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化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探析

2012-12-22

党史文苑 2012年11期
关键词:进化论唯物史观李大钊

李 娉

(山东博物馆 山东 济南 250014)

19 世纪末,“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1](P1474-1475)——进化论,由近代爱国进步人士引入中国,与中国传统中的朴素演化思想和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促成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发展。进化论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思想和阶级斗争,然而几年之后马克思主义就迅速将其取代,并成为争取民族生存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进化论早期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介绍

进化论原本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1859年创立的生物自然科学学说。生物进化论彻底摧毁了“神创论”和生物不变化论,而意义远远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范围,影响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特别是对近代唯物主义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个给中国近代提供比较完备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并在思想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是严复,特别是他所翻译并加了大量按语的《天演论》。[2](P265-286)

在思想启蒙上,进化论在近代中国思想界掀起的巨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深厚基础。梁启超曾说: “自达尔文 《种源说》出世以来,全球思想界忽开一新天地,不徒有形科学为之一变而已,乃至史学、政治学、生计学、人群学、宗教学、伦理道德学,一切无不受其影响。”瞿林东先生也指出: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当是历史观的进步,即从古代历史思想的积极成果朴素的历史进化观点到近代进化论,从近代进化论到唯物史观。”正因为严复等人的翻译和介绍,进化论成为 “先进的中国人”观察社会、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成为从戊戌维新直至五四时期的主流思潮,在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进化论又同革命联系在一起,使近代仁人志士深信中国社会进步必须诉诸革命,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

在社会启蒙的功用上,进化哲学和社会主义学说都或深或浅地存在于改良派、革命派头脑中,都被加以阐发并用来论证改革或革命事业。维新改良派主张和平渐进的进化论,用以论证封建君主专制必须改革;革命派更是用进化哲学来论证民主革命和民主共和的必要性。吴玉章曾说《天演论》“其所以雄飞突步得有今日昔,进化为之也,非自古而然,革命亦其一端也”[3](P214)。 章太炎提倡“俱分进化”[4]P386,孙中山还提出物质、物种、人类进化的宇宙三期进化学说和人类进化的四个时代说。[5]P326此外,各种形式的进化理论像“天演大同”[6]P872、“习惯之进化”[7]、“世风之进化”[8]P740,尤其是推崇以革命飞跃、突驾为内容的革命突变进化论,也逐渐与互助、大同世界联系在一起。

在19世纪末进化论风行一时的时候,在当时报刊上也零星出现了关于马克思及社会主义的宣传。就目前所知,近代中国最早提到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发表的《大同学》,书中简短介绍了社会主义学说,称马克思为“以百工领袖著名者”、“安民新学”[9]的代表人物。 之后,信奉进化论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也在介绍宣传着马克思和社会主义学说。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学报》上提及“麦喀士”(即马克思),称之为“社会主义泰斗”。但改良派的零星宣传是抱着反对社会革命的态度,谈不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真正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孙中山,他在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介绍中,说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时,他将社会主义者分为两派:“一即集产社会主义,一即共产社会主义。……两相比较,共产主义本为社会主义之上乘。……斯则社会主义之精神,而和平解决贫富之激战矣。”[10]P508-509由此可知,孙中山已经基本了解了社会主义的要义,现有文献就有记载1905年5月孙中山曾访问第二国际书记处,请求接纳他的党成为第二国际成员。

二、20世纪进化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渐进传播

20世纪初期近代社会出现重大转折,中国工人阶级迅速壮大,新文化运动随之兴起,这就为近代知识分子接受新的思想武器准备了内部条件。当时更多的知识分子把重点转移到思想启蒙上,“相信尊重自然科学、实验哲学,破除迷信妄想,是我们现在社会进化的必要条件”[11]。这样,进化论获得进一步发展,并开始与唯物主义联系在一起。各个重要的进步报刊如《新青年》《觉悟》等都成为“唯物主义的论坛”[12]P7。

不可避免的是,中国近代唯物主义一开始带有“进化唯物主义”的特点[13]P152。近代中国人在运用生物进化论时结合中国社会现实需要和传统哲学对其加以改造,使其升华为一种观察自然、社会的哲学方法,这为进化论贯彻于历史领域提供了理论根据。朱执信指出“宇宙中经无数进化而始有人”[14]P888,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唯物论的自然观、认识论和无神论,指出“宇宙无始无终自然的存在”,“循此自然、因果的、机械的以渐次发生渐次进化”[15]P79。陈独秀坚决地强调:“人类将来真实之信解行证,必以科学为正轨一切宗教皆在废弃之例。”[16]从李大钊起,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思想上开始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马克思主义逐渐广泛地传播开来。

在对进化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上,各有不同的见解。邓实在《政艺通报》发表的《论社会主义》上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打破今日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阶级,据社会皆变为共和资本、共和营业,以造成一切平等之世界”。而邓实又认为社会主义只能以和平主义为手段。[17]P141905年朱执信在革命派机关报 《民报》中把马克思的学说称为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马克思之意,以为阶级争斗”[18]P133-143。 近代知识分子则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看作人类社会进化中的阶段,他们以此来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陈独秀曾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 “新陈代谢之公例”[19]P373-374,李大钊也主张“心物两面的改造”[20]P373-374,以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辛亥革命前,宣扬互助论的无政府主义者也介绍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刘师培曾著文写出《共产党宣言》中的“行阶级斗争”[21]。 同年,李石曾也强调互助在进化论中的作用[22]。受无政府主义影响的孙中山,解释十月革命时认为“其所主张,以和平慈善,消灭贫富之阶级于无形”[23]P508。 同时,他认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是“社会进化的源动力”[24]P37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几乎都经历过从互助论开始的思想转变过程,他们把社会达尔文思想转变成了一种主张变革的思想形态,成为发动新文化运动乃至接受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李大钊曾提出“依互助而生存,而进化,不可依战争而生存,不能依战争而进化”[25]P222。进化论经过改良派、革命派再到近代仁人志士的理论阐释和演绎,基本形成了一种较为系统的唯物主义和发展观,用做斗争理论依据的进化论日渐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前,进化论和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宣传思想的人物派系很复杂,大多局限于“具有留学或华侨背景的激进派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往往将进化论与社会主义做主观比附,甚至误解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原义。其次,宣传这两种学说的重点也不同,这时期宣传进化论的人,除少数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外,大多用“互竞”或“互助”的观点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26]P194,虽然他们有的也赞成社会革命,但他们的思想缺乏坚实的客观经济基础,主张大多都是妥协、不彻底的,但进化论作为某种意义的助推力作用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已成事实,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三、激进民主主义者由进化论转向唯物史观的因由

近代知识分子传播进化论的目的大多不是把它当作一种学理来研究,更主要是为反帝反封建寻求理论依据,但很快国人就认识到进化论的根本局限,就是不能正确了解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要找到真正的社会发展的根源就必须打破进化论的局限,进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使激进民主主义者更加信任马克思主义学说,但是他们并未完全抛弃进化论的唯物论以及符合历史辩证法的朴素演化观点。他们将其与科学的历史辩证法相结合,发展成为“最新的科学进化论”——“马克思的辩证法”,并由批判继承进化论的基础上逐渐向唯物史观转变,直至接受社会主义学说。这是激进进化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民初进化思潮的重要内容。近代知识分子在认识上从进化论过渡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具体原因是很复杂的。

首先,在思想上是为了强权说与尚义重和的传统文化之间矛盾的化解之法。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自然科学家和思想家认识到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后,“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宗教之精神,政治之设施没有一种不受它的影响”[27],但对进化论生物学及其实质了解“实在太少”[28]P390,甚至分不清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结果造成思想界一片浅薄与混乱。在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学说风行之时,竞争被知识分子们称作一切变化的原动力,视作“进化之母”[29]P56,然而这种生存竞争的强权说与中国自古尚仁义重和谐的传统文化之间产生矛盾。十月革命后,一些思想家开始冷静地审视喧嚣一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心理上寻求这种矛盾的化解之法。辛亥革命后,首先公开标榜社会主义的是江亢虎,他主张 “纯粹社会主义”,实质上是社会改良主义,也有讲求“极端社会主义”的,实为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均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道。真正比较科学的还是李大钊、李达等人著文分析的社会主义。以上理论都在为了寻求化解之法,而唯物史观的发现则开启了进化论演变的新起点。

其次,从社会方面说,先进的知识分子面对一战后西方的衰败和国内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对进化论感到失望,开始重新认识社会革命。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认定:“社会革命,恐怕是二十世纪唯一的特色,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 ”[30]P723孙中山在 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提到:“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31]P288-289周恩来在1920年到欧洲后给天津《益世报》著文写道:“使欧洲危机终不可免而至于爆裂也,则社会革命潮流东向,吾国又何能免?”[32]当时的《科学》月刊指出:“达尔文发现了生物进化论的法则,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自然的法则,达尔文说明生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法则,马克思说明人类积极适应的法则。”[33]P93上海《时事新报》、北京《晨报》副刊、《解放与改造》等也都纷纷介绍当时西方资产阶级工人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何孟雄曾说过的一段话则让更多的先进青年得到启示: “欧洲资本主义发达,工人及中产阶级的沦到不幸的地步,我们中国在产业萌芽的时会,当然要对于欧洲资本主义造出来的罪恶务宜具一种戒心,有了旁的较好的法子,当然采取较好的法子。未见得资本主义是必经的阶段,即是资本主义发展了,将来的革命是免不掉的,难道劳动阶级铸定地必须受资本主义的痛苦吗?”[34]P62从中可看出社会主义学说、阶级斗争说已开始逐渐被先进青年所认可,更多的是在批判继承进化论的基础上向唯物史观转变,直至接受社会主义学说。

再次,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发展规律是根本不同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只是反映生物界的发展规律,不能去指导革命,只能为改良主义提供渐进改革的理论依据。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使用《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思想武器。他们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一套切实可行并在俄国已见成效的具体行动方案和革命战略,近代最早介绍的唯物史观侧重于介绍阶级斗争学说的进化发展,符合了当时急切寻求实效的青年们的要求和中国传统的实用心态。在中国东南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是杨匏安,他在1919年《中华新报》上介绍了各派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学说等内容,在文中,他称颂《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圣典”。陈独秀也认为“俄国的共产主义主张阶级斗争、直接行动、无产阶级专政、国际运动”,而“国内的资本阶级虽尚属幼稚,而国外资本主义底压迫使人人都知道的,因此阶级战争的观念是中国人应该发达的了”[35]P132-147。他还积极呼吁:“像中国这样知识幼稚没有组织的民族,外面政治的及经济的侵略又一天紧迫似一天,若不去急进的Revolution(革命),时间上是否容我们渐进的 Evolution(进化)?”孙中山也不得不下决心实行“联俄联共”,鲁迅也没有停留在进化论的水平上,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剖析自己,从进化论走向阶级斗争革命论,由一个民生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四、由进化论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转变特点

早期介绍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转变特点也是复杂多样的,最先马克思主义适应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实用理性的传统心态,成为救治社会的急药和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实践性、实用性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特点”[36]P371。

早期马克思主义选择的唯物史观, “与列宁坚决反对的第二国际的议会道路直接联系在一起,这又直接决定了他们对中国现实斗争道路的选择与激烈的暴力斗争在一起”[36]P372-373。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也需要一种简明有力的理论给予指导,中国的知识精英也意识到资产阶级温和的庙堂斗争已不能改变黑暗现实,而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富有战斗性的部分,只有“劳工联合”进行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才能挽救中国。李大钊在总结阶级斗争说时指出:“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步:一是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是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它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论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系起来。”[37]P15-19李大钊认为既往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阶级竞争当初只是经济的竞争,后来更进而为政治的竞争,争政治的动力,直至那建立在阶级对立上的经济的构造自己的进化。[38]李大钊等人抓住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关键,加深了近代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另外,在文化积淀的层次上,唯物史观更为具体地实在解释了人类历史,“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来解释社会的存在和各种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观念体系,以至风习民情,因而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这和中国自古以来就讲求“经世致用”重视功利的儒学传统,以及从客观经济及物质条件研究论证政治盛衰、民生贫富的思想有传承之处。另外,唯物史观所展现的未来“共产主义”的图景与中国社会思想中的乌托邦传统、世界大同思想也有相通之处。

在对群众的历史作用的认识也是进化论向唯物史观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化论的倡导者达尔文认为,推动人类前进的是所谓“智识优秀者”,而不是人民群众。在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则逐步把历史发展的动因归结为物质、群众。他们认为唯物史观“不能忘了人类确有利用自然法则来征服自然的事实”[39]P837-838。他们在社会发展动力方面强调群众的作用,认为“一切进步只能由联合以图进步的人民造成”[40]P338,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殖民地的人民群众,是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和殖民主义制度的决定力量[41]。恽代英总结自己的思想时认定:“群众的联合以反抗掠夺阶级,其实是经济进化中必然发现的事。本用不着我们煽动,亦非任何人所能遏制。”[42]P329-332周恩来则下定决心 “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说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奔走宣传”。毛泽东更是提出精辟见解:“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43]P52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就是代表了五四运动时期站在时代前面的革命分子正确的方向。

值得指出的是,一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本身政治思想成熟也是经过长期磨练的,他们大多只着重于传播唯物史观,对辩证唯物论基本原理几乎没有传播,而且理论水平也有待于提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来考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刚刚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还处在极为幼稚的时代的特征”,也表现了思想上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五、小结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在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相继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程中得到深刻体现。激进民主主义者由进化论转向历史唯物论,批判继承进化论以达到“最新的科学进化论”,在当时更适合了中国革命的需求,也改变了近代中国的面貌。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已经越来越作为科学为人们所信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定型为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即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理想”[36]P373,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唯物史观相结合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根本的理想信念。但在中国现代紧张的政治格局下,马克思主义在阶级斗争中抹掉了原有的民主与思想启蒙,主要成为了关于革命的战略学说。单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不太合理但完全合情且十分有效”地发挥了它在中国的作用。在新时代中国大转型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考虑的是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欧美思想的源头,进而发展出更符合中国实际更能有效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更具创新性的建设哲学,而不仅仅是让人屈从的“道德主义”。

[1]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金冲及.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 1 辑)[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3]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A].陈天华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4]章太炎.俱分进化论[A].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杜伯翰.国父进化论之研究[M].台湾:帕米尔书店,1981.

[6]君平.天演大同辨[A].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 1卷,下册)[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

[7]鞠普.论习惯之碍进化[J].新世纪,第 50 期.1908-6-6.

[8]近四十年世风之变态[A].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C].第 1 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4.

[9]万国公报.[J],第 121 册.1899-2.

[10]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A].孙中山全集.第 2卷.上海:中华书局,1982.

[11]陈独秀.本志宣言[J].新青年.第 7 卷第 1 号.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N].第一集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13]肖万源.进化唯物主义思潮的兴起.[A].中国近代哲学史论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4]朱执信.人生问题[A].朱执信集.下集.上海:中华书局,1979.

[15]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A].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6]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J].新青年.2 卷 5 号.1917-1

[17]李其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8]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论选集(第 2 卷上)[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

[19]陈独秀.国庆纪念底价值.[A].独秀文存.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20]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A].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1]天义报.第 16、17、18、19 期合刊[J],1908-3.

[22]李石曾.无政府革命说[J].新世纪.第 31-60 期,1908-1-25——8-15.

[23]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A].孙中山全集.第 2卷.上海:中华书局,1986.

[24]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A].孙中山全集.第 9 卷.上海:中华书局,1986.

[25]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A].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6]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A].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7]陈兼善.进化论发达略[J].民择杂志,3 卷 5 号.

[28]胡汉民.致马君武函[A].马君武集.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9]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A].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上海:中华书局,1936,1989影印.

[30]梁启超.欧游心影录[A].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1]孙中山.民报发刊词[A].孙中山全集.第 2 卷.上海:中华书局,1986.

[32]周恩来.欧战后之欧洲危机(续篇)[J].益世报[N].1921-3-23.

[33]卢继传.进化论的过去与现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4]何孟雄.发展中国的实业究竟要采用什么方法[A].何孟雄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5]陈独秀.社会主义批评[A].陈独秀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36]张海林.近代中外交流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7]李大钊.李大钊文集[M].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8]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J].新青年.1919 年 9-11 月.第506号.

[39]陈独秀.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A].独秀文存.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40]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A].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1]李达.马克思还原[J].新青年.8 卷 5 号,1921-1.

[42]恽代英.为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进一解[A].恽代英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3]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进化论唯物史观李大钊
李大钊《青春》
李大钊
归乡喜若狂——进化论诞生背后的故事
达尔文与进化论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品牌进化论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