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党群关系的经验启示

2012-12-22李毅弘

党史文苑 2012年11期
关键词:宣传教育革命领导

王 智 李毅弘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 雅安 625014)

农村党群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农村群众基础,关键在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农村党群关系。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党群关系的发展,总结农村党群关系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期进一步改善农村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党群关系的发展

农村党群关系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经历了初步建立和快速发展的历程,长期保持了和谐融洽的农村党群关系。

1.农村党群关系初步建立时期 (1921—1927)

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解决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直接推动了农村党群关系的建立。党自成立伊始,就已经认识到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为此,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部分党员在大革命时期便深入农村亲自领导农民运动和研究农民问题,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如毛泽东的 《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等文章,为我党正确制定革命政策和有效解决农民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切实解决好农村群众的利益问题,我党组织发动农民运动,领导农村群众解决土地、政权等核心问题,极大调动了农村群众的革命热情,得到农村群众的积极拥护,推动了早期农村党群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然而,早期农村党群关系的发展异常艰难。一是幼年中国共产党力量弱小,没有足够的精力领导农民运动和发展农村党群关系。1921年建党初期,全国仅有五十多名党员,党的主要精力是组织工人运动,关于 “组织农民和军队的问题成了悬案”[1]P27,农民运动在初期发展缓慢,直到北伐战争时期才有较大进展,但其主要目的仍是支援城市工人运动和北伐战争。二是党在早期因革命斗争经验的不足和主要领导人的右倾错误,阻碍了农村党群关系的发展。1926年,陈独秀指出:农民运动的 “过火”行为妨碍了土地问题的解决,应当先纠正 “过火”行为。在党的五大上,党中央又采取妥协迁就的态度,把实现土地革命的希望寄托于武汉国民政府,造成党的 《土地问题议决案》成为一纸空文,导致农民的土地问题未能得到真正解决。特别是在大革命后期反动势力的疯狂打击下,党一度放弃农村,造成农村革命力量的极大损失,农村党群关系遭受严重摧残。

2.农村党群关系快速发展时期 (1928—1949)

从1928年到1949年,是农村党群关系发展历程中外部环境最为严酷、最为恶劣的时期,但也是发展速度最快、关系最为融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党的革命战略重心转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农村党群关系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部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农村革命根据地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农村建立起来。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党发动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帮助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文化教育事业和关心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谋利益。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党领导人民军队与农民群众同舟共济、并肩战斗,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农民群众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彻底翻身。党与农民群众在革命过程中形成了紧密牢固的 “鱼水”关系,农村党群关系获得快速发展。

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为农村党群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以乡为单位建立党的支部、村建立党的小组。这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革命战争时期扎根农村,团结广大农民群众支援革命,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也拉近了农村党群距离。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党从1929年至1932年,在各级党政军机关掀起调查研究的热潮,培育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作风。1942年以后,全党又普遍开展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整风运动,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作风。同时,大力发扬我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创建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党还高度重视纪律建设。将廉洁奉公写进了党员的五项条件;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 “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党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肯定,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党群关系的发展。在残酷的革命战争中,党与农民群众同舟共济、并肩战斗,形成了牢固的 “鱼水”关系。

二、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党群关系的经验启示

1.有效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利益问题作为农村党群关系的根本问题,也是联系党和农民群众的纽带。在领导农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具体过程中,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十分重视农民群众的利益问题。

“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P46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始终把解决农村土地问题作为实现农民群众经济利益的重心。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经过22年的革命斗争,党领导农民群众最终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此外,党还特别关心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从农民的土地问题、生产问题、一直到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问题、婚姻问题,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党都要关心。”[3]P136党在革命过程中为农民群众谋福利,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党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广大群众从这些事情出发,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3]P138。为保护农民群众利益免受侵犯, 党还制定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纪律和在党内开展整风整党运动等措施。除经济利益外,党还领导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维护农民群众的政治利益。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会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农村基层政府,党在不同的革命时期探索出实现农村民主制度的各种有效形式,并对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不断进行完善,通过这些措施切实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政治权益,并最终实现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

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与农民群众在艰苦的革命过程中长期保持密切关系的根本原因和物质基础。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P1096因此,党只有紧紧抓住农村党群关系的利益实质,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好、发展好和谐融洽的农村党群关系。

2.努力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党在农村党群关系的发展中居于首要地位,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群众生产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3]P139党的领导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农村党群关系的发展状况。

一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左”倾、右倾错误,曾导致严重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现象,使党的革命事业和党群关系多次遭受挫折。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表明,正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把握我国国情,特别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农民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这样一个前提。同时,党的正确政策必须从群众中来的,反映群众的要求,合乎群众的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群众,同时又能反过来领导群众。[5]P287-288正因如此,党在革命过程中正确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群众利益和我国国情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也成为革命战争最终走向胜利的前提。

二是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提高党对革命和农民群众的领导能力。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是我党在农村基层党建过程中特别重视的问题。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开始将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到农村基层,积极培养吸收农村先进青年到党的组织中来,建立了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领导水平高的革命领导队伍。并通过在全党多次开展整党整风运动和学习运动,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约束党内存在的不良风气。在革命战争时期,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不仅在农民群众中塑造了良好的革命形象,更着实提高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这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推动革命事业最终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保障。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的作风,既是实现农村党群关系发展的政治保障,更是避免和化解农村党群矛盾的关键。只有党的领导正确有力,才能切实实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3.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群众路线。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英雄,是一切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党在农村群众工作的思想指导,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这是我党团结农民群众,密切农村党群关系的又一重要历史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对农民群众形成科学的阶级认识和正确的群众态度,这对于我党紧密团结农民群众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党在成立之初就指出,国民革命须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在革命战争时期,工农联盟始终是党领导革命最主要的群众基础。群众观点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阐明了党员干部对农民群众应有的态度,是处理农村党群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为开展农村群众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群众观点在革命的具体实践中,集中体现为党在革命过程中坚持并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只有坚持群众路线,自觉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4]P933这样才能将广大农民群众紧密团结起来。1942年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党群关系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党群众路线的内涵。

党正是在深入农村、领导农民群众进行革命,彻底实现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中,才真正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伟大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群众路线为指导,坚持思想上尊重农民群众,工作上依靠农民群众,并切实实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建立了牢固的工农革命联盟。

4.切实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是党在农村长期的革命过程中积累的重要群众工作经验,对于改善农村党群关系,取得农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党对宣传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农村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原因。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广大群众,有待于我们宣传、鼓动和组织的工作。把党的方针变为群众的方针,还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百折不挠的、艰苦卓绝的、耐心而不怕麻烦的努力。”[3]P278-279通过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从而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达到农村每一个群众,使他们真正接受党的革命主张,接受党的领导。宣传教育工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而且有效地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和群众基础。

以农民群众利益为落脚点,并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农村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一是按照农民群众的需要,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从而使农村宣传教育工作充满生命力和活力,避免了将宣传变成空洞的政治理论说教。因此,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对农民群众宣传教育工作的落脚点主要是以解决农民群众的土地问题等为内容。二是在宣传上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革命战争时期,党从农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特别低、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实际出发,采取标语、演讲、文艺演出等农民群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些简单的标语、图画和演讲,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3]P35三是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宣传农民群众。共产党对于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3]P33党员干部深入农民群众,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并将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始终放在实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所以群众乐于接受,得到了农民群众对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党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不仅有效地拉近了农村党群关系,而且还组织动员了广大农民群众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事业,最终实现了农民群众自身的切身利益。

新中国成立以前,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建立了“鱼水”式的农村党群关系。农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上翻身、政治上彻底解放,而且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在这一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切实实现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建立了牢固且融洽的农村党群关系。新时期,为更好地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有效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我们应当借鉴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建立发展农村党群关系的宝贵历史经验,进一步巩固发展和谐融洽的农村党群关系。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革命领导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宣传教育 先行先导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