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尽管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某些领域腐败问题高发、市场秩序混乱、伦理道德缺失、社会管理无序等等,只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坚持 “制度自信”,就能克服不完善处解决问题。
十八大报告振奋人心,十年发展成就鼓舞人心,道路、理论、制度倍加坚定。只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对所面临的任务困难倍加清醒,就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目的。
(第二支部书记、征研一处处长)
卢大有:秀美江西——建设 “美丽中国”的积极贡献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把生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了 “美丽中国”的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号召全省人民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而不懈奋斗。富裕、和谐、秀美,三位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江西崛起的美好蓝图。而建设 “秀美江西”作为发展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鲜明的定位,更是建设 “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这一蓝图的描划,把江西的崛起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了在一起。
建设 “秀美江西”,是贯穿江西发展的一条主线。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遵循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立足生态,着眼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省情、符合科学发展的思路与战略:从 “山江湖工程”到 “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从造林绿化 “一大四小”工程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从 “生态立省”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清晰而不断深化的主线,承载着江西历届领导班子的追求,表明江西走的是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之路。
建设 “秀美江西”,在赣鄱大地上写满了精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龙头昂起, “一湖清水”受到温总理高度赞誉; “一大四小”工程全面推进,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3%,南昌、景德镇、宜春、吉安、赣州、萍乡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新余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五河源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3%;11个设区市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7.8%和51.6%;节能减排以企业为重点,5年中,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这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建设 “秀美江西”奠定了现实基础,也为建设 “美丽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设“秀美江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响亮的品牌、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后发优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建设好江西的青山绿水,关系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的福祉,任重而道运。党的十八大将“美丽中国”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从战略高度标示了生态建设的地位,使生态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富有光荣传统的江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如何作出更大贡献?最好的答案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建设“秀美江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之路。
(机关党委委员、第三支部书记、征研二处处长)
汤静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举世瞩目,是全党全国人民期望的大事,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是一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报告,是一个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报告,是一个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的报告。报告着眼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明确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这四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明确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指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十年成就的科学总结。十八大报告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入总结过去五年和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从中汲取胜利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思想启示和精神力量。十年成就,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有力指导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党的十五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是这次大会的重大历史性贡献。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回首近代以来民族历史、瞻望实现民族复兴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共同意志,是十八大的鲜明主题。十八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揭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面回顾了党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宣言、战略部署与行动纲领。十八大报告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针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战略全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懈奋斗,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机关党委委员、第四支部书记、宣传教育处处长)
熊 敏: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胡锦涛在政治报告中明确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问题。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表现,是指引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三者紧密相连,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因而能够把14亿人民凝聚起来,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地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为着这个美好未来,我们要高举旗帜,坚定信念,奋勇向前!
(第六支部书记、资料管理处处长)
张荣辉:科学发展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转型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十八大报告在发展问题上有什么新思想、新亮点呢?
一是重申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观点。发展是硬道理不是一个新观点,但我很认同中央党校辛鸣教授在做客人民网时谈到的一个观点,他说, “新”并不意味着朝令夕改,一以贯之也是 “新”,坚定不移也是 “新”,对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形成的、中国社会未来必须长期坚持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制度体制的重申本身,就反映了我们面向未来的心态,同样也是一种 “新”。因此,在当前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仍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
二是明确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报告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什么是发展方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靠投入资源还是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大量的资源消耗、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为支撑,但外延式、粗放型发展模式积累了太多的矛盾,终将难以为继。因此,中国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真正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践行科学发展这一主题。
三是设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是多次党代会的既定目标和任务。但十八大报告在 “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阶段性的目标。这个目标最突出的亮点,就是首次明确提出居民的收入要在十年的时间里实现倍增,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今后,居民收入同GDP同步增长,以人为本、民富优先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则,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
四是揭示科学发展的新动力。科学发展,一要靠创新驱动,二要靠改革驱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经济的内涵式、集约型发展。从创新的角度来说,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等。从改革的角度来说,报告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最终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第五支部负责人、编辑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