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

2012-12-22陈永忠胡晶晶

党政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工业

陈永忠 胡晶晶

青海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

陈永忠 胡晶晶

青海省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近年来,从纵向看,青海省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但从横向看,经济发展仍长期滞后,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未来几年,青海应重点发展其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腾飞。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动资源开发向深加工转换,朝延伸产业链条的方向发展,构筑地域特色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青海省追求绿色GDP的必然选择。结合国家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总体要求,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充分挖掘柴达木地区资源优势,确定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推进八大循环体系建设”。

资源优势;循环经济;特色经济;青海省;绿色GDP

青海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其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但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青海省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立足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滞后的省情特点,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立足省情追求绿色GDP,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青海省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但经济发展仍长期滞后——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一)纵向比较: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以来,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从543.32亿元起步, 2006年跨过600亿元,2007年超过700亿元,2008年跃上1000亿元,2010年达1350.43亿元*2005-2009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0年数据来源于2010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同。。2005~2010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2.2%、13.3%、13.5%、13.5%、10.1%和15.3%*2010年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来源于2010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09年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而且,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上升,从2005年的0.29%上升为2009年的0.32%。2010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增加807.11亿元,现价增长1.49倍。人均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8606元增长到2009年的19454元,现价增长1.26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33.82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87.74亿元,现价增长1.59倍。这三个关键性指标五年都翻了一番,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步伐。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7.54%提高到2010年的45.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2005年的70.02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80.69亿元,增长了1.58倍。2010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盐化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97.16亿元,占该省工业的比重达到64.72%,单晶硅、多晶硅等新型材料和藏毯、民族服饰、沙棘等特色轻工业开始崛起。高原旅游业蓬勃发展,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1.93倍和1.86倍。服务业稳步发展,消费需求逐年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60.51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46.03亿元,增长了1.16倍。

(二)横向比较:经济发展仍长期滞后

尽管青海省近年来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全国相比仍长期处于相当落后的位置,甚至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相比也是非常落后的。1994年*从1994年开始比较是因为重庆在1993年以前还没有单独分离出来,为了统一用全国31个省区比较所以这样选择。,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区中位于第29位,在西部12个省区中位于第10位(仅高于西藏、宁夏);1995~2009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区中均位于第30位,在西部12个省区中均位于第11位(仅高于西藏)。而且,2002~2009年青海省的人均生产总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省人均生产总值2002年在全国31个省区中排名第19位,2009年下降为22位。

二、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解决青海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必然选择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非平衡增长的发展模式是青海省改变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简言之,青海应重点发展其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腾飞。青海省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的省情特点是其发展经济最有利的先天条件。

(一)美丽富饶的青海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多民族地区,但在它辽阔的土地上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属于资源型省份,这正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依托所在。

1.矿产资源。青海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探明储量的有97种。在全国的总储量中,有51种的储量居前10位,11种居首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已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70余种,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达81200亿元。其中,具突出优势的有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金属和黄金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

2.水能资源。“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尽长江滚滚流”。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美称,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

3.动植物资源。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动植物资源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

4.旅游资源。全省现有世界级旅游景点11处,国家级旅游景点52处,省级旅游景点数百处,既有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特别是“中华水塔”三江源、“鸟类天堂”青海湖、“高原珍稀动物王国”可可西里、“碧水丹山”坎布拉、“佛教圣地”塔尔寺、昆仑“始祖”、绚丽盐湖、热贡艺术、原子城等,对中外游客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5.气候资源。青海不仅有充足的太阳辐射和较长的日照,而且气温日较差大。前者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积累,后者有利于作物有机物的积累,相对地提高了温度的有效性。

(二)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主导型特色产业

青海的省情特点决定了青海经济的腾飞必须充分发挥其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动资源开发向深加工转换,朝延伸产业链条的方向发展,构筑地域特色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目前,青海省特色经济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1.资源型特色工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青海依托特色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主的盐化工业,以水电、石油、天然气开采为主的能源工业,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的冶金工业,以优势农牧业资源为原料的制胶、牛绒制品、藏羊地毯和食品加工业,以特色动植物为主的中藏药加工业等,初步形成了资源开发与加工相结合的特色工业格局。盐湖化工、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是青海省的四大支柱产业;冶金、医药制造、畜产品加工和建材工业已成为青海的四大优势产业。2010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613.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1.76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盐化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97.16亿元,冶金业、医药制造业、畜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增加值65.92亿元,两项合计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99%,这说明资源型特色工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青海资源型特色工业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十六大以来,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和冶金、建材、医药、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5~2010年,其主要产品产量的高速增长成为支撑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例如,原煤产量由2005年的554.85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863.19万吨,增长了2.36倍;天然气产量由2005年的22.26亿立方米到2010年的56.10亿立方米,增长了1.52倍。

第二,通过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青海形成了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产业体系。十六大以来,青海省结合资源禀赋等因素,适时调整了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产业发展导向。把创“品牌”产品、搭“园区”平台,不断提升工业经济产业层次,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工业发展新格局,始终贯穿于青海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特色工业,初步建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产业园区、甘河滩工业区,并以此为切入点,大力推进铝电联营、水电、钾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生物制品、新型材料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重点发展了电力生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培育了冶金、医药制造、畜产品加工和建材四大优势产业,形成了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产业体系。

第三,资源型特色工业已成为推动青海经济发展的引擎。有色金属冶炼、黑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有色金属矿、电力的生产和供应这六大行业引领全省工业增长。2010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工业增加值为116.89亿元,同比增长24.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87.77亿元,同比增长8.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工业增加值为35.37亿元,同比增长15.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工业增加值为14.99亿元,同比增长23.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业增加值为21.85亿元,同比增长34%;以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高原动植物资源开发三条线为主的资源型特色工业的发展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十六大以来,青海资源型特色工业已经走上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上升期。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97.16亿元,比2005年增加296.75亿元,增长了2.96倍,占规模以上现价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5.93%提高到2010年的69.46%,提高13.5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5.92亿元,比2005年增加14.02亿元,增长了27.01%。

2.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业日益成为青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海是生态环境自然原始、历史遗迹悠久古老、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潜在优势深厚的旅游富省,这种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建成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业正日益成为青海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海在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业,有如下特点:

第一,初步形成了高原特色的旅游景区。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青海湖、鸟岛、坎布拉等为主的高原自然风光景区:以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民俗、传统文化为主的民族风情园景区;以西宁、贵德的文化、古迹、休闲旅游景区;以塔尔寺、北禅寺等为主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以黄南热贡艺术为主的藏族绘画艺术景点;以“三江源”生态和藏族文化、歌舞为主的民族风光旅游景区;以格尔木盐湖城为主的工业风光景区,以及青藏铁路沿线旅游景区。“青藏高原”、“夏都西宁”的品牌在全国打响,青海湖、鸟岛、塔尔寺、原子城等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景点。

第二,旅游经济增长呈现强劲势头。 “十五”时期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341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88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5倍和3.2倍。201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到1226.2万人次,比 2005年的636.52万人次增加589.68万人次,增长92.64%。2010年全年取得旅游总收入达到71.02亿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44.9万美元,比2005年的1102亿元增加942.9亿元,增长85.56%。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旅游环境明显改善。2002年以来,全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设投资逐年增加,改善了全省交通、通讯落后的局面。同时青海省委、省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景区的配套建设,使省内环西宁各旅游景区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通过招商引资、争取各方面的建设资金,对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逐步改善了景区设施简陋、旅游环境差等状况,各地区一批新的旅游宾馆等设施投入使用,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立足省情追求绿色GDP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这一生态现实要求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强调追求绿色GDP显得尤为重要与符合实际。青海省已经确定不搞汽车产业、IT产业,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立足青海实际培植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产业优势,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与资源开发对接,防止滥采、滥开资源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青海省追求绿色GDP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条件和战略意义

200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列入国家第一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2006年7月《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顺利通过了评审,这标志着柴达木开始拉开了循环经济建设的序幕。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1. 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条件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柴达木地区分布有丰富的盐湖资源、油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煤炭及其他非金属资源,其保有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16.27万亿元,占全省总价值的95%,占全国13%。经过50多年的开发,柴达木地区的盐湖工业、油气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发展势头良好。已建成了中油股份青海公司、盐湖集团、西部矿业、青海中信国安、青海锂业、青海碱业等一批大型资源开发龙头企业,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

第二,资源开发正在进入转型期,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非常迫切。目前,柴达木资源开发模式仍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阶段,资源综合开发水平比较低,开发中的副产品、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利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水的消耗比较高,后续资源保障能力不足。因此,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非常迫切。

第三,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条件。西部大开发以来,柴达木地区的公路、铁路、航空、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109国道贯穿盆地,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现已全线贯通,西宁--格尔木段应急工程已开工建设,铁路年货运输送能力可达5000万吨以上,柴达尔——木里、锡铁山——一里坪——东西台等地方铁路也在规划之中。格尔木市还建有一座4D级机场,可停靠波音757-200型及以下各类客机,建成了涩格输气管线和涩—宁—兰输气管线,同时电力、通讯、水资源等方面的保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

2.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选择在柴达木设立循环经济试验区,这将为青海省实施资源优势转换战略,培育壮大青海省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资源转换战略,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实践。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根本举措。第四,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第五,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缓解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全省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战略重点和对策建议

1. 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

结合国家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总体要求,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充分挖掘柴达木地区资源优势,确定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推进八大循环体系建设”。

实现一个目标,即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节约型社会及和谐社会。在保持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保持生态环境美好。

转变两种模式,即转变生产环节模式和转变消费环节模式。紧抓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机遇,逐步将以往传统粗放式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过渡到可持续资源效益型发展模式,实现工业产值的绿色化。与此同时,营造一个绿色消费的环境,制定合理的绿色消费政策和规章制度,培育环境友好的商品与循环经济服务业体系,激发和引导消费环节的变革。

构建三个核心系统,第一个是循环工业产业体系的构架,涉及四大产业,即油气产业、盐湖化工、煤矿开采和煤转化、金属资源开发,以及推进各产业的融合;第二个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为水、能源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第三个是生态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绿色建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系。

八大循环体系建设,一是天然气化工产业循环体系;二是盐湖化工产业循环体系;三是有色金属产业循环体系;四是煤产业循环体系;五是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六是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循环体系;七是服务产业和旅游循环体系;八是循环型消费体系。在八大循环体系建设中将以转变现有生产环节模式和消费环节模式为目的,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2.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重点

(1)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加强对盐湖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的能源、矿石、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综合利用钾盐生产过程中排出的镁盐、钠盐, 以镁盐及金属镁为主导,积极发展镁系列产品和钠盐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依托天然气资源,积极发展天然气化工工业,以发展乙烯、甲醇、PVC等产品为方向,实现天然气下游产品与盐湖资源开发的结合。中间产品和副产品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予以回收利用。

(2)提高重要资源回采率。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 大力提高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回采率,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

(3)延伸产业链。首先,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优势,就地转化为能源产品及化工原料,扩大生产规模,建设天然气能源、化工原料生产和供应基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构建起天然气—盐化工循环体系。其次,加大煤炭资源开发,以重点矿区为中心,以现代化矿井建设为目标,建设煤炭基地。构建煤—焦—化工和煤—盐—化工两条产业链。再次,利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发展综合利用产业,将盐湖化工产业与天然气化工及有色金属工业结合捆绑联产,利用天然气处理氯碱、有色行业的副产品,联产PVC、钾肥与天然气化工产品尿素结合生产复合肥产品等。

(4)节能、节水降耗。一方面,通过采取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充分利用和回收热能,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在能源利用上进行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企业从原料、生产和产品全过程控制污染,将污染物排放量降至最低,实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区域的清洁生产。

(5)加快“一区四园”建设,优化工业布局。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按照 “产业集群、要素集聚、配套集中、管理集成”的原则,试验区内重点发展格尔木工业园区、德令哈工业园区、大柴旦工业园区、乌兰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一区四园”的产业布局。

(6)加强资源勘探与管理工作。要加大对地质勘探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矿业权市场,多元化筹集勘查资金,加大地质勘查力度,增加后备资源储量,要健全有关的监督管理制度,从资源的勘查开始,直到生产销售均应实行有效的监管,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加强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资源开发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7)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原则,针对严重制约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滞后问题,统筹规划,加速完善柴达木地区今后工业发展重点区域的公路、铁路、电网等基础配套条件,为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8)加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力度,增强科技对产业调整升级的推动力。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选择一些全省科技攻关难题,重点突破,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进一步推动优势资源开发的升级。

(9)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要立足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开发,积极引导和支持东部较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向青海省特别是柴达木地区转移,将招商引资重点放在有一定规模、技术资金实力的企业集团。

(10)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加强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争取在石油、天然气、盐湖资源开发、有色金属资源开发等行业培植一批骨干企业,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能带动地方经济较快发展的“巨人”企业。

3.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油气产业。在逐步提高现有原油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布局建设乙烯项目,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丙烯等烯烃生产能力,积极发展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并通过烯烃平衡盐湖化工产生的氯气发展PVC等产品,加强原油加工过程中副产物、废弃物(如沥青、渣油)的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2)盐湖化工产业。 根据不同类型的盐湖,确定不同的开发方案和产品,发展锂盐、金属锂等锂系列产品,硼酸、氧化硼、碳化硼等硼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加快钾肥生产过程中废弃资源的利用工作,利用盐湖“老卤”发展无水氯化镁、氢氧化镁、金属镁等产品;利用钾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化钠发展纯碱、烧碱、氯酸盐等产品;利用纯碱生产的蒸馏废液发展氯化钙产品。大力发展硫酸钾、硝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钾、复混肥等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现有钾肥企业内部清洁生产,对传统骨干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高起点嫁接改造,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实现升级换代。积极推进盐湖化工工业向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3)煤化工产业。 努力改进煤炭开采工艺,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回采率。抓好矿区的环保工作,及时进行地质环境和生态恢复,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协调发展。

(4)金属加工产业。 加强矿山采掘技术管理,降低损失率及贫化率。加强对铅、锌矿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开采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利用铅锌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精砂发展硫酸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5)推进各产业的融合。 加快产业链延伸,积极发展焦炭、电石、烧碱、烯烃、PVC、氯代甲烷、硫酸、复合肥等产品,将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多种产业横向链接起来,初步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即“油气—盐化工”产业链、“煤—焦—盐化工”产业链、“煤化工—盐化工—建材”产业链、“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产业链、“铁矿—焦炭—钢铁”产业链。

综上所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循环经济必将成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的“亮点”之一。从柴达木盆地到河湟两岸,从传统的工业基地到新兴的工业园区,从西钢新工艺生产线到互助土族自治县普及沼气池项目,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往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生产模式在悄然发生着根本性变革,循环经济走入人们的视野,并正在革命性地取代着传统生产模式。通过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在这种模式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自然资源也在循环……循环经济,正在散发出无限魅力,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三江源头必将谱写出更加动人的乐章。

〔责任编辑:刘彦武〕

F124.5

A

1008-9187-(2012)03-0107-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优势产业研究”(07XJY006)

陈永忠,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四川 成都 610072;

胡晶晶,成都电业局青白江供电局,四川 成都 610300。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工业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大美青海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青海行七首(录二)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青海取缔23个非法广播电台
工业技术